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
1888年和基督無與倫比的魅力

1888年和基督無與倫比的魅力

鄧尼斯.凱撒

  1888年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總會會議,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歷史上眾多衝突中的一個典範。我們可能會將年輕的《時兆》編輯埃列特.瓦格納(Ellet J. Waggoner)與總會會長喬治.巴特勒(George I Butler)兩人之間,就著加拉太書3章24、25節中的律法的性質而起的衝突,看作是人類個性的一個劇本,是解決衝突的一份學習指南,是各種救恩觀點的一本啟蒙讀物。像這種衝突的動態,今天仍不斷在重複出現。
一種新神學?

  有些人把1888年總會會議看成是復臨信徒變成真正基督徒的一個轉捩點。由於沒有那次會議的記錄,所以有些人研究了瓦格納及其伙伴鐘斯(A. T. Jones)的著作來發掘1888年的真正信息。當懷愛倫在會議結束後不久,被詢問她對那些年輕的傳道人提出的新觀點有什麼看法時,她回答說:“答案就是,在過去的45年裡我已經把耶穌那無與倫比的魅力呈現給了你們。這就是我一直想在你們腦海中呈現的東西。”1她認為這個信息不能構成新神學。
在1883年的總會代表大會中,她講了14篇道,這些不單單是對福音的清晰陳述,還是對復臨信徒律法主義和它自然產生的如懷疑、恐懼、不確信等結果的猛烈抨擊。2有些人認為瓦格納與鐘斯的信息是新神學,而懷愛倫早在5年前就提出了復臨信徒律法主義,然而可悲的現實表明,教會中並不是所有的傳道人和會眾都宣講並分享那些“基督無與倫比的魅力。”
對律法的不同理解

  從1846年起,守第七日的復臨信徒已宣講第三位的天使信息是描述那些守上帝誡命和有對耶穌的信心之人的(啟 14:12)(中文編按:啟14:12中的「真道」,按原文和英文,譯為「信心」會更好,這與本文後面論述懷愛倫的解釋一致)。然而,一項關於律法永存的基本意見,並沒有阻止早期的復臨信徒對其角色所產生的分歧。因此,貝約瑟認為順服是接受福音的先決條件,3懷雅各則強調藉著接受福音,使悔改、寬恕與順服成為可能。4
  18世紀50年代對加拉太書三章中律法的性質的解釋,為18世紀80年代的討論奠定了基礎。一些復臨教會作者爭論說,加拉太書3章將道德律(十誡)作為一個鏡子,以使我們認識到自己是罪人,需要一個救贖主。5 這一立場與許多新教徒的觀點很接近,他們認為加拉太書3章講到了廢除誡命。
  1875年,司提反.皮爾斯(Stephen Pierce)斬釘截鐵地說,被廢除的是儀文律法,而不是十條誡命,這似乎是一個更好的論據,來反對新教徒對經文的普遍看法。6 在之後的30年裡,他的論據成為復臨信徒中的標準立場。
  多年以來復臨教會傳道人在與其他新教徒傳道人辯論復臨教會的獨特信仰成為了專家。聽眾常常會轉變成復臨信息支持者,因為復臨教會傳道人顯然更了解聖經,而且經常會贏得辯論。
  自然,那些競爭性的辯論,是集中在復臨信徒的獨特性上,而不是基督徒的共通性上。而且,復臨信徒皈依者,可能認為藉著謹守正確的日子和做正確的事情,他們就可以獲得救贖。
18世紀80年代的律法與福音

  至少從1884年起,瓦格納和鐘斯就在《時兆》以及希思堡大學裡,教授舊的復臨信徒解釋,指出加拉太書3章中引領我們到基督那裡去的律法,指的是道德律法而不是儀文律法。儘管18世紀80年代不是向復臨信徒介紹這種解釋的最佳時間。其他的新教徒發動了政治運動,以制定和執行地方、州及全國的星期日法案。很多人認為這些努力是為了提升美國的道德。當(羅馬天主教)紅衣主教詹姆斯.吉本斯(James Gibbons)使用他的影響力去支援一個全國性的星期日法案時,復臨信徒認為啟示錄13章中的預言和“獸的印記”的迫害就要成為現實了。7
  因為瓦格納對加拉太書中律法的解釋,看上去與新教徒對那些經文的普遍觀點極為接近,人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巴特勒和其他人會感到瓦格納“新的”解釋是那段最不幸時期中的一道暗箭。
  考慮到皮爾斯在加拉太書3章中的立場是一個標誌性的教義,巴特勒感到他不得不去應付這個狀況。首先,他試圖藉著拿到懷愛倫在30年前寫給瓦格納父親的一封信來請求懷愛倫的支持。懷愛倫回答說她找不到那封信了,後來補充說即便是找到了也不會給他。她告訴瓦格納,他應該避免在公眾場合煽動這個話題。

  巴特勒感到自己合理,就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加拉太書中的律法》(1886)來回應瓦格納的觀點,並且在1886年的總會代表大會代表中傳閱。由於傑出的復臨教會牧師坎萊特(D. M. Canright)在1886年大會結束後兩個月拒絕了律法的永恆,似乎成為了瓦格納觀點的傷者,這個時候巴特勒感覺自己好像被證明是正確的。令巴特勒懊惱的,是懷愛倫因這一舉動指責了他,並強調說,既然他有發表自己觀點的自由,那麼瓦格納同樣也應該擁有表達他自己觀點的機會。兩年後,瓦格納在《加拉太書中的福音》一書中這樣做了。
  1888年的總會代表大會,給予瓦格納與鐘斯一個機會,去發表他們對於加拉太書中的律法的觀點。由於生病,巴特勒沒能參加會議,但準備了他的同盟去反對這個假想的異端。懷愛倫看出會議的真正問題與其說是神學的不同,不如說是巴特勒陣營中的矛盾與敵對之靈。那靈“不是基督的靈。”10由這兩名年輕傳道人所宣講的信息表明了基督公義的“寶貴思想”,“所歸給我們的,不是因為我們的功勞,乃是因為那是來自上帝的一項免費恩賜。”撒但不想讓人們聽到這個信息,因為“如果人們完全接收,”“他的權柄就會破滅。”11
兩種形式的律法都是指向基督

  我們常常不能跳出某人在討論開始時所設定的界限去思考。有時候,這些界限本身就存在分歧。然而,當我們對一個話題充滿熱情時,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討論是徒勞的。
  很多年來,教友與傳道人只看到了兩個對立的觀點。加拉太書3章中的律法要麼是儀文律法,要麼是道德律法。十多年後,懷愛倫發表了一個驚人的言論,打破了這個討論的界限。她特別提出“帶領我們到基督那裡的教導”“既有儀文律法,又有十誡的道德準則”,然而後者向我們表明我們是罪人,需要一位救贖主,前者則向我們表明上帝怎樣以及藉著誰來解決罪的問題。12
  在1888年,總會代表大會結束後不久,懷愛倫回憶說,復臨信徒當然已經宣講了“上帝的誡命”,“但是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尚未以同等的重要而被宣告。”然而耶穌的信心只是被“談及”,還未被“理解”。
  是什麼構成了對耶穌的信心?她回答說:“耶穌成為我們罪的擔當者,從而使祂能夠成為赦免我們罪的救主。祂受到了我們本應承受的對待。祂來到我們的世界,並擔當我們的罪,使我們能夠獲得祂的義。相信基督擁有完全、充分、徹底拯救我們的能力,這就是對耶穌的信心。”13




1懷愛倫,手稿5號,1889,載於Ellen G. White, Sermons and Talks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s, 1990), vol. 1, pp. 116, 117.
2從1884年的3月4日到7月22日間歇性的發佈於《評閱宣報》中
3 Joseph Bates, A Seal of the Living God: A Hundred Forty-four Thousand, of the Servants of God Being Sealed in 1849 (New Bedford, Mass.: Benjamin Lindsey, 1849), pp. 60-66.
4 [懷雅各],載於《現代真理》,1849年8月,頁16。
5 J. N. Andrews, in Review and Herald, Sept. 16, 1851, p. 29; J. N. Andrews, Thoughts on the Sabbath, and the Perpetuity of the Law of God (Paris, Me.: James White, 1851), pp. 22, 25.
6 S. Pierce, in Review and Herald, Oct. 8, 1857, pp. 180, 181.
7 W. W. Whidden, E. J. Waggoner, From the Physician of Good News to Agent of Division (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2008), pp. 92-94.
8 G. I. Butler, The Law in the Book of Galatians: Is it the Moral Law, or Does it Refer to That System of Laws Peculiarly Jewish? (Battle Creek, Mich.: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886).
9 E. J. Waggoner, The Gospel in the Book of Galatians: A Review (Oakland, Calif.: n.p. 1888).
10 懷愛倫,書信 50號 ,1889,載於 Ellen G. White, The Ellen G. White 1888 Materials (Washington, D.C.: Ellen G. White Estate, 1987), vol. 1, p. 295).
11 懷愛倫,《評閱宣報》,18891年9月3日,頁546。
12 懷愛倫,手稿87號,1990,載於Ellen G. White, Selected Message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58, 1980), book 1, (《信息選粹》,卷一)p. 233.
13 懷愛倫,手稿24號,1888,在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Releases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 1993), vol. 12, p. 193.





鄧尼斯.愷撒(Denis Kaiser)在美國安得烈大學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學院擔任教會歷史副教授。








#千禧年

與耶穌一對一

沃爾特.斯蒂格

  當我們中的許多人考慮到千禧年教義的時候,總會有一些短語和概念如:“無底坑”、“撒但被捆綁”、“第二次復活”、“ 歌革和瑪各”、“審判”、“火從天降”、“火湖”等等。實際上,我們甚至可能在研究千禧年的時候一次都不提基督!所以在千禧年的教義中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基督?
  千禧年經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上帝的子民要與基督同活並作王“一千年”(啟 20:4)。千禧年實際上描述了耶穌在統治天國,為在更新的地球上建立永遠榮耀的國度做預備。
  在千禧年的盡頭,當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撒但從他的捆綁中被釋放的時候,他將欺騙復活的萬民,說他才是這個世界上合法的王子,而不是基督。根據懷愛倫的描述,在那個時刻,“基督又要在祂的敵人眼前出現。遠在聖城的上方有一個高大的寶座,其根基是發亮的精金。上帝的聖子要坐在這個寶座上,祂國度的子民要侍立在祂周圍……在天上和地上眾生的大會之前,上帝聖子的最後加冕典禮開始了。”*
  或許我們對千禧年的觀點過多的關注於地球的荒蕪與對惡者的審判上;或許我們應該將我們的思想與希望更多的集中於我們能夠在天上與基督,我們的救主與君王一起度過一千年。沒有什麼比這更棒的了!



*懷愛倫,《善惡之爭》(台北:時兆出版社,1959) ,頁688, 689。



沃爾特.斯蒂格(Walter Steger)是位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南美西班牙語出版社的一名編輯。
(Endnotes)(章節附註)




#死亡

不再流淚

哈拿.格林菲爾德

  一個晚上,那通電話來了。她走了。出人意料,令人心碎,也是個終結。
  我們跑到她的家裡與她的家人相聚。我走進安靜的臥室,她看上去就像睡著了一樣,她的臉摸上去還是暖的,她的手安靜的合攏著。與死亡這麼的接近給人一種離奇的感覺,而且很傷心。這種感覺就像是一片烏雲壓境,又重又厚;帶著遺憾,偷走了所有的歡樂並遮蓋了希望。
  她的遺體留在家裡供朋友和家人看上最後一眼。最後一周,在她鋪滿鮮花的棺材四周的哀哭傾倒出來。有一段難忘的時候,就是在聆聽她一生的故事和她對上帝的信心時,那種終結的感覺轉變成了一種充滿希望的憧憬。
  耶穌將死亡比作睡著了(約 11:11,可 5:39),因此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 9:5)上帝的這位美麗的女兒睡了。唯有因著她的主耶穌,她那充滿痛苦、磨煉以及難以應付之挑戰的一生現今才得以被喜樂、決心、寬恕、慶祝與愛重新定義。雖然在我們生命中罪的結果乃是死(羅 6:23),但是我們擁有一個希望,上帝應允藉著耶穌基督凡相信祂的人都將得到永生。(約 3:16)
  我們站在她墳墓的邊上唱著她最喜愛的讚美詩“幸福的保證”,這使我想起上帝那全身心投入的愛使耶穌走向了十字架,進入了墳墓,然後從墳墓中復活。這個愛與我們同生同死,也使永恆成為可能。
  當讚美詩歌漸漸退去,我輕輕地在墳堆上放了一支白色的百合花輕聲的說:“姐妹,當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再相會。”


哈拿.格林菲爾德(Hana Greenfield)與她的丈夫和5個孩子住在新西蘭的奧克蘭。她即將拿到心理諮詢師學位而且喜歡在博客中發表關於生命、人際關係、治療與門徒培訓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