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中找到上帝
在艺术中找到上帝

在艺术中找到上帝

美能觸動言語無法觸及的心靈

吉賽爾.薩利.哈賽爾

幾年前,在巴西學習的時候,我生病了,週五晚上沒有去教堂,而是呆在宿舍裏。那天晚上,我獨自一人靜靜地走下宿舍,走下樓,凝視著一扇巨大的落地窗。在那裏,夕陽燦爛,光彩奪目。那裏是鄉村,我欣賞著天空上層的大片翻滾的雲朵,陽光透過雲朵和山巒,勾勒出了金色的輪廓。這個畫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部分原因是我感覺到上帝通過祂的日落之美——祂藝術創造的美學之美——在召喚我。
那個學年的晚些時候,我的老師對我關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而不是“集中注意力”地聽她講課感到沮喪,而事實上,那正是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她在同學面前毫不含糊地告訴我,我是個空想家,除了創作毫無價值的藝術以外,在生活上將一無是處。下課後,我悲痛欲絕地跑到那個窗口,感覺到上帝再次通過大自然與我對話。但那段經歷讓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不安全感。多年來,上帝如實地向我展示藝術對祂是多麼重要。最終我完成了神學和藝術的研究生學位,與此同時,上帝不斷地重申祂讓我扮演的角色,即與他人分享祂對藝術的愛。今天,我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育系統中最大的視覺藝術學校裏教授藝術和藝術史。我和許多學生交流過,他們在遵從他們的藝術呼召時也感到被父母甚至教會誤解。

上帝愛美

上帝對藝術的愛是祂最偉大的屬性之一,這在祂的創造中和基督在世時作為tektōn或“工匠”的使命中得到了證實。懷愛倫寫道:“地上第一個聖幕的裝置乃是基督所設計的。他對於所羅門的聖殿的建築,也作了詳盡的說明。那位在世為人,曾於拿撒勒村作木匠的主,也是設計那使祂名得榮耀的神聖建築物之自天而來的建築師。”1
《聖經》用了將近50個章節對聖所的藝術和建築進行了誇張的描述。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是最早被上帝分別出來的工匠,“以上帝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能想出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又能刻寶石,可以鑲嵌,能雕刻木頭,能做各樣的巧工。”(出 35:31-33)他們與最早藝術家基督一起建造聖所,並忠實於祂的呼召。美學在教會中經常被誤解這是多麼的奇怪啊。
文森特.梵高感受到上帝的召喚,但卻遭到了他所在基督教團體的強烈反對。在給母親和弟弟提奧的信中,梵高寫道,上帝派他去向窮人傳播福音,但他必須“先把福音放在自己的心裏”。梵高認識到上帝最能通過藝術來表達祂的愛。他相信,通過自然看到的上帝之美,會帶給我們一種崇高的生命體驗。
希臘詞aisthetikos暗指我們可以通過感知和感官來認知。真正的美學可以是上帝賜給我們的賦予生機的力量。這種認識雖然是不完整的,但是可以作為召喚我們去渴求上帝的第一個吸引力(羅馬書1:20)。當梵高的田園牧歌被官方的荷蘭歸正教會誤解時,他開始用藝術來表達他最深層次的宗教信仰。
他聲稱:“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手工藝和與自然的交流來自我改造——我們的目的是與上帝同行。”3他對自己的藝術生涯充滿了自我懷疑,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他幾乎沒有賣出過一幅畫。梵高的極度抑鬱可能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從一個膚淺的“繁榮福音”的角度來看,梵高是不成功的,許多同時代的人可能會在他有生之年懷疑上帝的祝福。然而,梵高在靈魂深處忠於上帝的呼召。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無論是世俗的還是宗教界的都湧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去體驗他如此拼命地想要在畫布上所描畫的上帝之愛。有一天,他可能會知道自己一生工作所帶來的影響。

上帝通過美呼召我們

當我回想起當時在巴西落地窗看到的情景時,我感覺到了上帝對我生命的召喚。今天,我所教過的數百名學生也感受到了要成為藝術家的呼召。我對藝術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欣賞,並得出結論:美學可以是上帝用來呼召人們與祂建立關係的最有力的語言。當我們回應上帝創作藝術的呼召時,這就是敬拜的崇高的形式。這種崇拜形式對後現代主義更有吸引力,因為他們渴望以意想不到的、真誠的方式看到真理。因為有了現代媒體,我們通過藝術崇拜可以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接觸到人們。藝術要有力量,就必須真實,而且,就像梵高的經歷一樣,藝術必須穿透“事物的表面,描繪它們的本來面目”4





吉賽爾.薩利.哈賽爾(Giselle Sarli Hasel )是一名視覺藝術與設計的教授,也是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院約翰C.威廉姆斯藝術畫廊的主任。

1 Ellen G. White, Christ’s Object Lesson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00), p. 349. 2 Johanna van Gogh-Bonger and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eds., The Complet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 3 vols. (Greenwich, Conn.: New York Graphic Society, 1959), letter 94. 3 Ibid., letter 377. 4 Philip Graham Ryken, Art for God’s Sake: A Call to Recover the Arts (Phillipsburgh, N.J. P & R Publishing, 2006), p.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