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我们在哪里祷告

我们在哪里祷告

諾比爾

  “對於那些禱告的人來說,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一個教堂。”
  藝術畫廊通常不是敬虔的地方,或者至少在那裏別人可以觀察到禱告。這些精心策劃的畫作通常會讓人想起人類生活中波瀾起伏的戲劇,包括所有的歡笑、悲劇和痛苦。我們欽佩藝術家的天才;光與影的掌握;色彩的大膽使用;對人臉的親密描繪。我們人類創造的藝術是我們存在過的標誌——我們的生活、行為和競爭在時間的塵埃中都很重要。即使是最好的宗教藝術也經常頌揚人類對上帝的回應。
  但有一天,我在一個畫廊裏閒逛時,想到了祈禱。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一場展覽中,以19世紀美國畫家托馬斯.科爾的作品為特色。地方和國家媒體都刊登了公告,暗示著評論家們所說的“卓越”,即瞥見一種既不以人類為開始,也不以人類所有的成就為結束。 與以往不同的是,媒體的承諾沒有讓人失望。科爾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遺作不僅集中在我認為的“家”的地理區域,而且我發現自己被這位藝術家所吸引,他抓住了其他數百位天才都沒有抓住的東西:“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幹,花必凋謝。”(彼前 1:24)。
  在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描繪的美國東北部卡茨基爾(Catskill)和伯克夏山脈(Berkshire Mountains)的全景式風景畫中,其中通常很難找到人物形象。在一些畫作中,一個小小的人出現了,在一個他既沒有參與創造也無法控制的高聳的現實世界面前,他顯得很渺小。在另一幅畫中,只出現了人類使用的工具:畫家的畫架和畫筆。仿佛他必須在比他自身更強大的力量面前退卻。在科爾的想像中,人類生活的故事展現在上帝巨大的畫布上。對勝過的戰爭,政治的權利甚至是人類的虔誠,沒有人可以誇口。“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 8:3,4)*
  於是我禱告:不是跪在地上,也不是舉起雙手,而是用我們最真誠地對上帝說話的那種無聲的語言。我祈禱著要明白自己的真實大小,只不過是由仍然愛著我的上帝統治的無數星系中的一粒活躍的塵埃。
  我們在哪里尋求上帝,在哪里就能夠找到祂,而不只是在我們期望祂所在的地方。信徒的敬拜或禱告,並不局限於早晨單獨與上帝在一起的時間,或在教堂裏當眾敬拜的時間。祂在養育孩子、建造房屋、使用媒體、與朋友交往的日常生活中都會與我們會面。
  我們祈求更大的、由聖靈引領的注意力,去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啟 3:22)。我們祈禱我們遲鈍的感
*聖經經文使用的是中文和合本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