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面向整個世界

面向整個世界

一個驚險的任務和一個不可思議之上帝的故事
他的日曆上寫著一個日期——2004年2月18日。威廉(比爾)詹森當時是《復臨評論》的編輯,他和他的老闆、總會會長簡.保爾森約好時間要討論一個問題。但那天,當他走進保爾森的辦公室時,會長很快撇開了詹森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問題。
保爾森說:“我們需要一本雜誌,一個共同的媒介,來幫助復臨信徒在全世界的教會保持團結。我希望《復臨評論》的工作人員能探索出實現的方法。”
特別的任務?將教會的單張免費派送至全球約100萬戶家庭,並將重點放在世界上使用英語的地區。如果以後有資金,該出版物可以譯成其他語言。
保爾森接著補充道:“目前這個計畫沒有可用的預算,我們也不能為你提供額外的員工。所以當你完成所有的計畫工作後,它可能並不能夠實施,因為可能沒有資金。”

擁抱不可能

保爾森說:“這項任務很艱巨,但比爾立刻對它充滿了熱情,”他回憶起詹森當時說:“如果我們能做成的話,這是多麼棒的主意啊。”
詹森的回憶與此相似。“我非常驚訝,”他說,“但坦率地說,我很高興。”
詹森說,這本書的核心使命是幫助“把教會團結在一起,加強我們奇妙的多元化教會的團結”,他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需要”。無數的想法掠過我的腦海。再過幾個月就是我的七十大壽了,我計畫在未來一兩年退休,但我讓保爾森長老知道,是的,我會在完成此事之後才會退休;我會努力讓我的員工也參與進來。”
對於1999年至2010年擔任總會會長的保爾森來說,撰寫一份全球性教會文章的想法並不是一時興起。多年來,他一直感到有一種負擔,要想辦法加強教會13個分會和宣教辦公室中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之間的團結合一。
他說:“當我在1995年以副會長的身份參加全球大會時,我已經在幾個國家生活過,算是一個國際主義者。 我一直非常關心如何將這個復臨信徒大家庭團結在一起。這件事沉重地壓在我的心頭。既然我們如此多樣化,我們如何作為一個國際大家庭團結在一起呢?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巨大的。
保爾森指出,在教會成員中存在著一種好奇心,他們想知道在自己的地區之外,國際上的復臨信徒是什麼樣子。他說,他們想知道這些差異會如何影響教會。
保爾森說,當教會領袖們考慮創辦一本全球性教會雜誌的可行性時,他們心中的問題是:定義我們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當這些價值觀被轉移到其他地方時,它們會改變嗎?在我們的文化中,有某些價值觀比你們的文化更重要嗎?“這些都是棘手的問題,”他說。
保爾森解釋說:“這份期刊將培養、告知、激勵和肯定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它是為了告訴我們的成員,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是一家人。”
“隨著教會的快速成長和擴張,我們需要確保有一些東西能夠外展出去擁抱復臨信徒的新社區。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一個福音的工具,”他補充說。

接受挑戰

约翰逊随后把這個挑戰帶給了他的員工。
在1982年至2006年期間擔任《復臨評論》編輯的詹森說:“我幾乎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工作人員,把會長告訴我的事情講了出來;但我也告訴他們,目前沒有這方面的預算,也不會提供額外的幫助。這只是一個願景,可能會化為烏有。當時,我們每週都要出版,所以我們已經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可以理解的是,有一兩個員工有點不願意接手這個專案;但他們很快就改變了主意。工作人員做得非常好。”
副主編羅伊.亞當斯(Roy Adams)是那些對承擔如此巨大的額外責任猶豫不決的人之一。
亞當斯說:“我們每個月已經要發行四版《復臨評論》:《北美分會期刊》、《世界》、《前沿》和《錨點》。在這樣無限期出版的背景下,還潛伏著這樣一個事實,即全球即將召開,這一事件需要數月又數月的詳盡準備,更不用說還要”爭先恐後“報導該事件了。事實上,這項任務並沒有承諾會增加人手,這讓人想起了埃及的工頭讓以色列奴隸不用稻草去制磚的要求。
亞當斯補充道:“但一旦我克服了這些最初的情緒,我的情緒就與新業務的目標和宗旨同步了。我一直覺得,如果我們是一個全球性的事業,那麼我們的主要領導人應該有一個媒介,與全世界的復臨信徒社群進行持續的直接溝通。這種信念使我鼓起勇氣,和其他員工一起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詹森將發展全球教會期刊的計畫描述為多維的。各個方面包括編輯、設計、製作、發行、財務,以及它對《復臨評論》週刊的影響。他說,“他和員工想得越多,這項任務就變得越大、越複雜。這是一項令人驚歎的任務,內容廣泛,涉及全球。”不僅在北美,而且是在世界其他地區,都需要去探索印刷的可能性。詹森還必須考慮運輸方式,以及如何以合理的速度將雜誌送到讀者手中。他意識到他需要有人幫忙收集所有的數據,所以他在每週的員工會議上向員工提出了這個難題。當天晚些時候,《復臨評論》(Adventist Review)當時的技術協調員、目前擔任兩家雜誌運營經理的梅爾.普瓦裏耶(Merle Poirier)向她提供了幫助。
“梅爾伸出了寶貴的援手”詹森說。“她心思縝密,也非常善於組織。這對我們來說太適用了。”
詹森補充說:“我們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模型。” 他笑著說。“把一本雜誌送到全世界——也許只有復臨信徒會想出這樣的計畫,”
《復臨評論》的工作人員還需要在他們的思維方式上進行轉變。他們現在必須放眼全球,而不是為北美觀眾製作內容。
詹森指出:“它需要成為一本全球性雜誌, 我告訴編輯不要使用美國的短語和習語,避免使用來自美國的插圖。我們必須找到適合世界教會的內容。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轉變。”

資金問題

除了希望和夢想,我們還面臨著資金的實際問題。錢從哪里來?詹森相信,聖靈借著當時的全球總會副司庫史蒂夫.羅斯(Steve Rose)給出了答案。
詹森說:“與一些人的想法相反,全球總會並非財力雄厚,也沒有無限的資金。它有一個小的應急基金,但除此之外,所有的資金都在預算之外。因此,沒有雄厚的資金可動用,但史蒂夫與我們合作非常密切,他的心都放在了這個專案上。他希望韓國的教會能給出答案。”
通常要轉交給總會的教會資金已經在韓國積累起來。然而,政府規定不允許以硬通貨轉移資金;只能適用韓國貨幣韓元。要轉換成硬通貨,這些資金將被課以重稅。
詹森回憶說:“史蒂夫和我去了一趟韓國,會見了一位頂級稅務律師,他給出了法律方案,條件很苛刻。為了解鎖資金,出版商必須是韓國的教會。而不能是總會。所以我們從韓國回來後想,會發生什麼呢?”
據詹森會議,最剛剛從北亞太分會會長的職位上退休的春平杜(音譯)隨後走了出來,說:“讓我試一試。”
春平杜私下會見了一位高級官員,這位官員聽了教會的困境後說:“是的,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但也有例外。”
編輯組中增加了首爾韓國復臨出版社的兩名韓國出版人,這樣面向韓國的雜誌在首爾復臨出版社印刷出版了。春平杜成為了《復臨世界》理事會的成員。因此,通過這些調整,總會仍然可以成為雜誌的出版人,資金也被合法解鎖,用於資助該專案。
詹森說:“我認為這是《復臨世界》最大的奇跡——資金在相當晚的時候才到位。只有上帝能做到這一點。”
保爾森說:“令人驚訝的是,這項幾乎不可想像的任務,是如何如此迅速地聚集在一起併發揮作用的——包括資金。我相信這是一份天啟的期刊。”
危機

位於馬里蘭州黑格斯敦的《評閱宣報》出版協會(RHPA)在《復臨世界》的規劃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他們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來涵蓋設計的各個方面。因此,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傑夫.德弗擁有和經營的德弗設計公司受聘為新雜誌設計最初的範本,該雜誌的外觀將適用於非洲、歐洲和北美等地區。而RHPA則負責每月的設計。
詹森說:“隨著第一期《復臨世界》的發行日期日益臨近,設計好的檔以電子方式發送給所有出版社的最後期限也越來越近(除了RHPA出版社之外,還包括美國的第二家出版社、首爾的韓國出版社和澳大利亞的Signs出版社),我們意識到,若沒有幫助我們是做不到的。這是一個危機點。我們計畫於2005年9月在全球總會的年度會議上發行這本雜誌,當時是8月初。那個星期,我和家人正在海灘度假,當時我們明顯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傑夫.德弗在接到通知後立即同意幫忙,並承擔了內容注入和雜誌設計的責任。
詹森說:“德弗設計公司夜以繼日地工作,我們趕上了印刷的最後期限。”
德弗設計一直擔任《福林世界》的設計師至2017年。

發行

《復臨世界》的概念在2004年秋季業務會議上進行了投票,並於7月2日在聖路易斯舉行的第58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了設計方案。第一期於2005年9月發行;根據2005年10月3日《復臨世界》出版委員會的記錄,第一次印刷了110萬份。每年的費用估計為250萬美元。會議紀要還列出了五個版本:韓國版、南太平洋版、北美版、美洲版和泛歐版。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是《地下教會》。詹森預測說,考慮到該雜誌作為共用工具的潛在用途,每期雜誌的讀者可能達到500萬人。雜誌直接運到各個分會,然後由各分會負責將雜誌派送到各聯合會、區會和各教會。
詹森回憶道:“在發佈會上,有些人說,‘一旦你退休了,這個想法就會消失,他們會轉向別的東西’。但18年後,它還在這裏。讚美上帝!”
當思考《復臨世界》的快速發展時——從2004年2月的構想到2005年9月的誕生——詹森說:“上帝成就了此事。
“那幾個月非常緊張和繁忙。這本雜誌佔據了我的生活。我會帶著一些挑戰入睡,不知道何去何從,第二天早上我就有了答案。這種事一遍又一遍地發生。这是出於耶和华。”
他說,保爾森也認同,“我從一開始就確信是聖靈在幫助我們齊心協力。”

擴大影響範圍

雖然《復臨世界》的第一期是用英語印刷的,但教會領袖們決心通過增加語言的數量來擴大其影響力。在比爾.詹森於2006年底退休後,比爾.諾特被選為《復臨評閱》和《復臨世界》的編輯,並於2007年邀請克勞德.裏奇利加入。裏奇利當時是中東非分會的副行政秘書。他遊歷過很多地方,會說多種語言,在三大洲都能找到家的感覺。他表示,正是這種背景讓諾特聘請他擔任副出版人兼營銷總監。
裏奇利說:“我相信他認為我會帶來很多關係,這將有助於雜誌的擴張。”
“我認為這本雜誌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在非洲,因為那裏的許多成員沒有很多屬靈成長的材料。我也意識到它可能會被用作佈道的工具。”
裏奇利在《復臨評論》/《復臨世界》(後來採用了首字母縮略詞“ARMies”)辦公室工作的八年裏,《復臨世界》以33種語言(印刷和線上)在全球150多個國家發行。在全球有19家印刷和出版合作夥伴,總印刊數增長到約150萬份
今天,每年有11個月會向13個世界分會中的10個分會分發約160萬份期刊,並以9種語言出版。
2020年10月,WhatsApp推出了一个新的频道,使200多万能夠讀講斯瓦希里语的复临信徒能够用他们的语言访问ARMies的內容,现在ARMies还制作有关上帝如何改变人们生活的视频和音频故事。
認識到一些聯合會和較小的世界地區需要一份簡縮版的教會報紙,裏奇利開始製作《復臨世界文摘》。該《文摘》有16頁改編自《復臨世界》的材料,每季度出版一次而不是每月出版。
裏奇利解釋說:“《復臨世界文摘》是根據當地聯合會的需求和財務可行性定制的。它增長得非常快。”

回首過往

當詹森回顧自己在《復臨世界》的經歷,以及《復臨世界》的迅速發展和全球影響力時,他將所有的讚美和榮耀都歸給上帝。
他說:“在我擔任《復臨評論》(Adventist Review)主編期間,我內心最大的擔憂是它的發行量不斷下降。這就是困擾我的地方,我們努力想要提升發行量。但是互聯網和線上出版物開始出現了。這是一場失敗的戰鬥。當我擔任編輯的時候,我經常對別人說,如果發行量不超過10萬份,我就睡不著覺。所以我們試了又試,但訂閱人數一直在下降。最終,我妥協了:“這是不可能的。然後在我工作的最後一段時期,《復臨世界》出現了。當我看到第一期雜誌在四家不同的出版社印刷,但卻是同一本雜誌時,我被征服了。印刷量是110萬份,而我的夢想只有10萬份。
“那就是我們所事奉的主。他是一個豐富的上帝,超出我們的要求和想像。我們的上帝真是一位偉大的上帝。”
桑德拉.布萊克默(Sandra Blackmer),現已退休,曾在《復臨世界》和《復臨評論》擔任助理編輯超過18年。









祂做到了

當開闢新路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創辦《復臨世界》雜誌的過程也是如此。韓國出版社總編輯樸載萬(音)會見了參與奠基工作的春平杜(音譯)長老,並聆聽了他的故事。--編輯人員。
樸:從《復臨世界》創刊直到幾年前,您一直擔任該雜誌的國際發行經理。我聽說韓國也參與了這個專案。跟我們講講吧?

與其他聯合會和區會一樣,韓國聯合會向全球總會上交捐獻,包括來自安息日學的資金。但這些資金已經在韓國囤積了幾十年,沒有匯到國外。由於外匯管理法的限制,匯款到國外是不可能的。資金的數量很龐大。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一個原則是,樂意捐獻的東西應該按照施予者的目的來使用,但當時的情況使此難以實現。這當然引起了許多疑問,但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隨後我們就談到了《復臨世界》
當時全球總會是如何跟世界教會溝通的?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有一份代表性的期刊《复临评论》(Adventist Review),該期刊如今仍在刊,但它的读者主要是在北美地區。沒有哪一種宗教雜誌在世界各地免費發行。當時,也有其他的教會出版自己的雜誌,並向全世界發行。当时的总会會長保尔森(Jan Paulsen)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没有代表世界教會的官方杂志表示遗憾。
因此,有人提議創辦一本國際雜誌。為了進一步聯合世界教會,發行這樣一本雜誌的必要性就體現了出來。此外,一本世界性的雜誌可以幫助成員輕鬆地接受教會的28個基本信仰,分享最新的世界新聞,並鼓勵宣教事工。
所以《復臨世界》能祈禱一旦二鳥的作用?

你說得對。使用在韓國積累下來的樂意捐去做這件事是個好主意。但當我們開始工作時,就像給貓上鈴鐺一樣困難。當時,總會通過國內著名的法律事務所進行了交涉,但從管理雜誌出版的文化觀光部(現文化體育觀光部)那裏得到的答復是否定的。要想在韓國發行國際雜誌,韓國人必須占出版人和作者的50%以上。当时,我是参与这个项目的唯一韩国人。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這個苦難的?

我記得那是2005年初,在擔任北亞太分會會長之後我已經退休兩年。2005年7月的全球大會即將召開。他們計畫在會議期間發行第一期的《復臨世界》,但我們甚至沒能起步。
說實話,在我旁觀時我不喜歡律師事務所處理事情的方式。既然他們拿了錢,他們應該要去調查一下,但他們似乎並沒有積極的意願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從何而來,但我告訴全球總會的工作人員和威廉.詹森,“在處理這樣的事情時,通常會有其他的門路,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果你願意讓我試一次,我會試著打開這條門路。”然後每個人都驚訝地問:“你想要做什麼?”
你的建議是什麼?

我對他們說:“我不能保證一定能成功,但我會努力的。如果你從大門進不去,我就會去找後門。我的公寓也有後門,但人們喜歡繞過去,這就是我說的門路。肯定有這樣一扇門。當我在使用北亞太分會的資金遇到困難時,我聯繫了我認識的金融監督局的一位高層官員說:“我們遇到了麻煩,如果可以的話請幫助我們。我不是讓你教我們使用違法行為,而是告訴我們其他的途徑。”我覺得把我們的情況都說出來是一種損失,但真誠是管用的。這就是我在總會大會上跟人們說的:我會找到辦法的。
後來你做了什麼?

我去見了文化和旅遊部的工作人員。韓國聯合會的一位幹事說,他有一個研究生同學,是文化觀光部的監事。所以我們一起去找了他。我們開誠佈公地談論我們的處境並尋求幫助。事實證明,雜誌並不是由文化旅遊部審批的,而是由省政府審批的。但是我不需要去省辦公廳。當他在辦公室打電話聯繫了省政府辦公室後,一條門路就打開了。後來我獲准註冊。這個問題沒花一分錢就解決了。
當我告訴總會“事情搞定了”的時候,他們不相信。登記許可證是在該年7月舉行全球大會期間頒發的。我從韓國收到了傳真,翻譯後交給了他們。
这就是《复临世界》出版的背後故事?

雖然我們不能在7月份的總會大會上及時出版第一期的《復臨世界》,但我們一得到批准就開始出版9月的那一期。簡.保爾森和威廉.詹森認為我施了什麼魔法,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都知道誰善於化危機為機遇,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對吧?是的,祂做到了。
韓國出版社總編輯樸載萬博士採訪;韓國首爾的《復臨世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