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蛻變

變成我們被造時的形像

傑拉德.克凌貝爾

  去年,全世界有兩千三百餘萬人認為他們需要戲劇化的改變。事實上,他們的這一感覺非常強烈,以致他們決心去做外科整形手術,從祛皺到割雙眼皮手術,從抽脂術到腹部去脂術,通過手術讓腹部變瘦①。上述數字是生活在如臺灣或喀麥隆這些地方的所有人數。僅在美國,美容和化妝市場預期超過620億美元,②相當於人均每年191美元;考慮到191美元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可以買到多少東西時,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啊!全球範圍內,預計到2020年美容和化妝市場將達到6750億美元。③

  這並不是一種新興的現象。自從墮落以來,人類就一直渴望改變。或許這是對所失去之伊甸園的渴望,抑或是意識到我們被造不只是為了工作、吃飯和睡覺。縱觀歷史,曾有許多次改變社會的嘗試。創世記11章向我們講述了一群不知名的建塔者的故事;他們試圖把他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11:4)。一座城,一座塔,塔頂通天,傳揚我們自己的名——這些都是改變的要素。後來,有勢力的領袖藉著征服鄰國和建立帝國而改變了他們當時的世界。統治和權勢就成為了實現改革的通用手段。無論是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成吉思汗,拿破崙.波拿巴,史達林還是希特勒——他們都試圖藉著征服並毀壞舊的從而來建立一些全新的事物,希望能夠存到千秋萬代。

  他們都失敗了。























另一個途徑

  我們的世界仍在遭受競相改變我們軌跡的各種“主義”的不良影響。然而,來自拿撒勒的木匠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改革。耶穌從未嘗試過權力遊戲。祂不渴望控制。事實上,祂藉著成為人類並經歷我們的命運,自願使自己成為無有(腓2:6-8)。祂那條通向改革的道路使祂穩步地走向了那個被狠狠地插入耶路撒冷城外地裡的粗糙的十字架。在祂的路上,他曾撫摸麻風病人並擁抱罪人。祂醫治身體的疾病與心靈的傷痛。祂在人們所在的地方遇見他們——在一天中最熱時候的井旁,在一個人們蜂擁去渴求得醫治的池邊,在巴勒斯坦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在法利賽人的家中。耶穌那相對短促的服侍永遠改變了世界。當祂談論到上帝的國時,那些傾聽者就被創造主所吸引。當祂指向天上的父時,祂的聽眾感到他們的心因他們甚至無法想像的未來而無比激動。當耶穌聆聽他們的心聲時,他們感到有人在傾聽,感到被理解。

  大多數人不理解祂言行的全部意義。故此他們呼喊:“高高在上和散那”,以及引自眾所周知的有關彌賽亞的詩篇中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詩118:26;也參閱太21:1-10)。他們以為只有王才能使耶穌的憧憬夢想成真——所以當耶穌最後進入耶路撒冷時,他們以皇家的歡迎儀式來迎接祂。

  他們沒有意識到為這個國度而要進行的主要戰爭將在十字架上打響,然後不斷地在人心靈的戰場上持續。

  不久,他們的興奮就變為了失望。在耶穌被猶大出賣、被虛偽的沒有遵守自己規矩的猶太公會非法定罪後,許多曾高呼“高高在上和散那”的人,當彼拉多把被嚴刑拷打過的耶穌給他們看時,他們卻在吼叫著“釘祂十字架”。他們的王必須看起來不是如此。他們那充滿活力的喜悅變成了殘忍的狂怒。

  耶穌門徒的表現也沒有好多少。在三年多時常與耶穌同在,親自密切地注視祂之後,一個把祂賣給了祂的敵人,另一個即或認識祂卻三次不認祂,而其他大部分人則都逃跑了,他們太害怕,以致忘記了祂曾經告訴他們所要發生的一切。

在十字架上

  一個陌生人――古利奈人西門――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27:32)。士兵把耶穌釘在了粗糙的樑木上;耶穌的痛苦連接著天與地。這並非一檔精心製作的節目。這位背負我們的罪孽、被罪惡的毀滅性所折磨的神人,聽到撒但陰森的低語說,這就是結局。“撒但用猛烈的試探襲擊耶穌,”懷愛倫寫道,“救主此刻不能透過墳墓的門看到未來。希望沒能讓祂看見自己以勝利者的姿態從墳墓裏出來,也沒能告訴祂,天父會悅納祂的犧牲。祂只怕罪惡在上帝眼中極為可憎,甚至祂必須與上帝永遠分離了。”④

  黑暗遮蔽了太陽和那些聚集在十字架腳前聽見那痛苦的喊叫“‘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的人。沉默。上帝在哪裡?公義在哪裡?恩典在哪裡?

  上帝正掛在十字架上。耶穌最後那句“成了”(約19:30)提醒我們創世以前就已制定的計劃。 “早在大地的根基立定之前,祂把我們放在心中,選定我們作為祂愛的中心,要藉著祂的愛,使我們成為完全與聖潔,”尤金.彼得森在《信息》(The Message)中這樣意譯以弗所書1:4,5,“亙古之先,祂已決定要藉著耶穌基督接納我們進入祂的家中。”⑤

  聖經告訴我們,在地上歷史看似最黑暗的時刻,卻有兩個人立志支持耶穌,儘管這意味著要把他們對耶穌的愛公之於世。亞利馬太的約瑟――猶太社會的一名富人和耶穌秘密的門徒,提供了他自己的墳墓。他還有之前曾在夜裡去求見耶穌的尼哥底母(約19:38-42)為伴。在一個安息日之前的預備日那天,當他們抬著耶穌的屍體時,他們並不害怕沾染儀式上的不潔。他們都獻上了他們最好的——一個墳墓和100磅貴重的為王安葬時用的沒藥與沉香。

新事物的開端

  那個安息日,耶穌的門徒們一定得到了些許的休息或精力的恢復。他們所有的希望業已破滅;所有的期望都已化為灰燼;所有的夢想都已被抑制住。耶穌死了,被放在一個由羅馬士兵把守的冰冷的墳墓中。

  安息日的時光慢慢地過去了。極度悲傷的耶穌門徒沒有意識到世界將要永遠地改變了。一位天使下來滾開堵在墳墓門口的石頭時引發了一場猛烈地震。當耶穌在星期日的清晨復活時,驚恐的士兵在塵埃中畏縮。當上帝復活時,自然界都向祂下拜並發出吼叫。那些發現墳墓空了並聽見天使肯定地說“不要害怕”(太28:5)的婦女,就去告訴了其他沮喪地坐在那間樓上的門徒。主已經復活了!漸漸地,幾乎不知不覺地,希望復燃,戰勝了沮喪與恐懼。

  我因耶穌的十字架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而感到驚奇。十字架的黑暗變為了復活的亮光。灰心而怕死的門徒變成了主復活與救恩的勇敢宣揚者。使徒行傳成為了那些為耶穌大發熱心之男女的歷代誌。罪疚感被赦免所替代,死亡失去了其毒鉤(林前15:54, 55)。空虛的心變為了火熱的心(路24:32)。

  在中間,我們看到了耶穌——突然站在躲藏在緊鎖的門內門徒所在的房間裡。“願你們平安,”祂以音樂般的聲音說;然後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約20:27)。要相信,只要信!

153 條大魚

  然後,在復活後還有關於魚的故事(約21)。彼得、多馬、拿但業、雅各、約翰和其他兩個門徒都回到加利利去打魚。這就是我們遇到大麻煩時通常的做法。我們會回歸我們所知道的,回到我們熟悉的地方。

  在湖上度過了一長夜之後,他們毫無收穫。

  突然,他們看到岸上有一個人在向他們揮手。“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誰會把這麼可愛的詞“小子”用在陌生人身上呢?他們搖了搖頭。“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約21:5, 6)。約翰憑直覺意識到是主。彼得立即跳進水裏,游到岸邊。

  其餘的門徒則努力把網拉上岸。約翰告訴我們,他們那天捕到了153條大魚(第11節)。一定是有人數過。耶穌邀請他們共進豐盛的早餐。祂拿出餅和魚,並分給他們。然後,祂看了看彼得的眼睛,問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約拿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第15節)。這是怎樣的一個問題啊!我怎能用我對耶穌的愛與我周圍的人對耶穌的愛進行比較呢?三次耶穌都問了同樣的問題。三次,祂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我最喜歡第三個:“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第17節)。上帝啊,我無法在祢面前表演;祢知道我的心;祢知道我的過去;祢知道一切。

蛻變的運動

  在這次與耶穌邂逅之後,彼得在早期的基督教運動中起到了帶頭作用,而他們也確實行動了起來。在聖靈沛降的激勵下,這小群(大部分)沒有學問的領袖大膽公然地傳揚耶穌。他們的人數增多了,在恩典中有了長進,也更加團結合一了(參閱徒2:42-47;4:32, 33)。這種轉變性的增長也包括新神學。彼得和早期的猶太信徒仍不得不跨越一道巨大的神學深淵。可不可能上帝不僅邀請祂的選民以色列人成為這道的一部分(徒9:2; 19:9, 23; 22:4等),同時也呼召外邦人成為祂的門徒呢?

  彼得在哥尼流家中的經驗乃是思維模式轉變的開始(徒10)。上帝的恩典是無所不包的。救主來是要拯救罪人——不受其種族或宗教的影響。聖靈的工作是沒有界限的——即使有時我們在頭腦中建立了一些界限,並認為是上帝命令的。

  復活的早晨僅標誌著這項重視改變而非停滯不前之運動的開始。改變仍要繼續下去。兩千年後,上帝仍在呼召我們成為這項運動的一部分;我們不但證實祂的復活,還要宣揚祂必快來接我們回家。我們要警醒等候,並在等候期間改變。我們的脫變有時是緩慢的,有時又是很引人注目的。這是一項內心的工作。“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林後 5:17)。

  藉著上帝改變的大能,我們能脫變成我們被造時的形像——成為我們身邊那些仍在尋覓、徘徊之人的祝福。



①這些數字基於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可以在以下網址看到殘酷的詳情: https://www.isaps.org/wp-content/uploads/2017/10/GlobalStatistics.WorldWide.Summary2016s-1.pdf
②參閱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marketresearchcom-the-us-beauty-and-cosmetics-market-expected-to-exceed-62-billion-in-2016-300209081.html
③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150727005524/en/Research-Markets-Global-Cosmetics-Market-2015-2020-Market
④懷愛倫,《歷代願望》,原文第753頁(第七十八章,第39段)。
⑤譯自The Message, Copyright 1993, 1994,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蒙 NavPress Publishing Group允許使用。



傑拉德A.克凌貝爾是《復臨信徒世界》的副編輯,並渴望更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