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問答
客旅與寄居者

我很少聽到有人稱信徒為在世寄居的人。難道那不是一個很好的聖經比喻/形象嗎?

  它曾經一直是一個寶貴的聖經形象,來稱呼上帝的子民。現今的趨勢卻使用那些不太宗教化的旅行概念。我認為這與世俗主義和政治正確性有關。因此,我們會談到“我的人生之旅”——一件私人的事情。讓我來探索上帝子民有寄居者形象的一些主要組成部分。

  1. 移動的子民:寄居者的形象浮現在聖經中,乃是在人犯罪墮落的背景下。因為人類背叛,上帝“打發(驅逐)他出伊甸園去”,離開了生命樹(創3:23)。聖經甚至說上帝“把他趕出去了”(第24節)。這個動詞garash(驅逐),與上帝把罪惡的迦南人從他們的地攆出去時使用的是同一個動詞(例如出33:2;書24:18;詩78:55)。在人類墮落後,人便失去了他們的地,並朝向一個有敵意且幾乎不毛之地(創3:17-19)前進。兩個基路伯“把守生命樹的道路”(第24節)。從那時起,人類就像寄居者一樣,在本不是他們的地上生活。這一形象特別是適用在先祖(創15:13;35:27;47:9)和離開埃及的以色列人身上。甚至在上帝的子民已經居住在迦南地時,祂仍說他們在祂所賜給他們的地上是寄居的(利25:23)。大衛也重申了這個事實(代上29:15;詩39:12)。上帝想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即以賽亞所說的“新天新地”(賽65:17)。

  2. 寄居者與身份:外地人是很難隱瞞他們的身份的。他們與當地人在服飾、說話方式、及飲食上,都有所不同。當應用到信徒身上時,這個形象傳遞了一個理念:上帝的百姓在地上的萬國中是奇特的。因為基督,他們是寄居的。基督付上祂犧牲的死為代價,呼召他們成為寄居的;呼召他們雖在這個世界上,卻不屬於這個世界;呼召他們要成為聖潔(來11:8;彼前1:17,18;約17:14-17)。祂是最出色的寄居者,並且成了寄居者人生的“道路”(約14:6)。基督徒作為天上聖城的公民,蒙召要藉著他們的言行舉止來表現出他們天家的價值觀。作為外國人和寄居者,他們不應被罪惡本性的慾望所控制(彼前2:11),而“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彼前2:12)。他們在罪惡與受苦之地寄居時經歷試煉,然而上帝卻鼓勵他們要堅持到底(彼前1:6,7)。

  3. 寄居者與希望:上帝的子民有寄居者的形象,也含有末日的成分。寄居者的行程不是一段隨意的旅程;它是有特定目標的。亞伯蘭出去“朝向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10)。寄居者的終極目的地是上帝的居所——能引到所有地方之處。寄居者盼望自己能在宇宙敬拜的中心,以崇拜和感恩之心在他們的創造主和救贖主面前下拜。這將在基督復臨時發生,祂必實現祂對門徒的應許,帶他們回祂父的家(約14:1-3)。現在,寄居者朝著天上的聖城、更美的家鄉(來11:16)旅行,藉著對上帝應許的信心而擁有那個特定的目標。至於之前世代的客旅,經上說:他們“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第13節)。寄居者以絕對的信心仰望上帝的應許。同時,他們也告訴別人他們是寄居的,並邀請別人也加入他們的旅行,到上帝所居住的宇宙中心去。



安吉爾.曼紐爾.羅德里格斯曾是傳道人、教授兼神學家,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