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禱告周01
上帝的話是我們信仰的根基

  乍看之下,這一小群人與其他送葬的隊伍看來一樣:神職人員,好奇的觀眾和拿著挖墳墓工具的工人。只是缺少一件—已逝者的棺木。

奇怪與憤怒的葬禮

  當這群人進入到英格蘭拉特沃思的聖瑪麗教堂教區墓園時,一股興奮和復仇的感覺瀰漫在空氣中。終於,在極端的異教徒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被放到了他墳墓中的43年後,得到了他應得的。

  到達墓地後,男人們用力地挖地,直到最終他們的鑿子碰到了木頭。他們劈開棺木,用不聖潔的手把威克里夫的屍骨從它們的安息之地扔進了烈火中。

  由於教皇未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判他死刑,因此他決定要在他死後來個了結。當約翰.威克里夫的屍骨已化為灰燼後,那些傲慢的修士用鏟子把剩下的骨灰倒進了附近的斯威夫特河裏,希望這個人或他的一切不留下任何痕跡。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仇恨?為何要這麼惡毒?因為約翰.威克里夫膽敢否定教皇,講反對托缽僧的道,並且最糟糕的是,他把《聖經》從拉丁文翻譯成英文,為人提供可以用他們的母語閱讀上帝聖言的機會。神父、主教和教皇自己知道,上帝聖言的亮光將驅散維持他們及其當權腐敗體系的黑暗。

  “然而,焚燒這樣一位的屍骨無法結束他的影響,”神學家兼歷史學家喬治.湯森(George Townsend)在數世紀後寫道。“正如約翰·佛克塞(John Foxe)在他的《殉道者》一書中所寫的:‘雖然他們挖出來他的身體、焚燒了他的骨頭並把骨灰扔進了河中,然而他們卻無法焚毀上帝的聖言和祂的真道及其所有的果實與勝利,這些甚至存到現世。’”1

  雖然威克里夫在生前逃脫了火刑,然而有許多在他之後的人卻被燒死在火刑柱上、被斬首、溺亡―他們因為忠於上帝和祂的聖言而殉道。

為人提供《聖經》

  為人提供母語《聖經》的努力一直在持續。威克里夫出生後的二百年後,在所有改革家中最著名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1522年出版了他新約《聖經》的德語譯本。他的全譯本《聖經》於1534年首次出版,並受說德語的人熱烈歡迎。然而當權者並不高興:“教會和官府們想要鎮壓‘異端’,並沒有效果。他們借助於監禁、酷刑、火柱、刀劍,也是枉然。千萬的信徒用自己的血印證了他們的信仰,而工作仍然邁步前進。逼迫只能推廣真理。”2

  當馬丁路德把上帝的聲音用德語帶給普通民眾之時,威廉.廷戴爾(William Tyndale)也跟隨了威克里夫的腳蹤,開始著手提供英文譯本《聖經》的工作。威克里夫的《聖經》是把拉丁文譯成英文,而廷戴爾則是把希臘文和希伯來原文譯成英文。由於廷戴爾的工作在英國不受歡迎,因此他便逃到了德國,1525年他的新約《聖經》在德國出現了首印本,從希臘原文譯成了英文。

  廷戴爾的譯本立即被走私運到英國,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卻被當權者所仇恨。1535年,當廷戴爾在翻譯舊約《聖經》時,他被出賣了,在監獄受苦五百天後,他殉道了—被鐵鏈捆著、被燒死在火刑柱上。可信的朋友們完成了他的工作,廷戴爾的整本《聖經》譯本於他死後幾年出版了。

改革家的熱情

  這些人為什麼甘願受如此的痛苦折磨,甚至是死亡,仍要把上帝的聖言帶給人呢?因為他們渴望人們能知道上帝的真理。公眾的眼睛一旦向《聖經》真理敞開,他們就會看到上帝聖言與神父教導之間的矛盾。真理能把他們從體制性教會所掌握的震懾力中釋放出來。3

  懷愛倫也有改革家們讓所有人都能得到《聖經》的熱情。“《聖經》的賜予並非單為牧師和有學問的人,”她寫道:“無論男女老幼都當自己研讀《聖經》。不要靠牧師替你誦讀。《聖經》乃是上帝向你說的聖言。不論窮人富人,無學問或有學問者,都同樣需要《聖經》。基督使祂的聖言如此清楚明白,讀者絕不會有什麼誤解。”4

  因為改正教接受經文原意及以經解經的原則,因此,絕大多數我們的基本真理—安息日、死後的狀態、聖所和查案審判—都是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正式於1863年成立前建立起來的。

  論到此種基本的《聖經》研究,懷愛倫寫道:“海潤.愛德生(Hiram Edson)長老,以及其他睿智、高尚、真誠的人,都屬於那些在1844年以後查考《聖經》如同尋找隱藏的珍寶的人。我和他們聚在一起,認真地研經禱告。我們經常聚集研究,一直到深夜,有時甚至整夜禱告和研究上帝的話語。這些弟兄一再聚在一起研究《聖經》,為了更瞭解其含意,以便作好準備,有力地將之教導他人。”5

一雙批判的眼睛

  今日,有些人藐視“直截了當地閱讀”經文的理念。以他們的思維模式來看,有必要帶著一雙批判的眼睛去接觸《聖經》,要知道上帝聖言中的哪部分對二十一世紀中的我們有意義。他們不是以經解經,而是以人的智慧為仲裁者去裁定何為重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所面臨的最大戰爭之一乃是為《聖經》的權威而戰。

  我們要謹記:當我們忠心遵循並提倡合乎歷史與聖經的方法時,《聖經》是我們唯一的保障。要以經解經,律上加律,例上加例。

  請注意如下接受《聖經》字面意義的指示:“上帝對跟從祂的人所做的要求,超過了許多人的認識。我們如果不願把自己對天國的指望建築於錯誤的根基之上,就必須接受《聖經》所說的,並且相信上帝是言出必行的。”6

研究《聖經》的方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如何研究《聖經》上有一份正式的文件。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全球總會執行委員會年度會議投票下,通過了一份“寫給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體信徒、旨在提供研究《聖經》的指南”的文件。這份文件解釋了兩種不同的解經法:

  “歷史批判法極度輕視對上帝信息的需要和對祂命令的順從。另外,由於這種方法不再強調《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書(包括《聖經》成書的一致性),並且貶低或誤解〈啟示錄〉的預言和《聖經》中有關末世的部分,因此我們敦促復臨教會的《聖經》學者要避免依賴使用歷史批判法的假設及其結論。

  與歷史批判法和假設相對比,我們相信提倡與《聖經》本身教訓一致的研經原則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它能維持它們的合一性,並是基於《聖經》是上帝聖言的前提之上的。這樣的方法能帶領我們進入到一種與上帝之間令人滿足且有益的經驗中。”7

  上帝已從天上授權給我們要成為祂聖言的護衛者,因為《聖經》已被顯明為是真實的,且能改變人的生命。這個世界充斥了存在主義行為—人們認為凡事都是相對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有絕對的事物存在,它們就在上帝的聖言與我們對祂聖言的忠心遵守中。

為上帝的聖言騰出時間

  我們如今生活在老底嘉的末時階段,此時基督徒通常都很膚淺。魔鬼會想盡一切辦法使我們的心轉離《聖經》和真理。所有可能用的方法他都會使用:休閒、媒體、娛樂、工作、音樂、分歧和內部鬥爭、假教師、家庭不合、經濟問題—任何能讓我們不把時間放在上帝聖言上的事。

  但是,現在是要確定每天都閱讀《聖經》的時候了。上帝的聖言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面對面地見到耶穌基督;它教導我們:唯有藉著完全倚賴祂,人才能得救;它告訴我們:基督的生死、復活和祂在天上至聖所中為我們所做的事工;它提醒我們:安息日是基督特殊的印記及與遵守祂誡命之人所立的約;它證實了我們的信心與對我們救主基督迅速復臨的盼望;它幫助我們知道:我們所侍奉的乃是永不會失敗的主,並且祂的教會必要勝過撒但的攻擊。

  現在是時候來培養我們對上帝聖言完全的信賴與倚靠了。我們知道,時候要到,我們不能再相信我們的感覺,一個“最強烈且壓倒一切的大欺騙”8和如此誘惑人的欺騙將顯現出來,“倘若能行,連選民”都要被迷惑了(參閱太24:24)。

現在正是時候

  一場風暴正在迫近。現在正是把我們的信仰建立在上帝聖言穩固根基上的時候。耶穌親自告訴我們要如何做好準備:“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5)

  我們的信仰與信心必須建立在上帝永恆的聖言上,被忠心保存下來且被殉道者的血蓋上印記的《聖經》,能超越時間與文化。它是上帝永活的聖言,藉著聖靈的引導,我們能找到我們現在所極需的答案。




註:

1、喬治.湯森 著,《約翰·佛克塞的事蹟與不朽的功績:殉道神學家的人生與工作的辯護》,第三卷,第96頁。
2、懷愛倫 著,《善惡之爭》(山景,加利福尼亞:太平洋協會出版社出版,1911年版),原文第196頁。
3、威廉.廷戴爾 著,在http://greatsite.com/timelineenglish-bible-history/william-tyndale.html中。
4、《懷愛倫手稿》12,1901年2月7日。
5、懷愛倫 著,《信息選粹》(山景,加利福尼亞:太平洋協會出版社出版,1958,1980年版),卷一,原文第206頁。
6、懷愛倫 著,《教會證言》(山景,加利福尼亞:太平洋協會出版社出版,1948年版),卷五,原文第171頁。
7、〈研究《聖經》的方法〉:https://www.adventist.org/en/information/official-statements/documents/article/go/-/methods-of-bible-study/。
8、懷愛倫 著,《善惡之爭》,原文第624頁。



回應與分享

1、在焚燒威克里夫骨頭的故事中,你能看到什麼歷史重要性?
2、我們如何改善我們研究《聖經》的習慣,好從中獲益更多?
3、“一場風暴正在迫近”意味著什麼?我們如何為之而預備?



魏泰德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