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行動
告訴我失敗的故事

告訴我耶穌的故事

  “凱爾西,你願意分享你的宣教項目嗎?”

  我哽咽著,希望我激動的情緒不會在我的臉上表露出來。那些死嬰……被遺棄和遭受飢餓的兒童……面對需要的黑洞我顯得無能為力,複雜而又窘迫的宣教士的關係……

  我想起了醫院裡的一位患有長期肺結核病的患者,即使沒有家人在身邊,卻依然積極面對。她是個靈感。是的,我可以分享有關她的故事。

  我暫時性的說“可以”,然後開始集合照片製作投影片簡報。

  但其餘那些……好吧……,我把情緒壓下去。其餘的以後再處理吧。當時我回到了祖國,僅僅停留幾周就要返回非洲了。我可以面帶微笑,分享教會所要求我分享的那個關於勵志的故事。

  我不順暢地完成報告,然後大家感謝我。

每句話都寫到我心裡

  幾個月後我搬遷回國了,而此時我已崩潰。

  我拒絕在安息日學分享的要求。分享我的故事?我想,我的內心受到了傷害。我不相信你真的想要聽我的故事。你不明白你問的是什麼。

  我們那些被海運過來裝有手套的紙箱,被助產士們改成了臨時棺材,用來安放那些甚至沒有人哀哭的死嬰。一個患有癲癇病的12歲男孩,因為被父母遺棄,政府又沒有任何的社會服務,我們只有放他走到街上。有個未婚媽媽無法留住她的孩子,因為她的老闆不容許。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意識到她是個妓女。她說,她來自農村。而且很年輕!

  或許你想要聽,我如何幾乎沒有給我們的女管家任何的東西,她告訴我她的姪女和侄兒正在挨餓,直至我們的財務人員鼓勵我偷偷給她些花生醬和奶粉。又或者,因為我們缺乏基本的供給導致很多人死亡,比如血袋和導管。再或者,宣教團隊們是多麼的疲憊,他們帶著計劃和想法來到這裡,並期待有長期的宣教士可以做些額外的工作。

  除了與我們工作之人難以填滿的巨大需求之外,還有我們機構的基金,以及我們自己的可耗盡資源――宣教士們的不和諧,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宣教地區吸引了個性強烈的人和同樣強烈的觀點,並將他們擠放在狹小的空間裏。

  而你只是舒服的坐在教堂的長凳上,並要求我分享一個熱情洋溢的宣教報告?與此同時。我在非洲的朋友們正在遭受痛苦和挨餓?而我們甚至不能和好相處,為他們提供幫助?

  失敗太過沉重,也太過普遍,同時教會對於宣教的理解實在是太過理想化了。我實在無法做到。在我的整個人生當中面對需要的時候從未感到如此的無助過,要分享似乎變得不可能。

  在之後的幾年中我一直為此而掙扎。我試圖負責地使用我的資源,偶爾我也會擔心當我驚訝於西方的廁所無法自動沖水時。但是我很糾結:我的健康狀況讓我不能出國。我的父母離婚了,好朋友們去世了。不知道怎麼的,我曾經在非洲感受到這種無助,此刻在我心裡複製。我沉入了悲傷、糟糕的健康,痛苦和挫折的重壓中,我周遭的世界對於我所需要的東西卻又似乎富足而自私。

告訴我最珍貴的故事

  一天,在聽完安息日有關上帝之愛的證道後便開車回家了,我看著天空並憤怒的呼喊“上帝,如果你真的在乎,今晚你會安排一個我所信任的人給我一個擁抱。”

  等等—我到底在說什麼?我因剛才的話而震驚的大口喘氣,怎麼可以跟上帝,宇宙的君王說這樣的話。我這語氣不就像馬太福音4章中所記載的撒但的話“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嗎?

  但上帝垂聽了我的禱告。在那個安息日下午,我的朋友莎瑪意外地來到我家裡。她在我家裡待了一周,擁抱我,當我難過的時候輕拍我的後背,幫我處理家務。傾聽我所述說的故事。

  為什麼上帝會應允我暴怒而又詞窮的禱告?我很好奇。難道只是在等待我表達我內心切實的感受?

  後來,上帝又差派了一些其他的朋友和幫助者,我開始去學習了。因死亡和拋棄而感到難過這很正常。聽故事是很有幫助的,就像我總認為物質救援能夠帶來幫助一樣。因為人類破碎的心靈,以至於我們真誠的渴望為別人帶去幫助時,可能會造成些困惑和複雜的動態因素。儘管我們有缺點和分歧,但是上帝榮耀了我們內心的渴望。祂吩咐我與祂同行,我便會得以滿足和充實,並教導別人也這麼做。

最甜美的聲音

  我的一位老相識似乎想要和我交流。在帳棚大會的安息日下午,她和我一起在大廳中聊天。她提到說她剛剛從宣教地區回來。

  “真的?”我問道。“人們是不是想你分享你的故事,但你內心卻徹底地受傷害嗎?”

  她受寵若驚的說:“是啊。”

  “是的,當我從非洲回來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就正發生在我身上。”我對此承認到。“人們想要聽我在非洲所做的一切,我並不僅僅因為我的經歷讓我的內心徹底的受到傷害,而是我真的覺得我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拜託,我做的是什麼?那裡有太多的需要,但是我什麼都做不了,有太多複雜的動態因素。”

  她笑了。

  我說“如果你願意分享,那麼我很樂意聽。”

  在接下的幾個小時她告訴了我她的事。雖然與我的不同,但主題卻很相似:感到無助,缺乏良好的裝備去關心和服務他人,沒有激動人心的故事可講,和其他宣教士工作的難處,以及失敗感。

  突然有什麼東西觸動到了我。

    述說耶穌如何辛勞,
    歷盡憂傷與痛苦,
    被人棄絕、藐視、凌辱,
    居無定所極貧窮。(《讚美詩》,2017年版,第297首)

  耶穌所過是一種愛和服務他人的生活。我一直都明白宣教的標準乃是要在愛和服務的人生中找到喜樂和滿足。但如果,雖然最後愛得勝了,可卻不夠完美呢?但如果在宣教上是真正的成功,但有時又明顯意味著失敗呢?

  我想像耶穌深深的悲痛當祂意識到祂的表兄死在監獄裏,以及祂朋友拉撒路的去世(太14:10-13;約11:34-36);當祂醫好了那個被鬼附的人時,那個村莊的的人卻拒絕並要求祂離開時的那種難過(可5:17);祂的心意屢次被誤解時的失望和挫折感(路9:54-56;約 6:15);以及被祂最親近的門徒所深深的傷害(約18:17)。祂故事的高潮是祂降世來拯救的時候,然後在罪、羞恥,和破碎中死去。這看起來不像是成功。

  但是當我以耶穌的故事來看我的故事時,便可以說得通了。我是個破碎的人,經歷了許多負面的情緒和失敗。耶穌和我一起來到這裡,來了解我的經歷,在人類的苦難中作我的弟兄。因著耶穌的故事,我便得以領會信心和希望並不是我自己的,並明白即使在明顯的失敗和巨大的痛苦中,上帝早已保證在我的人生中會鈎勒一幅更大的得勝的畫面。希望真正的本質乃是:如果你看見它,那麼就不是希望了(羅8:24)。難道因為故事不是以明顯的成功而收場,就會使故事失去它本來的意義;難道就不再是一個愛之最終勝利的希望?

  去到海外的宣教地不但重要而且需要。但是它既不迷人也不浪漫。雖然在非我文化的地方生活放大了我的缺陷和失敗,但其實在那裡的我和在這裡的我是同一個我。同時我也好奇,可能教會對海外宣教所持的某些錯誤的的想法是因為宣教士們所述說的那些激動人心的故事讓一個驕傲自滿的教會相信福音正向前推進。事實是,宣教士並不能總是看到福音的推進,而且他們也經常需要鼓勵。那裡有著很多顯而易見的失敗。

  雖然此刻我不能立刻回到海外的宣教地,但海外宣教的經歷依然讓我受益匪淺。宣教地並不是一個我隨意想去或者我做的一個項目。而是一種存在感,其結果就是耶穌在我心中所塑造的空間,並因著它耶穌的故事得以閃耀。一個有關弟兄飽經痛苦和憂傷的故事。一個有關羞辱的故事。一次的失敗。但最終,靠著祂的恩典,一個關於醫治和自我犧牲之愛終得勝利的故事。

    對我述說耶穌故事,
    深印每句在我心,
    對我述說寶貴故事,
    最甜美奇妙佳音。(《讚美詩》,2017年版,第297首)



凱爾西.貝爾科特是護士,曾在南美和非洲生活。她將於2018年6月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取得家庭護理專業的科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