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文章
數碼生活與兒童成長

數碼生活與兒童成長

麗蒂亞娜.特納,斐濟

  在數碼化時代提升基督徒孩童的全球視野

  雖然我是復臨信徒評閱事工媒體實驗室的負責人,且深入研究過尖端媒體和科技,但當我身為宣教士的孩子而在馬達加斯加和西非長大時,我是直到17歲才接觸到高科技的。我們當時的娛樂主要就是組裝玩具車,和用廢料做小飾品。我不會把我的童年經歷換成任何東西,因為它培養了我創作思考的能力,讓我遠遠地跳出了眾所周知的條條框框,去尋找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

在美國矽谷,高層管理人員親眼目睹了過多地接觸高新科技產品對兒童可能造成的傷害。有些人甚至說,是社交媒體(社群媒體)平臺和遊戲設計師造成了普通人對其科技和產品的成癮症狀。谷歌、蘋果和雅虎等科技巨頭的員工們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特定的一類學校裏去,這些學校裏的老師們更喜歡採用親力親為的、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這與當前外界愈演愈烈的把教室裏擺滿高新電子設備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與流行的做法相反,這類學校是以一種更加整體的方式來看待想像在學習中的作用。

在這個數碼(數位)化時代,科技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效地駕馭它對基督徒父母來講卻十分重要,因為凡事有好也就有壞。這裏邊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請繼續往下讀,聽聽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專業人士的觀點,找到一個能讓科技幫助而不是阻礙你的孩子的智力、情感和靈性發展的方法。
——達里爾.貢加多,英國



父母要做什麼?樹立榜樣

我是一個母親,有兩個孩子,一個6歲,一個4歲。他們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非常有限,他們使用電子設備的場合,就是當我們乘坐飛機的時候,讓他們用用平板,或者是當他們生病在家的時候,讓他們看幾集喜歡看的節目。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偶爾看看卡通片,或者是看看安息日學故事。

雖然我們明白,科技存在於他們的生活中,而且會一直存在下去,當我們同時也相信,電子設備的使用是有條件的。他們最終將學會一切他們需要學習的有關電子設備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識,但是在他們的生命中,他們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以去玩耍,去享受戶外的奔跑,去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還能自得其樂,去用他們的五官來體驗周圍的世界。

電子設備極易使人成癮。一旦沉溺其中,你就很難再去擺脫它了。不單對兒童,對成人來講,都是這樣。不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能看到人們低著頭看手機,眼神木訥,沉浸在無休止的滾屏中。這裏邊有很多都是做父母的,他們的孩子站在他們身邊,努力想讓他們注意一下自己。孩子們問他們問題,他們也不知道究竟問的是什麼,就用“嗯嗯”“哈哈”之類的話給搪塞了。

要是我們自己中毒都如此之深,我們如何能期望自己的孩子不受影響呢?

電子設備是一種簡便而廉價的“保姆”。媒體提供了這種即時滿足和深度的視覺刺激,使人難以擺脫。看完兩個小時的影片之後,孩子們怎麼可能“去創造些什麼”呢?我們讓他們看得越多,他們就越是想看。這種東西就像是毒品。

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沒有接觸過任何的電子產品,所以我們就到外面和其他的孩子們一起玩兒,接觸的都是真實的遊戲、真實的互動、真實的對話和真實的處理問題。而現在,我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人們是如何隱藏在電子螢幕的“屏障”背後,成為那個他們想在現實世界中成為,卻又因為害怕遭到拒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去成為的那個樣子。我們正在失去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無法藉著Messenger、WhatsApp、Telegram、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等進行20次平行對話。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全身心地關注眼前的人,為什麼就做不到了呢?

為了我們自己方便而是我們的孩子喪失成長的真正樂趣,這是不公平的。他們將會失去真實的友誼、真實的經歷,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失去真正的童年,他們本應該在自己童年時與父母共度美好時光,一起歡笑,一起玩耍,一起閱讀,一起聊天,表達愛,並感受被愛。

我們希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能夠在他們身上培養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賜、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加5:22])的環境。而如果孩子們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過長,必然不利於培養加拉太書第5章中所要求的這些品質,不但如此,我們還觀察到,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會使兒童面臨缺乏社交技能和語言技能、缺乏耐心、富於攻擊性、情緒發展遲緩、注意力短暫甚至健康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我們要問自己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電子產品取代了我們孩子們生活中的那些內容?”當我們看明問題的答案時,我們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阿蘇恩.奧利文,西班牙

科技產品是敵是友?

身為一名校長,我無法否認,電腦已經成為了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紐博爾德學校,我們的孩子們會用膝上型電腦進行各種目的的學習活動,我們的老師們會用電腦來備課、講課,我們的教務系統也是線上管理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單就互聯網來說,就開闢了一個即時資訊的世界,讓孩子們可以獨立地探索他們學習中的問題,並且增加他們的知識。

但我們都知道,電腦並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電腦上的娛樂內容和社交媒體資訊。這些內容可能會對兒童社會意識及其自我保護能力的發展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雖然備受歡迎,但社交媒體仍舊存在其自身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可以和過去的朋友聯繫,以線上的方式培養與其他朋友的朋友(通常是那些我們素未謀面的人)間的關係,並追蹤任何允許我們關注他們的人。我們可以加入網絡聊天室,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有很多人,他們的網絡互動更加豐富,他們會用互聯網約會、聽音樂、看電影和購物。大多數年輕人(特別是十幾歲到接近二十歲的年輕人)的文化現象都與社交媒體和網絡遊戲密切相關,而這反過來又會對年輕人與他人互動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

同樣的,在電子產品上從一個鏈接跳轉到另一個鏈接快速點擊的做法可能會導致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出現焦躁情緒。將不相關的或是閱讀時間太長的內容點擊關閉的做法並不適用於現實世界中人與人面對面的交往。而且這種做法還可能導致人們對現實世界極其不耐煩,無法適應“現實時間”的緩慢節奏。電腦設備上進行的大量的交流也造成了語言以及書面文字的呈現方式的演變。孩子們必須學會如何將正式語言與在社交媒體交流的非正式語言區分開來,這種社交媒體語言通常還會使用表情符號來完全替代文字。

這種演變極其令人擔憂的一個方面,就是數碼化時代的個人安全問題。對那些不道德的人來講,利用網絡誘導孩子們參與危險性極高的聚會簡直易如反掌。教唆兒童性侵以及吸毒等行為非常普遍,迫使學校的教師不得不定期接受培訓,以教育兒童如何在互聯網上自我保護。幸運的是,現在在英國,在網絡上教唆兒童的做法已經被列為犯罪行為,因此警方可以以發佈不恰當的性資訊為由立即逮捕資訊發佈者。家長應該嚴肅對待這類威脅,並始終在孩子的電腦上設置強力的家長防護系統,以確保孩子安全使用互聯網。一想到自己的房間裏出現了一個不受歡迎的陌生人,哪怕只是虛擬的存在,也足以令人恐懼。 儘管使用各種科技工具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威脅,但它仍然是相當有價值的,而且也不可能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抹除。實際上,我們不應該想著去擺脫這些科技產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創造並學習奇妙的事物。製造麻煩的從來都不是電腦或互聯網,而是那些使用它們的人。把電腦作為我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讓它控制我們,是人類與互聯網建立健康關係的第一步。 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時間管理、良好禮儀以及如何在使用科技產品時保持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樣,電腦的危險程度取決於我們的意願。 ——傑基.克利西,英國 遊戲遠不止遊戲那麼簡單 身為一名以聖經為基礎的媒體創業家和一個父親,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確保我創造的媒體和我允許我的孩子消費的媒體在許多不同但相互關聯的層面上都是有益健康的。雖然電子設備對我們孩子的身體影響(眼睛發育,輻射、WiFi、數據頻率造成的生物組織損傷)至關重要,但他們所吸收的內容,要麼會削弱了他們的道德準則及與上帝的關係,要麼就是強化了它,(因而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兒童節目中更明顯的危險信號,還有一些更微妙的內容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對我們的孩子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這些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兩個級別:製作級別和故事級別。身為家長,那些我們允許孩子們接觸的媒體,我們應該用特定的方法來對其進行考察。

在製作級別的節目方面,除了注意到要遠離具有太多閃光燈和令人興奮的複雜的快節奏音樂的節目之外,每個畫面的停留時間這個問題經常會被人忽略。研究表明,對於小孩子來說,一個畫面持續三到五秒後就切換到另一個畫面的這種節目,可能會導致孩子們的注意力缺失問題。畫面停留的理想時間應該是20秒。新出現的科技,比如虛擬現實,可以呈現更自然的媒體畫面,觀眾可以控制動作的確切框架,因為他們的設備就像一個門戶,可以讓他們環顧眼前的世界。

在故事級別的節目方面,清除負面節目會更加棘手,但這裏有一些線索值得我們注意。節目的重點更多的是放在娛樂上,還是放在故事的道德教訓上?不論何種媒體,其目的都應該是傳遞某種資訊。如果這個資訊娛樂性較高,那麼我們的腦海中就應該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允許我們的孩子觀看這樣的節目?這些故事中對角色的描寫,會不會讓孩子們覺得雖然這些人的行為是錯的,但是他們的做法依舊很吸引人、很酷呢?這一點上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我們的仇敵希望我們被牠吸引,沉浸在叛逆的態度和不道德行為當中。我們務必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知道如何拒絕錯謬,選擇公義。

研究表明,我們在觀看或參與媒體節目時,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會直接越過我們的道德防線去影響我們的大腦。在大腦的核心層面上,我們無法區分對與錯、事實與虛構。沉浸在媒體當中有點類似於做夢,但同時我們又是完全清醒的。我們在螢幕上所看到的動作會被轉化成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覺得我們好像正在做那些動作。因此,當我們在螢幕上看到暴力行為時,在潛意識層面,這就好像我們自己正在實施暴力行為。如果是主角在實施暴力行為,那麼這種潛意識聯結就會變得更加牢固。在遊戲領域更是如此,因為遊戲的玩法本身就包括讓玩家做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被允許的行為。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世俗世界並不承認這種潛意識的聯結。但是,身為耶穌基督的追隨者,我們被要求更加小心和明智地對待我們的身體,因為我們看的是什麼,我們會變成什麼。
——卡爾.達席爾瓦,蘇格蘭



數碼媒體可以改變文化

我成長於不同的時代,那時候,圖書館的書上都會有一張卡片,上面會寫下這本書歸還的限期。如果在做作業的時候我們要參考某個科目的頂級權威,我們就會去圖書館的參考書那裏,我們會在那兒翻閱《不列顛百科全書》,尋找我們想要的材料。而現在的孩子則是在谷歌、Youtube和無數的社交網路平臺上去搜索資訊,教育自己。

在南太平洋的島嶼上,數碼化媒體對每個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整個太平洋群島的文化結構。妻子們因為在臉書(Facebook)上花費了太多時間而沒能按時準備晚餐,因而遭到丈夫的毒打,這種事情也是屢見報端。公開場合下沒有人會去討論的小意見小分歧,卻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也沒人願意面對面去溝通。解決這類問題是有法可循的,而許多家庭的現實情況決定了使用社交媒體來緩解矛盾是行不通的。

我只能從斐濟土著的角度發言,並分享我個人對這個我個人認為尚未真正為人理解的全球性現象的非常有限的一點認識。島上數碼媒體的消費造就了一代貪得無厭的消費者。當年輕人被最新的電子產品、衣服、食物、汽車、社交活動等的廣告狂轟濫炸時,“無知是福”這句話就不再適用了。島上的孩子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樣,也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人們常常誤以為太平洋島嶼上的生活節奏更慢、更悠閒、更不精緻。在某些地方可能是這樣,但如果你住在城市中心,手機上有數據流量,那你和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可以掌握世界。

島上的孩子過去常被人看見而不被人聽見。但隨著數碼媒體的到來,它把他們推到了一個平臺上,而這些孩子們(和我們其他人一樣)仍在試圖控制這個平臺。他們可能不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同齡人那樣沉迷於遊戲,但他們也沒有落後多少。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年輕人都在活躍地更新著他們的WhatsApp、Facebook和Instagram帳戶。

數碼化媒體也改變了我們這裏的一些文化習俗。比方說,有人訂婚、有孩子出生或有人去世時,我們都會有一些傳統的習俗活動。但社交媒體和數碼設備的介入,正對這些重大生活事件的溝通和慶祝方式產生影響。

數碼媒體的影響似乎是完全負面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數碼媒體為太平洋島國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與世界其他地區平等競爭的途徑。然而,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是,父母應該如何積極地與他們的孩子溝通,以探討如何適當地使用這種資源。

數碼媒體不會消失。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它。看到斐濟青年如何利用社交媒體邀請和鼓勵朋友參加教會青年活動,我感到很高興。社交媒體正迅速成為接觸年輕人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對父母以及兒童工作者來講最重要的應該是了解孩子在哪裡,並指導他們如何最好地運用這一工具。
——麗蒂亞娜.特納,斐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