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時刻
受伤的犹太人

受伤的犹太人

有時候我們甚至不認識朋友

保羅.迪布達

我們不太關心他。即使是學者也很少關注他。當我們在比喻中承認他的存在時,我們只把他看作是一個受害者,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一個匿名的道具,其目的是揭示其他更顯著之角色的內心。他只是一個受傷的猶太人。*
如果你已經做了幾年的基督徒,你可能會對這個故事很熟悉。那個無名男子在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間旅行時,遭到了強盜的襲擊。他被毆打,渾身是血,被剝去了衣服,任其自生自滅。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都看見了他,但這些受人尊敬的宗教領袖都沒有停下來去幫助他。最後,一個路過撒瑪利亞人,看到了這個垂死之人。他心生憐憫,就給他包紮,用油和酒抹他的傷口,以緩解並清洗他的傷口,讓他騎在自己的驢上,並預支了他在旅店繼續護理的費用。當耶穌講完這個比喻後,他強調了善良的撒瑪利亞人對鄰居的愛,並告訴他的聽眾,“你去照樣行吧。”(路 10:37)。

另一種看法

我們通常不太注意那個受傷的人。我們更有可能的是去探索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深刻的、有時是致命的仇恨歷史。我們為祭司和利未人惋惜,這兩個宗教人物要麼太害怕強盜,要麼是太關心自己宗教禮儀的潔淨,以至於沒有停下來幫助他們的同胞。我們還可能去研究關於這片貧瘠土地的地圖和地貌,思考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間道路的危險。
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強調了善良的撒瑪利亞人作為故事無可爭議的中心。作為一個撒瑪利亞人,他會被猶太人認為是永遠不潔的,他們認為他在宗教、道德、種族和文化上都是劣等的。然而,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把他作為一個榜樣,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鄰舍,如何成為我們都要效仿的人。
因此,那個受傷的人被淹沒在顯然更為有趣的歷史細節和更高尚之品格的紛雜中,他依然沒有面貌,沒有名字,從而被遺忘了。我們從他身邊經過。但這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同祭司和利未人所犯的錯誤一樣。如果他們認識他,如果他們把他看作是兄長、姐妹、配偶、朋友,他們當然會給予幫助!但是他們沒有認出他來。我們也沒有。

誰是那個受傷的猶太人?

關於這個受傷的猶太人身份的第一個線索是耶穌為這個比喻所選擇的道路。在我們對這個故事的典型討論中,我們傾向於強調地形的貧瘠和沿途強盜的危險。但這是一條主幹道,一條人流量大、建造精良的道路。即使在今天,我們還可以追溯到這條路,在一些地方,我們還可以走在耶穌時代的陽關大道上。當然,耶穌還可以用其他危險的甚至是更荒涼的道路作為故事的背景。祂為什麼要指定這一條路呢?
耶穌知道一些事情。祂知道自己將走相同的這條在耶利哥到耶路撒冷之間的路去往十字架上,所以祂講這個比喻,使那個在路邊受傷的人預示自己的經歷。
一旦我們意識到這種聯繫,我們就會感歎自己怎麼會沒想到這一點。這種平行有很多而且很有力。 比喻中的那個受傷之人剛開始是步行的,但是後來卻是騎在撒瑪利亞人的驢背上。耶穌同樣是步行前往耶路撒冷,祂也騎在別人的驢背上結束了祂這段旅程。
比喻中的男人和耶穌是在福音書中僅有的兩個被剝去衣服的人。兩人都被毆打,遺棄,任其自生自滅。耶穌也發現自己處在一群強盜中,一個在祂右邊,一個在祂左邊。祭司和其他的宗教領袖本應該為他辯護,而不是讓他承受痛苦和死亡。
但是幫助來了。那個受傷和破碎的身體被意外之手包裹和塗抹。在這個比喻中,出手幫助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但對耶穌來說,提供幫助的是一個猶太公會的成員和一些來自加利利的婦女,她們表現出了驚人的同情心。在這個比喻和耶穌自己的經歷中,悲劇故事變成了一個恢復甚至救贖的故事。死亡被蒙蔽,而愛獲得了勝利。
是的,耶穌講這個比喻是為了那個路邊的猶太人來預示祂自己的經歷。那個受傷的猶太人就是耶穌。
即使在今天,這可能也是事實。當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努力確保我們自己的舒適,忙於我們自己的宗教議程時,耶穌就是那個癱倒在路邊的人。祂常常被遺棄,被遺忘,被無視。祂就是那個受傷的人,是我們可憐卻又視而不見的陌生人。“最小的”那位就是耶穌,永遠是耶穌。
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時,耶穌在比喻結尾處的呼召“去照樣行吧”突然就有了更多的意思、一些不同的意味。這不僅僅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要善待陌生人的命令,它變成了一種個人訴求。”耶穌說:“求你, 幫助我。”
耶穌,請原諒我們與你擦肩而過。請打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能看見。




保羅.迪布達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城瓦拉瓦拉大學宣教和新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