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仰
“各样美善之事的泉源”

我们称为“宗教改革”的范式转移

拉兹罗.加鲁茨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意义深远之变革的中心。这些改变不是由社会或经济力量造成的。其核心问题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问题。第一代改正教神学家总结称:教会和学者的神学已把福音埋在了多个层次的人类遗传之下。至关紧要的是要明白人如何能得救。这是有关生死的事,因为教会倡导了一个得救的体系,其中恩典被降低到可以被赚取的商品的地位。

得救的经验

  上帝因祂无限的慈爱与怜悯,使那无罪的基督为我们成为罪,为要使我们在祂里面成为上帝的义。我们在圣灵引导下,感觉自己的需要,承认自己的罪孽深重,悔改我们的罪愆,并相信耶稣为救主和主、代罪者和榜样。这项拯救的信心,乃得自上帝圣言的大能,为上帝恩典所赐。借着基督我们被称为义,被收纳为上帝的儿女,从罪的辖制中得释放。藉圣灵我们重生,并成为圣洁。圣灵更新我们的心意,将上帝爱的律法写在我们心上。我们蒙赐能力度圣洁的生活。我们常在祂里面,就与祂神圣的性情有分,如今在审判、得救上都有了保证。
(创3:15;赛45:22; 53;耶31:31-34;结33:11;36:25-27;哈2:4;可9:23, 24;约3:3-8, 16;16:8;罗3:21-26;5:6-10;8:1-4, 14-17;10:17;12:2;林后5:17-21;加1:4;3:13, 14, 26;4:4-7;弗2:4-10;西1:13, 14;多3:3-7;来8:7-12;彼前 1:23;2:21, 22;彼后1:3, 4;启13:8。)
返璞归真

  十六世纪对福音的新鲜理解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以致著名的学者戴尔梅德.麦库洛在写到宗教改革的历史时,总结称这个范式转移为“万事都是新的。”1马丁路德对神学基本的贡献是承认救恩是上帝恩典的白白恩赐,人类无法藉做任何事来获得,唯有借着信心去接受它。

  这个理念是革命性的,因它与中世纪对救恩的理解——功劳在救恩一事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针锋相对。罪被视为人类的问题,需要借着一个改变的过程来得到医治。因此,当时人相信救恩是“借着一切可能的方式与恩典合作而成为圣人” 2的结果。

  这个体系暗示:为要得救,人必须在上帝的恩典之外加添他们的努力,因为永生是与上帝恩典合作的赏赐。炼狱是在中世纪时期被视为广大教会事务的神学基础(包括藉购买赎罪券而为得救而付款),对于改革家来说,炼狱成为了这种对救恩错误看法的标志。“十架神学”是路德辩论的核心,强调了上帝的恩典这个中心(尽管人是有罪的),而非要求人要有美好的品性来作为得恩典的前提条件。

上帝的义

  路德思想的关键词是“上帝的义”(iustitia Dei)。在罗1:18-3:20中,保罗奠定了所有人都是有罪的论述,因此人类的主要问题乃是要面对上帝的公义。宗教改革前的神学是“上帝的义”等同于上帝审判的刑罚。路德在威丁堡大学讲解他在1513至1517年期间所研究的诗篇、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使他向这种观点发起了挑战。

  路德透过圣经建立“上帝的义”不应在上帝的公义的层面去理解,因为上帝本身就是公义的,而应理解为祂称有罪的人类为义的义。义是从上帝而来的,为人类的益处而赐下的。这是一个恩赐,虽然人本身并不是义的,但上帝却称他们为义。

  这个新概念指明上帝是各样美善恩赐的泉源。3十字架显明了“一位满有快乐的上帝,祂以分享祂的快乐为荣。祂不吝啬或功利主义,而是一位以施恩为荣的上帝。”4这点在保罗支持因信称义的理由高潮的论述中显明了出来:“[耶稣我们的主]是为我们的过犯交付了,是为我们称义复活了”(罗4:25)。

  在解释过因信称义的重要(罗1-3)和它的工作方式(罗4)后,使徒保罗便在罗5:1-11中指出了其结果。在这些经文中,他描述了在耶稣基督里接受这个新身份的上帝子民的福气。这段经文的基本陈述就在本章的开始:“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合”(第1节)。在和好这件事上,上帝已借着耶稣基督的牺牲把祂自己赐给了我们:祂给了我们祂的友情,这便是希望的基础与喜乐的缘由。

  根据罗马书5:1-11的论证,信徒的主要特征是在上帝里的喜乐:当我们在生活中敬拜上帝并寻求祂的荣耀时,我们就会充满深厚而满足的喜乐。基督徒有充分的理由喜乐,无论人生的境遇如何,因为上帝已为他们的缘故行事,并把他们从罪恶的捆绑下拯救出来,使他们得以在耶稣基督里拥有新生命。尽管我们有人的软弱,但我们仍可以确信,因为上帝使我们称义是基于我们对基督救恩之工的信心,尽管我们对得救毫无贡献可言。信心会在个人的生活中造就好行为,救恩并不是信心加上行为的结果,如罗马天主教对救恩的观点一样。

这是关系个人的事

  因信称义是一个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教义。因为这个经验能让我们转向我们存在的核心,并会决定我们永恒的未来。对于十六世纪的改正教神学家来说,因信称义的教义是“基督教教义的总结”、“决定教会成败的条款”。当欧洲因这些重要的神学议题而情绪激昂时,在逝去的五百年间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今日,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的原理。这个圣经教训能给予我们有关上帝的工作、能力、智慧、力量、救恩及上帝荣耀的新经验,这是今日后现代的世俗文化所亟需的。宗教改革是很重要的,即或是在五百年之后。



1 Diarmaid MacCulloch, All Things Made New: The Reformation and Its Leg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2 Roger E. Olson, 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Twenty Centuries of Tradition and Reform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1999), p. 373.
3 Alister McGrath, Iustita Dei: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22.
4 Michael Reeves and Tim Chester, Why the Reformation Still Matters (Wheaton, Ill.: Crossway, 2016), pp. 209, 210.



拉兹罗.加鲁茨博士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神学院新约研究的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