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禱告周07
永不會結束的夏季

盼望基督復臨

漢斯.海因茨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是人類歷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它是分割中世紀與現代的劃時代分界線。然而,對於有信仰的改正教徒(包括復臨信徒)來說,它代表了上帝的干預。基督教使自己在教訓和習慣上符合《聖經》話語的標準、而非人的遺傳。這是結束“黑暗時代”宗教巨變的根本。正如懷愛倫寫道:“(新教)奠定了一個原則,就是人的一切教訓都必須次於上帝的聖言。”1

“來吧,親愛的末日”2

  馬丁路德所制定的這個重要原則,不但與一位改革家對人如何在上帝面前稱義這一問題有關,而且還涉及了基督徒對末日態度的更新。3

  中世紀的基督徒相信基督復臨,然而這個應許從根本上來說是懼怕與恐懼。沒有得救的保證,末日便是一個“復仇與恐怖的日子”,中世紀的方濟各會修士切拉諾的托馬斯寫道,那時“審判會嚴厲地給予公正。”然而基於路德的《聖經》研究,他把早期基督徒的喜樂重新帶進了對末日的期待上,因為他意識到,基督徒的希望是一個“更美的指望”(參閱來7:19),一個“活潑的盼望”(參閱彼前1:3),因此也是“有福的盼望”(參閱多2:13)。

  人能夠很輕易地理解這位改革家在他的信仰歷程中所體驗到的、在基督裏對自由的熱情嚮往。路德年齡愈大,這種盼望就愈強烈。基督復臨的應許對他來說是“一篇甜美而愉快的講章”。如果那天不會來,這位改革家就不想生在這個世上了。因此,在他掙扎與憂愁的人生過後,我們能夠理解他對上帝唯一的盼望乃是: “祂應許了那一天,要把我們從所有的罪惡中拯救出來。因此,如果可以的話,願這個時辰來到,並結束我們所有的苦惱。”4

一個“擁有”和一個“尚未擁有”

  路德解釋道,基督徒在此世的生活乃是充滿了張力的。信徒的情形是一個“擁有”,而與此同時和一個“尚未擁有”,一個“成為”和一個“尚未成為”。基督徒已經因著信擁有了救恩, 然而他們還沒有實際擁有它;他們在上帝面前已經是義的了,然而他們仍活在這個與上帝疏遠且支離破碎的世界上。就“已經”和“還沒有”的《聖經》原則而論,我們能理解路德盼望基督復臨大日的熱情與渴望。因為我們這些基於信靠上帝、而擁有救恩恩賜之保證的人—只要我們仍住在上帝裏面—懷著炙熱的盼望和深深的喜樂盼望那一天,那時個人的得救將要變為所有受造之物的得救。正如路德所寫:“親愛的主上帝, 請幫助我,願祢那聖潔未來的有福之日能早日到來。”5

時代的徵兆“一篇甜美愉快的講章”

  基督復臨的盼望隨著這位宗教改革家年齡的漸長而逐漸增強,因為他在面對人類與這個世界時通常感到很無奈。他很清楚:王公貴族與教皇都無法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個世界是魔鬼的產物,人無法幫助或指教它。”並且:“講道、吶喊、勸誡、恐嚇或懇求都無濟於事。它是‘魔鬼的客棧’,‘顛倒十條誡命’是它的標誌,因此,它就是、並且依然是‘賊窩’。”

  唯有基督的再來能救助,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基督徒被“眾多的魔鬼所環繞”。教皇和皇帝把他們的希望置於政治中,並且人們視他們為他們的“救主”。然而,路德警告我們要等候那位“真實的救主”,就是賜下祂復臨確實應許的那位。

  祂為要堅固在此種指望中的教會,基督就指明了“時代的徵兆”,包括自然災害和戰爭。對路德來說,最明顯的徵兆乃是他那時代主要的危險,今日也依然重要,即是:基督教界內信仰的衰退和穆斯林與基督教之間的矛盾。路德以極大的關心觀察到教皇的教會漸漸偏離了福音,並且伊斯蘭擴張的浪潮已在東南歐氾濫,甚至於1529 年湧進了維也納的大門。然而,他也在這些忘恩負義的宗教改革追隨者所得到的亮光中,看到了一個明顯將到的審判徵兆。“我想對德國說預言,不是根據天象,而是根據神學,我聲明上帝的憤怒反對它……讓我們祈求,使上帝和祂的聖言不致被輕看!”6

  據路德所說,所有徵兆的發生都是為了鼓勵信徒和審判非信徒。不必擔心後者,因為他們依然還有“恩典”,但前者或許會在他們裏面看到“上帝的憤怒”,這憤怒不會傷害他們,因為上帝能保守祂的子民。

  這位改革家並不想爭論這些徵兆已經應驗了多少,但他確信“大多數的(徵兆)都已發生了”,無論有多少災難和不幸,這便是基督徒歡呼的理由了。這種喜樂是真實解釋《聖經》之人的特徵,因為“觀星的和占卜的”—路德可能想到了占星家和行神祕儀式的人—只講災難。唯有基督徒明白那“快樂而甜美的話:‘你們得贖’(路21:28)。”因此,必須要通過基督徒的希望之眼去看基督復臨,而非通過屬世的理性之眼去看。

  路德認為,基督徒必須要“咬緊牙關”, 並要喝“苦杯”,但之後“甜蜜”必然會來到。因此,基督現在呼召祂的大家庭要興起,並要歡呼。儘管多數人尚未完完全全接受所傳揚的福音,但那“小群人”必會理解,並會以基督的復臨為念,作工並祈禱,因為正如路德所寫:“冬季已經夠長了,現在盼望一個美麗夏季的到來, 並且這樣的夏季將永不會結束。”7




註:

1、懷愛倫 著,《善惡之爭》(山景,加利福尼亞:太平洋協會出版社出版,1911年版),原文第204頁。
2、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2年版),第9卷,原文第175頁。
3、保羅.奧爾索斯 著,《馬丁路德的神學》,第四版,(居特斯落:居特斯落出版社,1975年版),原文第351頁。
4、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5年版),第34/II卷,原文第466頁。
5、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1年版),第5卷,第5777號。
6、同上,第3卷,第3711號。
7、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5年版,第34/II卷,原文第481頁。



响应与分享

1、馬丁路德如何評估在拯救自己的事上人們所展示的努力?請把他的分享與現代對救恩的觀點做對比。
2、基督復臨的盼望在路德的信仰中產生了什麼作用?
3、路德與中世紀的人對末後事件的期望,在何種範圍內有所不同?
4、基督復臨的盼望對你現今的生活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