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點
有創新精神的耶穌

有創新精神的耶穌

超越目光所及

艾克 . 穆勒

19世紀到20世紀初,傳教士和神學家阿爾伯特. 施韋策(Albert Schweitzer)在一本關於耶穌的生平和事工的經典著作中,指責當時的宗教機構把耶穌變成了"自造的耶穌" 19世紀歐洲的價值觀和文化對神學家、牧師和教會成員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有意無意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耶穌」這一觀念可以輕鬆地融入教堂和教會中。 他們沒有因為「看見耶穌」而改變,相反基督徒把「耶穌」塑造成了他們想像中的一個虛構人物。
施韋策的控訴同樣也適用於耶穌時代的宗教建制。 宗教領袖沒把耶穌看作是他們長久以來所等待的彌賽亞,而是將祂釘死在了十字架上。
儘管第一世紀的一代人沉浸於對舊約聖經的公開解讀中,他們也以遵循摩西律法作為他們國家的身份特點,也知道他們正處於聖經預言的十字路口上,但是他們並沒有認出耶穌是他們的救主。 耶穌不符合他們的期望。 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讓耶穌重塑他們對彌賽亞的看法。
神學上的創新

西元一世紀的猶太教在很多方面都與今天類似:一個支離破碎、兩極分化的猶太國家沉浸在一種普遍的末時情緒中。 每一個人都在等待著上帝委派某位偉人來拯救他們,就像應許中"所膏的那位",比如像居魯士那樣的人。
撒都該人和希律黨已經適應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並熱衷於維持微妙的權力平衡。
法利賽人在等待一位政治上的彌賽亞,可以把他們從外邦羅馬人手中救出並引入猶太國。 奮銳黨的人在軍事上尋找解決的方案。 艾賽尼派則對宗教的腐敗感到沮喪,便隱退到偏遠的山區進行自我救贖。 他們一絲不苟的遵循著所有的潔凈制度並等待著"公義的教師"來肯定他們的聖潔和公義。 所有派別都在引用各自偏愛的經文來證明他們對彌賽亞和末時的觀點,但是耶穌避開了所有這些觀點。
耶穌鼓勵祂的傾聽者要沉浸於整部經文,而不是只翻閱他們偏愛的章節。
耶穌的第一個革新是在祂的教訓和布道事工中,將舊約的多條線索結合在一起。 耶穌明白祂自己(和猶太人的期望一致)符合亞伯拉罕之約與大衛皇室族譜。 但祂也擁護新摩西這一角色,祂將用祂的血拯救猶太人和外邦人,也是以利沙的預表位置,祂關心並更新那些尋求上帝之人的信心,也是在但以理書末後的審判的異象中呈現的人子(但7;太24)。
難怪國人將耶穌歸類的所有努力都以慘敗告終。 為了反對民族彌賽亞的這個觀點,耶穌引用了與以色列人所建立的約:萬國都必因亞伯拉罕得福(創 22:18;太1:1-14)。 這與公義的彌撒亞相對立,耶穌分享了祂的使命乃是去"拯救罪人"(可 2:17)。 為了反對地上的權柄這種觀點,耶穌指出祂的寶座在上帝的右手邊。 雖然耶穌建立祂傳道的事工是建在聖經上,但祂的同胞是如此沉迷於他們自己對彌賽亞的看法,以至於看不見耶穌的真面目:祂是全人類的救主,不是從彼此中救出來,乃是從罪中。

活著的聖殿

耶穌的第一個革新確實含有爭議,但並不至於死。 但是耶穌的第二個革新,被控告為褻瀆神明,被判了死刑:耶穌宣稱了神性,並聲稱祂的權柄超過聖殿,甚至用自己的身體代替這實體的建築。 舊約中"受膏者"或彌賽亞的形象可以是國王、祭司或代表上帝為子民行事的外國要人(賽 45:1)。 沒有人在期望彌賽亞是一個神聖形象。
然而耶穌聲稱自己不僅僅是人子彌賽亞。 祂是彌賽亞、上帝之子(太 4:17;16:16)。 為了向祂的聽眾傳遞這個資訊祂選擇把自己和聖殿對比和比較。 在對耶穌的審判中,大祭司無意中承認了耶穌的聲明:耶穌宣告祂的身體會代替聖殿(太 26:61)。 對於猶太人來說這乃是褻瀆上帝。
聖殿不單單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更是至聖的。 那是上帝在人間的居所,因此它和上帝及祂的品格是同義的。 宣稱超越聖殿的權柄和優越性就是在取代上帝本身。
上帝在創造的時候就標出了神聖的時間,即安息日,也標明瞭神聖的聚會空間:第一所"聖殿"乃是伊甸園,上帝在那裡與亞當和夏娃同行。 隨後在西奈山上帝命令摩西根據神聖的模型建立一個至聖所,並加入獻祭的儀式來象徵人類與上帝之間關係的修復。 所羅門把這個臨時帳篷建造成了一個宏偉的建築,匹配上帝自己的光輝顯現。
但是耶穌卻以各種方式挑戰了這個永恆的實體建築:首先,祂通過潔净聖殿聲明了超越聖殿的權威(太 21:12,13)。 其次,耶穌通過祂權威的話語"我實在告訴你們"來下發命令(太 5-7)好像祂自己就是十誡的作者似的。 再次,耶穌無視了聖殿的儀式,甚至不需要獻祭就赦了罪(太 2:1-11)。 最後,耶穌站在聖殿前,拿祂自己的身體和實體的建築做比較。 "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 "(約 2:19) 。
耶穌預言十字架將使這個實體的聖殿變得毫無意義。 上帝將不再住在這殿里。 耶穌通過自己破碎和舉起的身體來完全替代聖殿的功能。 在耶穌里上帝與人類相見並通過祂的寶血將人類從罪中救出。 從始至終,馬太福音都在聲明,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正當的取代了聖殿。 在耶穌里上帝與我們同行。 祂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太 1:23)。 而且通過十字架,上帝修復了人類。 現在聖殿已毫無意義了。 (太 27:51) 。
施偉策((Schweitzer))的評估也控告了今日的信徒。 人們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創造出了耶穌的形象,並將價值觀、性格特徵和身體特徵與此形象相匹配。 就像耶穌第一次降臨時圍繞在祂身邊的人那樣,今日等待耶穌第二次降臨的基督徒對他們救主的降臨同樣確信。 這些想法往往在反映我們所生活的文化和時代,以及我們個人的掙扎和慾望。 真正的耶穌總是會讓我們驚訝。 祂遠超我們對祂的想像,也超越我們所鍾愛聖經章節的總和。 祂當然是這樣,否則祂就不是那"與我們同在"的上帝了。



推文:

耶穌與他們的期望不符,而且大多數人不願意耶穌重塑他們對彌撒亞的看法。






艾克 . 穆勒(Eike Mueller)博士,是位於菲律賓甲米地西朗市AIIAS(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國際高級研究院)神學院副院長以及新約聖經研究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