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預言之靈
探寻聖經的核心

探寻聖經的核心

理查德.戴維森?
關於代表聖經神學“中心”的概念是什麼,現代學者們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約;也有人說是相信上帝是主。有些人認為它是信仰、公義,或由社區、對上帝的認識、豐盛的生命以及上帝的使命四個部分的組合。還有些學者說聖經沒有中心主題。有這麼多的想法,人們要如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呢?
在一般的非小說類書籍中,你能夠通過閱讀序言和結論來發現中心思想。為什麼不能應用於聖經呢?聖經是由上帝默示的,使人們能夠理解它。祂會不會使用我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所熟悉的方法來闡明它的主要焦點呢?在我對聖經的研究中,我發現《聖經》的中心主旨出現在開篇和結尾處而且有一個多方面的焦點,懷著似乎也認同這一點。
多面性與互補

懷愛倫提及了幾個作為聖經中心元素的主題。比如,教育論中的這一段就提到了三個在聖經“中心主題”範疇內的三個觀點“聖經乃是它本身的解釋者。應將經文與經文互相比較。學生應學會視聖經為一個整體,看到其各部分的關係。他應當瞭解聖經偉大的主題,上帝對世界原來的旨意,善惡大鬥爭的起源和救贖的工作等。他應當明白正在爭奪上風的兩大原則的性質,從歷史和預言的記載中追溯它們的運作直至大功告成。他也當看出這場鬥爭介入人生經驗的各個方面;在他自己生活的一舉一動中,如何顯示兩種敵對動機中的一種;不管他願不願意,他都要決定自己站在鬥爭的哪一邊。”2
基督復臨論者依據懷愛倫的觀點將這個中心主題概括為“善惡之爭”。 最近福音派的研究也開始認識到這種“戰爭世界觀”滲透在聖經中,甚至是聖經的中心。3
主要事件

懷愛倫明確指出善惡之爭主要爭論的論點是上帝的品格。她的五卷系列叢書《時代的衝突》的第一句話是“上帝就是愛”,最後一句話也是“上帝是愛”。在開始與結束之間是對其真實性的闡述。這種對上帝品格的強調在《先祖與先知》一書中有明確的表述:“《聖經》把那隔離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個世界之間的帷幔揭開了,使我們得以看見善與惡兩大勢力互相對抗的爭戰,從罪惡開始進入世界起,直到公義和真理的最後勝利為止;而這一切都是上帝品德的顯示。”5
還有其他的陳述也重申了耶穌是聖經的中心:“耶穌乃是萬物的活中心”;“基督應是眾望所歸的中心”;“耶穌基督作為吸引人關注的偉大中心……”6更具體地說,懷愛倫將基督在髑髏地代贖的工作置於《聖經》的中心。“髑髏地的十字架是偉大的中心。”7“基督所作的贖罪犧牲,乃是偉大的真理,是其他一切真理的中心。要正確理解和欣賞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一切真理,就必須在髑髏地十字架所發的光中”8“要高舉真理的旗幟,並把基督的贖罪作為要考慮的中心大主題提出來。”9
善惡之爭的結尾發生在基督第二次降臨和降臨之後,是用中心的一個同義詞來描述的: “基督第二次降臨的道理乃是全部聖經的中心。”10最後,懷愛倫用了另一個同義詞強調了聖所在偉大的聖經真理體系中的作用:“真理完美體系的鑰匙——聖所的題目乃是一把鑰匙,將一八四四年失望的奧秘開啟了。它使人看出一部有系統而彼此關聯互相符合的真理,顯明上帝的手曾在指引這偉大的復臨運動,並且說明上帝子民的地位和工作,藉此向他們指出他們當前的本分。”11
懷愛倫還是用了另外一個短語“救贖計畫”總結了聖經的中心思想。“聖經的中心思想和全書各卷的主題,乃是救贖的計畫,即在人心中恢復上帝的形像。從伊甸園中第一次宣佈含有希望的判決,到《啟示錄》中最後光榮的應許:“也要見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啟22:4),聖經每一卷和每一段的信息都闡明這奇妙的主題——人類得到高舉。凡理解這層意義的人,面前有無限的研究領域。他擁有開啟上帝聖言全部寶庫的鑰匙。”12
有些人認為懷愛倫誇張地使用“中心”或它的同義詞來描述聖經的某些主題,只是為了強調它們的重要性。從我在《聖經》的引言和結尾所看到的這些主題出現的地方,我相信懷愛倫並沒有誇大這個觀點。相反,她準確地指出了正是聖經本身所確定的主題,構成了其多面神學中心的思想。
我向所有的聖經學者、教師、牧師、外行人推薦,聖經的中心主題是打開上帝話語寶庫的鑰匙!
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是美國密歇根州貝林斯普林斯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學院舊約解讀教授。
引文:
“聖經的中心思想和全書各卷的主題,乃是救贖的計畫,即在人心中恢復上帝的形像。”
(尾注)
1 要得到關於聖經對這個多面中心的支持,請參閱理查德.m.戴維森的《回到最初:創世紀1-3和聖經的神學中心》,在基督、救恩和末世論中。編輯:丹尼爾亨茲,吉瑞。莫斯卡拉和彼得。M.範 貝美倫(柏林泉。MI:舊約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安德烈大學神學院,
2009)第5-29頁,可以點擊鏈接下載:https://andrews。academia。edu/RichardDavidson。 2 Ellen G。 White, Education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03), p。 190。
3 Gregory A。 Boyd, God at War: The Bible and Spiritual Conflict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7)。
4 White, Patriarchs and Prophets, 44; idem, Great Controversy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50), p。 678。
5 White, Patriarchs and Prophets, p。 596。
6 Ellen G。 White, Evangelism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46), 186; idem, Selected Messages, vol。 1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58), pp。 259, 383。
7 Ellen G。 White, Letter 201, 1899; quoted in idem, “Ellen G。 White Comments—Daniel,” SDABC 4:1173。
8 Ellen G。 White, Gospel Worke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15), p。 315。
9 Ellen G。 White, Testimonies for the Church, vol。 8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Pub。 Assn。), p。 77。
10 White, Great Controversy, p。 299。
11 Ibid。, p. 423
12 White, Education, pp。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