靈修時刻
未知的上帝

未知的上帝

路得的故事

路得記的故事開始於以利米勒、拿俄米和他們的兒子瑪倫、基連為了躲避家鄉的饑荒而前往摩押的實際行動。這一舉動合乎常理——既符合邏輯,又切合實際。隨著當今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大規模移民,人們仍然會抱著尋找更輕鬆、更好生活的觀點而遷移。移民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當你尋求更好、更繁榮的生活方式時,搬到家鄉的城市或經濟更發達的國家,這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傳統智慧。
從根本上說,挑戰在於設法獲得最好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以利米勒和他的家人所面對的。拿俄米、路得和俄珥巴也遇到過同樣的挑戰。對他們每個人來說,那條具體的道路能讓她們過上最好的生活?

拿俄米

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象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 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 (得 1:8,9)。至於她,她必回自己的家鄉去。就傳統觀念而言,對拿俄米和她的兒媳們來說,回到各自的老家是最務實的舉動。拿俄米認為路得和俄珥巴回到她們的老家和群落是她們找到新丈夫和過上更好的新生活的最好機會。他們是如何回應的?

俄珥巴

離別時的淚水清楚地表明,俄珥巴愛著拿俄米,反之亦然。我們甚至可以有把握地推斷出她尊敬她的婆婆。所以她決定回家可能是出於對拿俄米的愛和尊重。俄珥巴可能會進一步考慮並同意拿俄米的觀點,即返回老家確實會給她提供最好的機會,讓她過上美好的生活,也許還會有丈夫和孩子。不管她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俄珥巴決定回家。

路得

路得的決定似乎是矛盾的——她的邏輯與傳統的實用主義相反。她的決定直接挑戰了拿俄米的邏輯。從表面上看,她似乎沒有俄珥巴那麼尊重拿俄米的想法。路得顯然沒有想過或關心過她將如何存活。她還年輕——她會再婚嗎?她將來會怎樣?她能找工作嗎?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6章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25節)。路得似乎只關心拿俄米和她的的神:“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這是一種無畏的信心,它更重視與上帝的關係,而不是遵從傳統的人類智慧。《馬太福音》6:33節又總結了路得的信心:“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路得的故事也證明了這句話的真實性。

不接受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俄珥巴決定回家意味著她會背棄天上的上帝,因為正如經文所說: 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得1:15)。這很有啟發意義,因為它觸及了我們今天做出之許多決定的核心含義。很多時候,上帝被遺棄在細節之外。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注意去確保在一個教訓結束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得到加強。很多時候,我們抗拒我們可能經歷的改變,因為我們父母的宗教信仰是我們所熟悉和接受的。
我們應該注意到,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是好的,並非所有的運動都是進步。有時我們可能願意去改變,但卻仍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舊方式,有時我們改變了,但並沒有變得更好。當上帝不在我們選擇的前方時,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有很多方向。
當你讀路得的故事時,你不太可能在俄珥巴身上找到任何公開反抗上帝的跡象——她似乎並不太在意去堅持走一條能讓她與上帝建立更好關係的道路。她選擇回到她原來的生活方式,回到她原來的宗教。
聖經鼓勵我們要在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見彼後3:18)。當我們在恩典中成長時,我們就會經歷改變。這節經文也談到了知識學習上的增長。改變和學習是聯繫在一起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就是改變了的行為。所以當我們在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時,我們就改變了。

擁抱未知

路得決定和拿俄米同行的原因似乎很明顯:
拿俄米去哪,她就去哪。這很像摩西,他寧願與上帝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見來11:24,25)。一旦我們開始轉向上帝,就會被上帝的子民所吸引。
她把人生的結局交給了上帝。甚至至死也在所不惜,路得也甘願把她的命運交給上帝。耶穌後來安慰我們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路德可能已經預感到一個光輝的未來在等著她。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必须凭信心去接受。
路德是一個改變了的人。家鄉的文化和習俗再也不能滿足她。她需要一些新的東西。她需要上帝。雖然她不知道未來,但她對未來之神的瞭解足以讓她和他一起擁抱未知。

查尔斯.埃文斯(Charles Evans)是北加勒比大学的招生辦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