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仰
我是誰?

航行在“我”與“我們”的微妙平衡之間

傑拉德.克凌貝爾

  我是誰?不僅僅是青少年才問的問題。面對有質疑的楷模和由瞬息萬變的時代思潮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力爭要知道人生最深奧卻最基本的問題之一的答案。

  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是由一位仁愛的創造主所創造的。祂按照祂的形像和樣式(創1:27; 2:7)溫和地創造了我們。創造?我們周圍的世界告訴我們,我們是以某種方式進化而來的。按照祂的形像和樣式?這是什麼意思,想想人類之間是怎樣彼此相待的?我們都曾見過在這個世界中許多被戰爭蹂躪地區的受害者的形像。我們想知道,為什麼總有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卻有許多家公司為了“市場穩定”的緣故而不斷地毀掉數百噸完好無損的食物。

  當罪惡毀壞了這個在創造的第六天中被描述為“甚好”(創1:31)的地球數千年之後,我們仍在反映祂的形像和祂的樣式嗎?

人的性質

  男女受造都是依上帝的形像並具有個性,有思想、行動的能力和自由。雖然受造為自由的生靈,但各人都是身、心、靈密不可分的整體。生命、氣息及一切,都需依靠上帝。當我們的始祖違背上帝時,他們拒絕依靠祂,就從他們的崇高地位上墮落了。他們身上的上帝形像已被破壞,而且必須死亡。他們的後裔承受了這種墮落的性情與後果。他們出生時就有軟弱,並傾向罪惡。但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祂和好,並藉著聖靈,在悔改的人身上恢復創造主的形像。他們受造為了榮耀上帝,蒙召愛祂和彼此相愛,並要看顧他們的環境。
(創1:26-28;2:7, 15;3;詩8:4-8;51:5, 10;58:3;耶17:9;徒17:24-28;羅5:12-17;林後5:19, 20;弗2:3;帖前5:23;約一3:4;4:7, 8, 11, 20。)
“我們”是很關鍵的

  創造是一個開始找到這些難題答案的好起點。社會學家注意到:大多數的社會處於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的某個位置。有些文化更強調團體。在這些文化中,一群人彼此傾聽並找到共同點,從而做出決策。在這些社會中,“共識”不是個壞的詞彙。

  在其他文化中,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是被高度重視的。每個人都根據他們對現實的理解而做出自己的決策,然後,他們也需承受這些決定的後果。有趣的是,這些思考模式常常與地域有關。西方思想與東方思想相對,南方思想與北方思想相反。

  聖經的創造敘述強調團體。亞當和夏娃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樣式而創造的。他們共同受邀要“生養眾多”(複數動詞形式),且要“遍滿地面”(創1:28);他們共同受命去“治理”動物界;他們同被賦予豐富的食物,並與他們的創造主共用每週安息日時間的特殊祝福。

  “我們”在聖經中是很有價值的。上帝從埃及救出了一個民族,然後才拯救他們每個人。在西奈山(西乃山),祂對他們集體說話。祂的律法影響了世世代代(參考:例如出埃及記20:8-11中安息日這條誡命)。祝福和咒詛臨到支派、家族和宗族。迦勒和約書亞承受了以色列人背道的後果,在曠野中漂流了40年。他們意識到了“我們”的力量,並在他們自身的生活中感受到了這種力量。當我們覺得這不是我們的錯誤時,“我們”也可能是個艱難的地方,然而這正是上帝對人類計劃的一部分,因為它反映了三一上帝的集體性。

“我”很有價值

  我們都意識到了信念的力量。我們想像馬丁路德站在沃木斯議會前與之對抗,宣稱唯獨依靠聖經的權威,並堅持他的信念。在各方面的壓力下,這位德國的修士決心保持對上帝聖言的忠貞。從那時起,新教徒(包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一直在強調我們個人在上帝面前的責任。我對運行在我心中聖靈的回應,決定我在上帝面前的立場。當耶穌在祂服務期間呼召人時,祂要每個人來“跟從我”。

  事實上,個人的責任和選擇不是新約聖經中的獨創。它是深深地根植在上帝品格中的。這位上帝尋找人類,要向他們指明他們心中對無拘無束的團體的渴望。兩位舊約聖經的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在彌賽亞來臨數百年前就寫過此事。耶利米書31:29看似是在引用反映耶利米時代共同觀點的熟悉的箴言:“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人們說,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是在因著我們父母的不忠心而受苦。然而,第30節卻揭開了這種聲明的內幕。“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讓我們確保我們正確地聽了耶利米的話。他說:你的選擇和決定決定了你與創造主上帝之間的關係。不要藏在你父母罪惡的背後。要意識到你自己的罪。

在“我們”與“我”之間

  很明顯地,聖經對人類本性的理解在“我們”與“我”之間劃出了一道清晰的界線。三一上帝和諧無間地作工,要拯救背道中的地球。“我們要……造人”(創1:26)不僅是一個指明當時的顯赫的修辭手法。這是對上帝如何重視集體的暗示,甚至是在創造中。這個分享集體的重要價值和心與心的團契,能在整本聖經的關鍵時刻中找到。亞伯拉罕並沒有獨自離開吾珥——甚至在以撒出生之前,他就是一個大家族的一份子。摩西沒有靠一己之力去建造上帝在地上的居所——聖所。恩典和公義需要共用。救恩要觸及全世界。

  耶穌那“來跟從我”的呼召影響著每個人,兄弟和姐妹、家人,及整個村鎮。彼得的講道改變了一大群各色各樣的人等——加入這個日益擴大的耶穌跟隨者隊伍的人。他們一起分餅,一同祈求聖靈,夢想著一同傳揚福音——然後他們發覺,他們的夢想是那麼渺小。有時,他們力爭團結一致;有時,他們突然意識到他們自己成見的極限,並因上帝的作為而驚異。上帝到達了祂的世界。上帝穿越了界限。

  當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與彼得、保羅、亞伯拉罕、喇合和大衛(和馬丁路德)一樣,我們也意識到了,我們個人的決定影響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知道罪藉著一個人的罪(羅5:12-15)進入了世界,但保羅繼續說到:“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第18節)。我認為那足以是一個好信息,讓我能自由地與我周圍的人去分享。



《復臨信徒世界》副編輯傑拉德.克凌貝爾久已對上帝如何處理“我”與“我們”之間的張力這個問題很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