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文章
憐憫與衝突

憐憫與衝突

探索耶穌的典範
傑拉德.克凌貝爾

英語中“憐憫”(compassion)這個詞在韋氏詞典中的定義是“同情他人的痛苦,並希望減輕這種痛苦”1它的反義詞有“麻木、無情、硬心腸和冷酷”。
沒人喜歡被稱為“心腸剛硬”或“麻木不仁”。但我們常常想知道憐憫究竟是什麼樣子。政界人士和宗教領袖對世界各地持續不斷的難民危機所有的反應,往往會提到憐憫。不幸的是,同時還有別的聲音,如恐懼、拒絕或民族主義。對某些人來說,同情意味著向他人“出賣自己”。憐憫好像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經常會導致激烈的衝突。

“我有憐憫”

耶穌的佈道事工充滿了憐憫,同時也伴隨著衝突。在同觀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多次提到耶穌對祂所遇見之人的憐憫。當耶穌來到猶大和加利利時看到跟隨祂的眾人,“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太9:36;可6:34)。這憐憫是對圍繞在祂周圍之人需求的一個回應。
耶穌看到他們而且知道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羊可以是頑固和愚蠢的,但他們是失喪的羊,沒有一個牧人來關心他們的需求。耶穌真的是看到了那些圍繞在祂身邊的人。祂不是簡單的一瞥或掃視人群。祂知道他們每個人的痛苦,知道他們的過犯,也知道他們病態的心靈和身體。憐憫促使祂去醫治他們的傷痛,去原諒他們的罪,並且去更新他們的心和重建他們的身體。(太14:14)憐憫之心感動了祂,讓祂去餵飽跟隨了祂三天的那4000多人(太15:32-38;可8:1-10)。
但是耶穌的憐憫不局限於人群或一個無名的“世界”。祂與人單獨交往。祂在耶利哥城外觸摸兩個瞎子乞丐並治好了他們的瞎眼(太20:34)。祂觸摸並治癒了一個請求恢復的麻風病人(可1:41,42)。 觸碰一個麻風病人使祂在禮節上不潔淨,除非祂接受潔淨儀式,否則祂不能進入聖殿。當耶穌看到一個寡婦失去了她唯一的兒子(因此也失去了她唯一的經濟來源))的悲痛時,對她困境的憐憫促使祂採取行動。“不要哭”(路7:13)這句話真切的證實死亡不能得勝。“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14節)預示著真正的勝利。耶穌在地上的日子裡使很多人復活,這些復活都顯示了祂包容一切的憐憫和拯救迷失和垂死之人的承諾。
耶穌知道憐憫的力量。在祂的教導中動機和態度起著深刻的作用。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關於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缺少憐憫使好人與壞人區分開來(路10:33)。有憐憫心照顧了那個受傷的人的,是那個撒瑪利亞人,那個受人恨惡的外邦人,而不是祭司和利未人。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講的可不是這個版本。在他們的故事裡,祭司、利未人和文士是遵循上帝心意的人,至少他們是這麼公開並不斷地聲稱要遵循上帝的心意。

衝突中的憐憫

耶穌與猶太領袖的交往是複雜的。在一次夜間的談話,祂花時間來培養尼哥底母初生的信心(約 3章)。祂治癒了管會堂的睚魯的女兒,以回應她父親的懇求(可5:21-43;路8:40-56)。祂不斷地在法利賽人的家裡用餐(路7:36-50;14:1)。耶穌知道整個世界包括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文士,都需要祂的恩典。
然而,祂經常發現自己與猶太人的領導層會發生衝突。他們盯著祂的一舉一動:他們設下陷阱,想出計謀,讓祂說出最後會置祂於死地的話。
即使耶穌從未在事件上妥協,但祂從不挑事。相反,祂為那些硬著心腸抵擋上帝聖靈那柔軟感動之人哭泣。(路19:41-44;太23:37-39)。當祂批評那些猶太的領袖時(太23:13-39),祂的眼中總是含著淚水。2然而祂並未動搖對他們不懈的批評,但祂的心是渴望他們轉變。
耶穌的憐憫並不僅限於猶太地區,救恩是指向“世人”(約3:16)的。祂最後的命令記錄在馬太福音中,祂命令祂的追隨者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太28:19)。祂決不吝惜或限制送出祂的恩典。

耶穌的心境

保羅的讚美詩在腓立比書2:5-8中描述了耶穌的心境和態度,這是理解耶穌的憐憫之心的關鍵。宇宙的創造者,與上帝同等地存在,使自己“卑微”,“取了奴僕的樣式”,以至於死。
這怎麼可能呢?之所以有這樣的獻身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受愛的驅動,那是一種無私的,總是付出,永不改變的愛。當我們在經文中詳細查考耶穌的故事時我們可以看到這愛的一瞥。當我們看到耶穌為了祂的世界包括祂的仇敵獻身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獻身的線索。唯有耶穌的愛、上帝的愛才是驅動著祂對這個一心要傷害祂並最終殺死祂的世界施以憐憫的引擎。
懷愛倫完美的總結了這種愛,她寫道:“世世代代自父系承接下來周流於人類心中的愛,一切開發于世人心靈的慈惠之泉源若與上帝無限量無窮盡的大愛相比較,就如同涓涓的溪流之於無邊的海洋一般。這樣的愛是言語不能形容;筆墨無法表達的。也許你窮畢生之力去深思冥索,殷勤地查考聖經以求明白,甚至用盡上帝所賦予你的一切才智,企圖瞭解天父上帝的慈愛和憐憫,然而仍有無盡之處你猶未能明瞭。即使你果能以無涯的年日來研究這樣的愛,還是不能徹底地領悟上帝犧牲祂的愛子為世人而死之愛的寬闊與深達。雖在永恆的歲月中,亦不足以完全顯明這樣的愛。”3
在我的生活中需要這種愛!
1 見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ompassion,2020年2月6日讀取。

2. 見懷愛倫,《歷代願望》(台北:時兆出版社,1956),頁627:“上帝的兒子依依不捨地望着聖殿和祂的聽眾,祂臉上不禁現出無限的神聖的慈愛。祂心懷著重憂,眼眼含著熱淚,因而發著顫抖的聲音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
3. 懷愛倫,《信仰的基礎》(台北:時兆出版社,1989),頁37;源自Ellen G. White, “The Inestimable Gift,” Review and Herald, Oct. 22, 1908。

傑拉德.克凌貝爾 是《復臨世界》的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