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約拿與大魚的故事

  約拿和大魚的故事是一個老少咸宜、膾炙人口的故事。那條大魚吞下了約拿,三天以後又把約拿吐到了海岸上。這個故事說明了上帝的力量以及祂照料受造物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很多關於上帝對失落之人類的使命的教導。本文將採用敘事的方式尋求對上帝餘民及其使命的問題獲得一定的認識。

約拿是以色列的一位真先知,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以色列人是為了向萬國宣揚福音而蒙上帝揀選的一個民族(創12:1-3)。身為上帝的宣教士,以色列要做祭司的國度,也要做聖潔的國度(出19:6),以色列要扮演一個屬靈領袖的角色,帶領列國觀察、了解並參與到在耶路撒冷對耶和華的敬拜當中,而以色列所處亞、非、歐三大洲交通樞紐的位置則使這一切都成為了可能。

“餘民”這個詞並沒有出現在約拿書當中,不過,“餘民”這個概念其實是隱含在整部舊約聖經當中的,在約拿書當中也有所體現。餘民指的是一群被上帝的恩典所揀選,在上帝的指引下完成祂的使命的人。*如此一來,約拿就成了上帝派往尼尼微的一位餘民宣教士。

約拿的故事是三一上帝救贖人類的宏大敘事中的一頁篇章。父上帝在人類墮落(創3:15)以後提出了救贖人類的偉大使命;子上帝在自己身上體現了上帝的使命,並完成了贖罪,使救贖成為了可能(羅3:25);而聖靈上帝則賦予人類能力,並指導救贖工作的開展(徒1:7)。上帝必將按照自己的時間(徒1:7)大有榮耀地完成祂的使命。歷世歷代上帝的餘民都是祂救贖人類偉大使命的代理人,而約拿就是其中一員。

上帝在約拿身上的作為

故事一開始,上帝委派約拿向尼尼微宣佈審判的信息(拿1:2),尼尼微的位置就在現在的伊拉克摩蘇爾。(然而)不論約拿對上帝的委身是如何的堅定,他都不願意去執行這一任務。以色列到尼尼微的路程又漫長又艱辛,而且無疑的,孤身一人面對一個異教城市,想想就覺得可怕。尼尼微是亞述的一個首府城市,而亞述又是以色列的死敵。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約拿知道上帝的仁慈、同情與寬容,他並不覺得異教的尼尼微人應該得到上帝的寬恕。(4:1-3)

故事的第二部分,約拿坐船逃亡他施,上帝用風暴阻止了他的逃亡,又藉著一條大魚救了他的性命,把他帶回了正路上(1:4-3:10)。約拿在魚腹中的祈禱是一篇屬靈的傑作。

第三部分,上帝第二次呼召約拿,而這一次,這位先知順服了(3:1-3)。約拿不知怎麼從地中海的某個地方一路長途跋涉來到尼尼微。一到尼尼微,他就宣告了上帝即將施行的審判,大家相信了上帝,並且求告祂的名,而上帝也沒有毀滅他們(3:4-10)。

故事的第四部分,約拿本應該讚美上帝,然而,我們卻發現約拿並不高興,因為上帝向尼尼微彰顯了祂的恩典和憐憫。他求上帝取走自己的性命(4:1-3),約拿實際上是在說:“你看,我從家裏出來之前就知道你肯定會赦免尼尼微,因為你是有恩典的上帝,所以我才要跑到他施去。”

下一幕我們看到約拿坐在尼尼微城外的一個有利位置,等著要看這座城市到底會發生什麼(4:5-11)。他之所以會等,可能是因為他明白,一個人的悔改並不會在一個罪惡橫行的社會裏產生持久的影響。也許他仍舊認為這座城市應該被毀滅。在他等待和觀察的時候,仁慈的上帝賜給了他一株植物,使他免受灼熱的日光的炙烤。但是之後上帝又派了一只蟲子咬死了這株植物。(因此,)約拿又一次暴怒並向上帝求死。

最後一幕當中,上帝直接對約拿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4:11)

上帝創造了約拿、遮蔽約拿的植物、尼尼微城中無知而被誤導的百姓和許多的生物。上帝向尼尼微人所懷的憤怒,約拿也有,這種憤怒是正當的,但上帝的本性是滿有恩慈和憐憫的,是上帝所願意的。約拿也好,以色列國也罷,都沒有權利要求上帝的恩典只屬於他們,而向尼尼微人彰顯上帝的恩典也不會削弱以色列的地位。

餘民的教訓

上帝的餘民宣教士是一群滿有上帝的知識,並受上帝的驅使去完成上帝的使命的人,他們絕對不能忘記,上帝的救贖乃是出於祂的恩典。不論是約拿還是他那個時代最虔誠的以色列人,都不會比尼尼微人更配得上帝的恩典和救贖。如果每個人得到的都恰好是他所該得的,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被上帝對罪惡的聖怒所吞噬了。上帝的餘民對信仰、對行為、對生活都十分關注,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弗2:8)

餘民有時候會顯得排外,並且以自我為中心。約拿表現出了他同胞,就是以色列人身上的一種專注於自身的排他主義傾向,耶穌也談到了相同的排他主義思想,祂對法利賽人說,不要自誇說“我們有亞伯拉罕做我們的父”(太3:9)。以色列應該向列國傳達上帝的資訊,但是他們卻認為自己才應該是上帝恩慈與憐憫的唯一承受者。

餘民需要銘記,上帝的使命,就是上帝的使命。上帝的使命比約拿的意見大得多得多,也永遠比教會的想法大得多得多。即便是約拿成功地向尼尼微宣講了審判的信息之後,他也並沒有把自己完完全全地降服於上帝的使命之下。

故事結束時,約拿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上帝的使命等等,都沒有給我們交代清楚。我們可以希望,為約拿自己的緣故,也為了他的使命的緣故,他的內心能夠被改變,最終能夠對上帝說:“是的,主啊,你有權向任何人表達你的仁慈和憐憫之心。我是你卑微的僕人,求你派我到任何你想派的地方去,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來使用我。”



*Tarsee Li, “The Remnant in the Old Testament,” in Toward a Theology of the Remnant, ed. Angel Manuel Rodríguez (Silver Spring, MD: Biblical Research Institute, 2009), pp.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