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禱告周04
上帝公義:一個實際的問題

稱義後會發生什麼事?

漢斯.海因茨

  惟有因信才能稱義,然而因信稱義並不是獨立存在的。

  馬丁路德於1521年4月18日對皇帝、貴族和神學家作出了無畏的見證,在其間他拒絕撤回他的任何立場,於是皇帝的西班牙隨從大喊道:“把他扔進火裏!”

  路德振臂高呼:“我已經通過了,我已經通過了!”

因信稱義應是怎樣的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1

  宗教改革史中的這個戲劇性的事件為我們生動闡述了因信稱義到底意味著什麼。儘管路德並沒有被無罪釋放,但他卻在法庭上勇敢地站立。在上帝的審判寶座前,我們也能立穩,並因為基督的救贖之工而被無罪釋放。藉著信,我們已經經歷了我們個人的審判,並且“已經出死入生了”(約5:24)

  但是,人的審判與上帝的審判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人的審判只能無罪釋放,但上帝的審判能重新再造。上帝的無罪釋放是一個創造性的審判,能把人改變為屬靈的人:信徒變成了他們本來應有的樣式!他們稱義了,可以過新的生活了。兩者在一起對改革家來說,意味著:“在完全意義上的稱義。”2

  今天我們要談論“因信稱義”(赦免罪)和“因信成聖”(戰勝罪)。懷愛倫稱基督徒的人生為“在上帝裏過著信心、得勝和喜樂”3的人生。奇蹟般地,一個新生活便開始了。4

  我們藉著信心握住耶穌,並把自己交給上天管理。基督和聖靈在我們心中激發了一個充滿生氣有活力的屬靈生活。這種人生乃是我們所得到的救恩的果子與見證。這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和他人的益處,因為改革家說,信心是“在我們裏面改變並讓我們從上帝而生的神聖工作。”(參閱約1:13)

  信心“殺死了老亞當,並改變了我們的心、膽量、理智和所有的能力,給我們帶來了聖靈。信心成為了活潑、勤勉、積極而有能力的,使人無法不繼續行善。人也不必問是否要行善,而是在人問之前,信心本身已行了善,而且會繼續去行。”5

榮耀上帝的行為

  “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6:4)

  雖然這個新生的樣式確實是因信得救的結果,不過卻是可信賴的基督徒人生之必需。在上帝的救贖之工中,祂的目的不單是赦免,而是要改變。

  雖然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是發生在我們相信耶穌的那一刻,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義則是一個要持續一生之久的過程。這個過程始於基督掌管忠心之人的生活。正如路德所說的,它代表了“新造的人的開始。”6當信徒在法律上被稱義後,基督便藉著祂的聖靈在他們裏面開始了每日敬虔的生活。

  上帝對罪人所作的工作正如拯救了那個被搶劫打傷之人性命的“好撒瑪利亞人”。像那位撒瑪利亞人毫不猶豫地去幫助一名猶太人一樣,上帝也不以愛那些在生活上遠離上帝的人為恥(參閱羅5:8)。祂最終的目的乃是要拯救他們(參閱第10節)。並且正如撒瑪利亞人為醫治受傷的人做了所有應做的,且付上了所有必需的一樣,“上帝在基督裏”也已經做了並付上了一切,使我們能與祂和好,並在祂裏面成為新造的人(參閱林後5:17、19、21)。

  然而,正如受害者需要時間來康復一樣,罪人也是如此。他們需要成長(參閱彼後3:18)。儘管他們已經得到了赦免,並已開始了新生活,但罪人裏面(參閱羅7:17)仍有罪惡,並且也是被罪惡所環繞的(參閱約壹5:19)。

  藉著聖靈的工作,罪惡不再在基督徒的人生中掌權。實際上,罪已經被控制住了(參閱加5:16)。雖然如此,信徒現在還沒有脫離與罪的爭鬥(參閱第13節)。我們蒙召是要贏得這場戰爭(參閱約壹2:1),並且我們很安慰地知道上帝的赦免不是一個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不斷供應給那些悔改之人的(參閱約壹2:1;來7:25)。

  路德生動地描寫了在上帝面前成為義和在世界上與罪惡爭鬥之間的張力。在成聖中成長是漸進的,但是唯有當“可愛的審判日”到來之時才能完成:“這個生活不是關於成為敬虔,而是要變成敬虔的,不是成為健康的,而是要變為健康的,不是成為,乃是要改變,不是休息,而是要運動。我們還沒有到那境界,但是我們正在向那裏邁進。不是所有事都已說完並做完,而是在過程中,並正在進行。它不是終點,而是方法。”7上帝的旨意乃是“我們要一天比一天更聖潔。”8

  我們在懷愛倫的著作中,也能找到類似的思想:成聖是“一生的工作”,也是“一生”的經驗。與罪作鬥爭是“每日的工作”,但是“信心”能讓我們“得勝”,儘管我們還活在世間時,那爭鬥不會停息。9

從行動看到愛

  “生發仁愛的信心。”(加5:6)

  我們確信,上帝稱我們為義或我們活出新生的樣式,都需要倚靠對基督的信心。對於使徒保羅來說,這個信從愛中可以表現出來,並且愛能夠從行動中表明出來。

  為便於理解信徒在稱義和成聖的恩賜中得到了什麼,我們有時可以把稱義比作成一位父親給他兒子的一張一百美元的紙幣。兒子不能為自己保留那張紙幣,而是要用那個禮物去行善,他就應該把它換成小面額的錢。這就是成聖,或正如路德所寫的:“因此,對於這樣一位賜下祂無可估量的豐富給我的上帝,我為什麼不白白地、愉快地、全心全意、且用發自內心的熱誠來做所有我知道能取悅於祂、並祂眼中可喜悅的事呢?因此,我要獻上我自己,在我鄰舍的面前做基督,正如基督為我捨己一樣;並且除非我認為對我的鄰舍有必要、有益處且對他們的健康有益,否則我在此生將一無所行,因為藉著信,我在基督裏充滿了所有的善行。”10




註:

1、標註NASB的經文均摘自新美國標準版《聖經》,1960,1962, 1963, 1968, 1971, 1972, 1973, 1975, 1977,1995年版,版權歸羅克曼基金所有。經許可後使用。
2、保羅.奧爾索斯 著,《馬丁路德的神學》(居特斯落:居特斯落出版社,1975年版),原文第205頁。
3、懷愛倫 著,《善惡之爭》(山景,加利福尼亞:太平洋協會出版社出版,1911年版),原文第477頁。
4、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6年版),第39/I卷,原文第98頁。
5、摘自海因里希.伯恩卡姆的《Luthers Vorreden zur Bibel 》(法蘭克福:島嶼出版社,1983年版),原文第182頁。
6、路德,原文第83頁。
7、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3年版),第7卷,原文第337頁。
8、馬丁路德 著,《路德全集》:魏瑪版(斯圖加特:梅茨勒,2006年版),第40/II卷,原文第355頁。
9、 懷愛倫 著,《使徒行述》(山景,加利福尼亞:太平洋協會出版社出版,1911年版),第560,561頁;同上,《告青年書》(那什維爾:南方出版協會,1930年版),原文第114頁;同上,《善惡之爭》,原文第471頁。
10、《宗教改革的首要原則或95個命題和馬丁路德博士的三個主要工作》,亨利.威斯和C. A.布克海姆 編輯,(倫敦:約翰.莫里公司,1883年版),原文第127頁。



回應與分享

1、上帝藉著稱義和成聖分別給了我們什麼恩賜?
2、成聖與無罪有怎樣的關係?
3、成聖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中意味著什麼?
4、“成聖不會使人得救,而是得救的一個必然見證”。請針對此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