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文章
怜悯与冲突

怜悯与冲突

探索耶稣的典范
杰拉德.克凌贝尔

英语中“怜悯”(compassion)这个词在韦氏词典中的定义是“同情他人的痛苦,并希望减轻这种痛苦”1它的反义词有“麻木、无情、硬心肠和冷酷”。
没人喜欢被称为“心肠刚硬”或“麻木不仁”。但我们常常想知道怜悯究竟是什么样子。政界人士和宗教领袖对世界各地持续不断的难民危机所有的反应,往往会提到怜悯。不幸的是,同时还有别的声音,如恐惧、拒绝或民族主义。对某些人来说,同情意味着向他人“出卖自己”。怜悯好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经常会导致激烈的冲突。

“我有怜悯”

耶稣的布道事工充满了怜悯,同时也伴随着冲突。在同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多次提到耶稣对祂所遇见之人的怜悯。当耶稣来到犹大和加利利时看到跟随祂的众人,“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太9:36;可6:34)。这怜悯是对围绕在祂周围之人需求的一个响应。
耶稣看到他们而且知道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6)。羊可以是顽固和愚蠢的,但他们是失丧的羊,没有一个牧人来关心他们的需求。耶稣真的是看到了那些围绕在祂身边的人。祂不是简单的一瞥或扫视人群。祂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痛苦,知道他们的过犯,也知道他们病态的心灵和身体。怜悯促使祂去医治他们的伤痛,去原谅他们的罪,并且去更新他们的心和重建他们的身体。(太14:14)怜悯之心感动了祂,让祂去喂饱跟随了祂三天的那4000多人(太15:32-38;可8:1-10)。
但是耶稣的怜悯不局限于人群或一个无名的“世界”。祂与人单独交往。祂在耶利哥城外触摸两个瞎子乞丐并治好了他们的瞎眼(太20:34)。祂触摸并治愈了一个请求恢复的麻风病人(可1:41,42)。 触碰一个麻风病人使祂在礼节上不洁净,除非祂接受洁净仪式,否则祂不能进入圣殿。当耶稣看到一个寡妇失去了她唯一的儿子(因此也失去了她唯一的经济来源))的悲痛时,对她困境的怜悯促使祂采取行动。“不要哭”(路7:13)这句话真切的证实死亡不能得胜。“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14节)预示着真正的胜利。耶稣在地上的日子里使很多人复活,这些复活都显示了祂包容一切的怜悯和拯救迷失和垂死之人的承诺。
耶稣知道怜悯的力量。在祂的教导中动机和态度起着深刻的作用。其中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关于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缺少怜悯使好人与坏人区分开来(路10:33)。有怜悯心照顾了那个受伤的人的,是那个撒玛利亚人,那个受人恨恶的外邦人,而不是祭司和利未人。第一世纪的犹太人讲的可不是这个版本。在他们的故事里,祭司、利未人和文士是遵循上帝心意的人,至少他们是这么公开并不断地声称要遵循上帝的心意。

冲突中的怜悯

耶稣与犹太领袖的交往是复杂的。在一次夜间的谈话,祂花时间来培养尼哥底母初生的信心(约 3章)。祂治愈了管会堂的睚鲁的女儿,以回应她父亲的恳求(可5:21-43;路8:40-56)。祂不断地在法利赛人的家里用餐(路7:36-50;14:1)。耶稣知道整个世界包括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文士,都需要祂的恩典。
然而,祂经常发现自己与犹太人的领导层会发生冲突。他们盯着祂的一举一动:他们设下陷阱,想出计谋,让祂说出最后会置祂于死地的话。
即使耶稣从未在事件上妥协,但祂从不挑事。相反,祂为那些硬着心肠抵挡上帝圣灵那柔软感动之人哭泣。(路19:41-44;太23:37-39)。当祂批评那些犹太的领袖时(太23:13-39),祂的眼中总是含着泪水。2然而祂并未动摇对他们不懈的批评,但祂的心是渴望他们转变。
耶稣的怜悯并不仅限于犹太地区,救恩是指向“世人”(约3:16)的。祂最后的命令记录在马太福音中,祂命令祂的追随者去“使万民做祂的门徒”(太28:19)。祂决不吝惜或限制送出祂的恩典。

耶稣的心境

保罗的赞美诗在腓立比书2:5-8中描述了耶稣的心境和态度,这是理解耶稣的怜悯之心的关键。宇宙的创造者,与上帝同等地存在,使自己“卑微”,“取了奴仆的样式”,以至于死。
这怎么可能呢?之所以有这样的献身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受爱的驱动,那是一种无私的,总是付出,永不改变的爱。当我们在经文中详细查考耶稣的故事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爱的一瞥。当我们看到耶稣为了祂的世界包括祂的仇敌献身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献身的线索。唯有耶稣的爱、上帝的爱才是驱动着祂对这个一心要伤害祂并最终杀死祂的世界施以怜悯的引擎。
怀爱伦完美的总结了这种爱,她写道:“世世代代自父系承接下来周流于人类心中的爱,一切开发于世人心灵的慈惠之泉源若与上帝无限量无穷尽的大爱相比较,就如同涓涓的溪流之于无边的海洋一般。这样的爱是言语不能形容;笔墨无法表达的。也许你穷毕生之力去深思冥索,殷勤地查考圣经以求明白,甚至用尽上帝所赋予你的一切才智,企图了解天父上帝的慈爱和怜悯,然而仍有无尽之处你犹未能明了。即使你果能以无涯的年日来研究这样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地领悟上帝牺牲祂的爱子为世人而死之爱的宽阔与深达。虽在永恒的岁月中,亦不足以完全显明这样的爱。”3

在我的生活中需要这种爱!
1 见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ompassion,2020年2月6日读取。
2. 见怀爱伦,《历代愿望》(台北:时兆出版社,1956),页627:“上帝的儿子依依不舍地望着圣殿和祂的听众,祂脸上不禁现出无限的神圣的慈爱。祂心怀着重忧,眼眼含着热泪,因而发着颤抖的声音说:“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
3. 怀爱伦,《信仰的基础》(台北:时兆出版社,1989),页37;源自Ellen G. White, “The Inestimable Gift,” Review and Herald, Oct. 22, 1908。


杰拉德.克凌贝尔 是《复临世界》的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