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時刻
探尋萬物理論

探尋萬物理論

我們的世界是復雜的,人們一直在尋找答案。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神學家和哲學家帶著尊敬和驚奇的態度來探尋生命的奧秘。為了尋找一種可以解釋世界的萬物理論,科學家們對宇宙的奧秘進行了更深的挖掘,探索其奇妙的聯繫。然而,直到今天,還沒有發現一個萬物理論。據報導,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上帝創造了世界,他所主要關心的肯定不是以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構建它。”

一個古老的尋求

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也在尋找萬物的理論。是什麼把世界維繫在一起的?一切的事物最終能簡化成什麼?他們在妥拉中尋找。誡命是上帝啟示的核心。但哪一條誡命是最大的呢?這個問題在文士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似乎不可能有答案。門徒問耶穌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太 22:36)。耶穌快速的總結說:愛上帝,愛鄰舍如同愛自己(參 37-40節)。
這就是,萬物理論把萬物聯繫在一起。愛有三個方面:愛上帝、愛鄰居和自重。我們可能並不是總能清晰的看明愛上帝和自愛,但愛我們的鄰居是非常具體的。當耶穌說“要愛你的鄰舍”時,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畢竟,他自己在無條件地愛著他的鄰舍。他對每個人都很尊重。耶穌知道如何給予每個人一種價值感:撒該,他在雅各井旁遇見的婦人,和迦百農的羅馬百夫長。耶穌無條件的愛成功地將人從他們的行為中分離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他能夠愛那恨他的人。

耶穌:衝突之人

雖然耶穌無條件地愛著人,但他從來沒有為了和平而回避衝突,以便取悅於每一個人。他可能會生氣。但即使是在他的憤怒中,他也從不侵犯他人的尊嚴,而是基於事實進行溝通。他清楚地稱呼罪的名字。例如,他稱法利賽人為“毒蛇的後代”——顯然這不是親昵的稱呼。然而,耶穌為這種責備提供了強有力的理由。在事發之前,他就警示彼得關於他的三次否認主(太 26:4),當他的家人來把他從眾人的視線中帶走時,他挑釁地問:“誰是我的弟兄?””(太 12:38)。

耶穌:勇敢之人

耶穌能夠直指痛處,但他也從不吝嗇讚美別人。然而,他的讚美並沒有提供任何無憑無據感覺良好的細節。他真誠地接近每一個人。他沒有種下任何的偏見,甚至沒有培育那些已經成為猶太人常識的偏見:女人是二等人,外邦人像狗,稅吏是叛徒。不,耶穌摒棄不完美的過分簡化,總是會直奔主題。他以溫柔和慎重地態度把罪和罪人分開,並滿足他所遇到之人的渴望。這使他成為上帝國度最好的大使。

欣賞的能力

我們知道這種現象,只不過今天的叫法不同了。我們稱之為欣賞。欣賞將把他人視為完整的存在。據說,欣賞與尊重、善意和認可有關,它在關注、興趣和友善中得以表達。 聽起來像在做夢,不是嗎?我們都希望被關注和認可。我們喜歡發自內心的讚美、表揚或一點關注。當有人真正傾聽我們、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茁壯成長。我們對尊敬和真正的感興趣心存感激。欣賞溫暖了我們的心,建立了我們的勇氣,給了我們翅膀。我們之所以成為更好的人,是因為有人相信我們,給予我們價值。無論是熟人、朋友還是親密的家庭成員,我們都因欣賞而茁壯成長。
大企業也發現了這個萬物理論,並把它變成了一個大話題。幾乎沒有哪一個培訓研討會不涉及廣受讚譽的欣賞文化。這種方法能夠建立團結,並激勵員工的潛能。有時,人們可能會認為,天堂般的環境即將恢復到一種陪伴,普遍的和解即將到來。然而,有一個人類的核心主題在這裡被提及。
因此,更為重要的是,在日常教會生活中我們把敬重與欣賞置於它應有的位置。特別是在教會或地方聚會的環境中,我們經常把人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期望我們的成員都做出高度的獻身,但往往卻沒有認識到每個成員的重要性。我們期待著我們的主對被救贖的人說: “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 25:23)”,而忘記了我們也受召去向我們周圍的人,包括我們的會眾,表現出友善和欣賞。如果我們想成為上帝國度的使者,那麼我們就應該表現出耶穌那關愛的態度。無論我們去哪裡,無論我們做什麼,上帝都希望我們能分享那一點點的地上樂園。

上帝的萬物理論

所以,上帝的萬物理論如下所述。我可以在聖經和耶穌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這一點。懷愛倫在寫道關於這種無條件的欣賞態度時如此說:“救主訓示此一原則(金律)為使人類快樂,沒有憂愁;因為舍此實無其它獲致幸福之途。善用每一個機會,加惠於你四圍的人,將你的善意分贈給他們。和悅的言詞,同情的態度,感佩的表現,對於一個孤寂的人,猶如以一杯涼水紿那乾渴的人一般;一句令人愉悅的話,一椿仁慈的行為,足可減輕那憂愁疲乏之人肩上的重負……你當生活在基督之愛的陽光下。這樣你的感化力就能惠澤世人了。”
真正的欣賞不會傷害任何人。相反,欣賞是治癒我們日常生活的靈丹妙藥。


克勞迪婭.莫爾在德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新聞辦公室工作。她和她的家人住在德國的達姆施塔特,住在馬里恩霍赫復臨大學校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