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上帝的過去是我們的現在

重新發現世界各地故事的力量

馬可斯.庫茲巴克

  我是在一個有名無實的復臨信徒家中長大的。我對上帝和祂末時的運動所知甚少。然後,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善惡之爭》記錄了以愛耶穌為至上且完全依靠祂的能力的男女的人生。這些人活出了他們的信仰,並且上帝藉著他們的見證改變了這個世界。

  當我讀過了有關新教改革家們的事蹟後,我讀到了有關威廉.米勒耳和復臨運動大覺醒那幾章。我難以讓自己停下來不去閱讀上帝是如何使用這些人來應驗聖經預言的。他們不顧失望與挑戰,繼續憑信向前挺進。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讀的下一本書是《愛倫祖母和我》。這是一本兒童書籍,但它卻觸動了我的心。我讀得越多,就感覺對這個運動的歷史有更多的熱情。我渴望在耶穌裡相同的愛和信。我開始研究聖經,並最終獲得了奧地利博根荷芬神學院的神學學士學位。2007年參觀北美的復臨信徒歷史遺址令這段歷史活現出來。

故事的力量

  故事是大有能力的。這些早期復臨信徒的故事提醒我:只要我們願意順服,上帝是全能的。他們面臨著和我們一樣的挑戰。他們與我們一樣需要鼓勵。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上帝永不改變,並總能獲得成功——按照祂的時間。

  這就是聖經中充滿故事的原因之一。我們都喜歡聽故事。我們從故事中學到教訓。事實上,故事乃是分享上帝奇妙的救贖計劃最好的方式之一。當我給我自己的孩子讀聖經中上帝忠心子民或早期復臨運動的故事時,他們便會與他們的朋友和我們的鄰舍分享這些故事。他們都會聽,因為故事是能激發人興趣的。

  上帝意識到了故事的力量。在約書亞記第4章中,上帝指示以色列人要用約旦河對岸的十二塊石頭建一座紀念碑。一堆石頭就能說話。當他們的子孫後代看到這堆石頭時,他們就會問:“這些石頭是什麼意思?”(第7節)。每當有人問這個問題時,都是一個去分享上帝的關懷、恩典和能力見證的良機。

復臨信徒的故事

  我們也受邀要與我們的子孫後代分享上帝帶領這項運動的故事。孩子們並非天生就自然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他們為什麼在這裡,以及他們要最終將去到哪裡的。他們需要聽到這些故事,因為我們的歷史是我們身份的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蒙召要分享上帝帶領的故事,尤其是與我們的孩子分享——儘管我自己的故事說明成年人也喜歡聽故事。

  “復臨信徒傳統事工”的使命乃是要建立穿越時空的可見橋樑。它給那些可能無法前來參加系列佈道會的人提供了一個唯一的教育和佈道的方式。在一些非常特殊的上帝末時運動起源的歷史遺址得以保存的同時,祂的故事也得以在一種真實可信且原始的環境中被分享出來。參觀這些遺址的復臨信徒將經歷屬靈的更新。每年來到北美我們的遺址這裡的數千名非復臨信徒的參觀者,在對當地或整個地區歷史感興趣的同時,也得知了永恆的歷史。很奇妙地一次又一次地見證,參觀遺址的經歷如何更新人的信心,讓人獻身於耶穌與祂末時的使命,以及非復臨信徒如何被深深地感動,並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然而,復臨信徒的歷史不僅集中在北美。從1874年開始,J.N.安德烈成為了首位正式的海外佈道士以來,復臨信徒的歷史就已被寫在了世界各地。數千間教堂、醫院、學校、出版社和許多其他的主創活動都在講述著他們自己的故事。有些是犧牲、痛苦和失敗的故事。其他則講到神蹟與勝過挑戰。所有這些都是紀念碑,在紀念那位摯愛這個世界的上帝。我們需要銘記並保護這些故事——並非因為它們頌揚了過去。我們需要銘記:他們是上帝的過去,是我們的現在。



馬庫斯.庫茲巴克是復臨信徒傳統事工執行主任。



從南到北


非洲在復臨運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起步甚微

米迦勒.索庫帕



赫德堡學院懷愛倫研究中心。
  福音由早期的宣教士帶到非洲,他們要周旋於殖民統治者、本土首領之間,還伴著其他教會的競爭。這篇短文主要是聚焦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最早來到南非、東非及西非的三個地點。我們期望關於這些地區的故事可以鼓勵當代和未來的人們傳道的信心。

  比肯菲爾德教會位於南非的鑽石之城金佰利,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南非成立的第一所教會。金佰利是個內陸城市,位於南非三個大城市之間。教堂建於1889年,建築的結構和外觀受到南非歷史遺跡法律保護。金佰利如今已不再是一座出產鑽石的城市,但仍然具有歷史聲望。這曾經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輸紐,現在則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社區。目前,金佰利有幾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堂。原來的教堂是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管轄下,雖然它已經不再用來做崇拜聚會之用。原有的傢具和其他手工藝品也在教堂內供遊客參觀,以便可以了解早期安息日會在南非的情況。

  1888年,復臨信息傳到了阿帕姆,即現在的迦納。當時幾經嘗試建造一所宣教中心,但因為幾個宣教士家庭成員受到疾病侵襲並去世而未能實現。所以,1905年8月,大衛.巴布科克來到將西非宣教總部遷往了塞拉利昂(獅子山共和國)。巴布科克在這個國家開辦了混凝土磚製造廠,用這些磚建立了非洲西部的第一座復臨教會教堂。今天,依然坐落在塞拉利昂自由城環形路舊址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三天使教會讓我們想起那段歷史。

  雖然1903年福音傳到了坦桑尼亞(坦尚尼亞)的帕雷,但福音在肯尼亞根迪亞的傳播進行則更為迅速。聖工從肯尼亞的奧干戈開始。宣教士們從蒙巴薩開始穿過內羅畢(奈洛比)最後到達基蘇木,從而完成了所謂的從東岸到西岸的橫跨之旅。從1906年開始,肯都灣一直被稱作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基蘇木的中心。舊的泥瓦結構教堂拆毀後,在根迪亞山教堂的舊址現在坐落了一座新教堂。在這塊地上還有區會辦公室(包括一個遺產展覽室)、一家醫院、一所學校及一家出版社。



米迦勒.索庫帕來自南非,在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市擔任懷愛倫著作託管委員會副幹事。




亞伯蘭.拉路的墳墓

上帝在亞洲所成就的一切


米迦勒.坎貝爾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早期在亞洲事工的開展遵循了一個小心翼翼的宣教模式:自養宣教士先行到達,隨之是教會當局派遣的宣教士,並且建立了健康、醫療和出版機構。在中國,基督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所發現的景教石碑(坐落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證實,最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有人特別傳講耶穌基督的信息,那可能早至使徒多馬的時代。隨著早期的復臨信徒宣教士在中國建設立足點,就很快將復臨信息很快就傳給其他國家了。

  最早的自養宣教士是亞伯蘭.拉路(1822-1903年)。當教會的領袖在對他的派遣問題上猶豫不決時,他自籌資金,然後就在英屬港口香港從事宣教的工作。他將自己的信仰與水手們分享,並安排使得早期的小冊子可以翻譯成中文。他的墳墓位於香港跑馬地的香港墳場第二區。



廈門美華療養院(安理純療養院)
  第一個來華傳道的復臨信徒家庭是安德純和他的妻子譚愛瑪和他們四歲的兒子斯坦利,與他們同行的還有譚愛德。他們與畢勝道等人一起工作,為早期的信徒施洗,並建立了第一所教會。今天在廈門的度假島上(在山頂附近),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美華生活健康中心,坐落在前鼓浪嶼美華學校的校址上,起先這所學校是由安理純和夫人茱莉亞建立的(他們於1904年到達,一起加入了他哥哥的隊伍)。

  復臨事工很快拓展到其他的一些國家。這是由亞伯蘭.拉路發起的,是他將復臨教會的冊子通過船隻運送到馬尼拉和其他一些城市。在1911年3月11日,菲律賓建立了第一間

聖安娜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會。此教堂今天仍然是聚會點。在這個教會成立之初,共有12名信徒,包括6名新近歸主的信徒和兩個最早到來的宣教士家庭(芬斯特家庭和卡德威爾斯家庭)。





米迦勒.坎貝爾是菲律賓西朗鎮復臨國際進修研究院歷史與神學研究副教授。





現存的遺產


澳大利亞的故事

約翰.斯克西帕什克

  遺址的意義超越了有形資產和美學資產的價值,因為價值被注入了現存遺產鼓舞人心的故事――也就是前人生活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集中體現了信仰、異象的推動、信念、獻身和決心,並因而在時間的畫廊裡顯出可見的遺跡。這樣現存遺產的回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為它不僅可以激勵我們重新創造和複製過去的熱情及願景,也可以激勵創造和鼓勵一種與時代及地點相關的新的遺產出現。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澳大利亞的故事與現存的這樣一個遺產的故事相關:在1874年,懷愛倫從聖靈領受了一個任務,她看到了福音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異象,其中也包括澳大利亞和周邊的島嶼。雖然澳大利亞的遺址只有幾個,但它們展示了屬靈的深度、熱忱,推動了現存的遺產。這群有著豐富故事的人們從1885年開始展開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澳大利亞的事工。

柯林斯谷教堂:柯林斯谷教堂位於塔斯馬尼亞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被稱作“俾斯麥”),建於1889年,是由兩個荷巴特教會的領袖開拓的。它是在澳大利亞最早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堂。懷愛倫1895年訪問塔斯馬尼亞期間在這個著名的教堂講過道。它坐落的地方風景如畫,現在仍然開放並在安息日用來進行崇拜聚會。

桑尼賽德:懷愛倫1896年1900年的家――桑尼賽德――是澳大利亞最著名的遺址。現今依然保存完好,這一現存的遺產價值與懷愛倫創辦的阿文戴爾大學以及她傑出的文學貢獻有關。每年桑尼塞德都吸引著2,000多名澳大利亞本地和海外遊客前來參觀。

伯特利樓:伯特利樓的奠基石是由懷愛倫於1896年10月1日埋下的,也是阿文戴爾大學最早的一座樓。大學開辦於1897年。在懷愛倫的幫助下,決定推動大學於選定的4月28日開學。她寫道:“一天都不能延遲……如果僅有一個學生出現,我們也要在選定的時間開學。”目前,伯特利樓作為阿文戴爾大學的行政辦公室使用。



*懷愛倫信件第149號,1897年



約翰.斯克西帕什克是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庫蘭邦的阿文戴爾大學懷愛倫研究中心主任。




特拉梅蘭內

卑微的開始


一個影響全世界的小教堂的故事

勒內.弗洛謝格、尚塔爾.克淩貝爾

  1886年12月24日星期五,一輛馬車駛向瑞士特拉梅蘭小鎮的火車站。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耶誕節。

  其中一位嘉賓就是頭髮有點灰白的美國姐妹懷愛倫。在過去的一年中,懷愛倫一直住在瑞士的巴塞爾。她曾經為要鼓勵一小群信徒訪問過特拉梅蘭這座小鎮,而這次來訪則極具特殊的意義。

羅斯家庭
在羅斯家的後花院裡,有一座木結構小教堂已經矗立在那裡,正準備要獻給主。這是第一座在北美之外的基督複臨安息日會教堂,懷愛倫將來到這裡,於12月25日安息日為獻堂典禮證道。

  在講道中,懷愛倫將這座木結構小教堂比作所羅門的聖殿。“我們希望上帝會大大地祝福你們的工作,使這座教堂變成對你們來說太小不夠用。”她說。

  這座小教堂最終是證明太小了,但是幾乎從一開始它的影響力就超越了特拉梅蘭小鎮,有許多教友成為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傳教士。

過去與現在:這是最初裝修的照片,周圍是先驅們的照片,內部為60平方米,是歐洲複臨教會的搖籃。

一個家庭的事業:羅斯家庭奉獻了3,300瑞士法郎,在自家的投入後院建設的這座小教堂。許多第一批加入基督複臨安息日會的家庭是第一個將複臨資訊傳入歐洲的自養宣教士米迦勒.貝林納.捷可夫斯基的工作成果。



特拉梅蘭外
一座聖工紀念碑:儘管這座房子獻作教堂,但特拉梅蘭教堂從未屬於複臨教會。羅斯家庭離開特拉梅蘭的許多年之後,他將這座房子賣給了擁有另一信仰的家庭。2014年,中歐分會購買了這座小教堂,目前正在制定一些修繕計畫,試圖恢復這一重要的紀念碑,以激勵下一代,超越地區與國界傳揚複臨資訊,直到遍及全世界。



勒內.弗洛謝格是一名退休的商人,住在瑞士,是歐洲第一名基督複臨安息日會牧師的後代;
尚塔爾.克淩貝爾是懷愛倫遺產託管委員會副主任。




克雷斯波教會: 2012年,來訪者蜂擁而至,參加在阿根廷克雷斯波復臨教會舉辦的落成儀式。這是南美洲建立的第一所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會。[圖片由巴西懷愛倫研究中心提供]

從被忽視的大陸到希望之地


雷納托.斯丹賽爾

  現存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南美洲的遺產,在阿根廷和巴西的兩個遺址中有效地顯示出來——在阿根廷克雷斯波有南美大陸上成立的第一所復臨教會和在巴西加斯帕阿爾托建立的第二所教會。

  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建立後差不多半個世紀,教會才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南美洲,於1890年1月3日*成立了國外宣教機構。三位自養文字佈道士——埃爾溫.斯奈德,克萊爾.瑙倫和阿伯特.施陶菲爾——是首批到達這裡的工人。他們於1891年12月10日抵達了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

克雷斯波博物館:前來阿根廷克雷斯波復臨教會博物館參觀的人能看到有意義的文物,並了解南美洲早期教會先鋒的勇氣和獻身精神。[圖片由巴西懷愛倫研究中心提供]
並在烏拉圭、阿根廷和巴西開始了他們賣書的工作。

  三年後的1894年8月18日,首位牧師法蘭克.韋斯特法爾來到這裡。韋斯特法爾在南美洲建立了教會的組織架構。南美洲是復臨教會在全世界最後進入的一個大陸。

  阿根廷的克雷斯波教會最初是於1894年9月建立的。然後是於1895年6月成立的巴西加斯帕爾托教會。許多教會在其他國家,如烏拉圭、智利、秘魯、厄瓜多爾、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也都迅速建立起來了。

  克雷斯波和加斯帕爾托的歷史遺址以及博物館給這個區域帶來復臨教會信息的先鋒們做了見證,並告訴參觀者“這種信心與犧牲的工作,需要以緊迫感來結束。”

巴西加斯帕爾托教會和博物館:許多教會領袖、信徒和其他參觀者來參加加斯帕爾托復臨教會(左)和博物館(右)於2009年舉辦的開幕式。加斯帕爾托教會是南美洲成立的第二所復臨教會。[圖片由巴西懷愛倫研究中心提供]




* Floyd Greenleaf, A Land of Hope: The Growth of the 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 in South America (Tatuí, Brazil: Casa Publicadora Brasileira, 2011), p. 26.





雷納托.斯丹賽爾是位於巴西聖保羅中央復臨大學懷愛倫研究中心主任。





銘記上帝大能的作為


梅林.伯特

  上帝常常選擇藉著聖經中的故事來彰顯祂自己。許多聖經經卷都是敘述歷史的,而聖經的中心就是福音書,其中包含了耶穌的故事與教訓。聖靈使用它們,把我們與上帝聯繫起來。

  上帝大能的作為不僅在聖經中,也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形成中彰顯了出來。懷愛倫寫道:“在回顧我們過去的歷史,一步步走到我們現今的境地時,我只能說,讚美上帝!當我看到了上帝所成就之事時,我充滿了驚奇,也充滿了對基督這位領袖的信心。我們無需畏懼將來,除非我們會忘記上帝曾經帶領我們的方式,以及祂在我們過去歷史中的教訓。”*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因著“復臨信徒傳統事工”(AHM)獲得了幾處重要的復臨信徒歷史遺址。每處產業都旨在講述復臨信徒的歷史與聖經的教訓。它們不是聖地,而是需要銘記與學習的地方。它們在佈道和教育中起到了一個特殊的作用。

  參觀歷史遺址,無論是這裡所提到的,或是在北美或世界各地別的地方,都提醒我們上帝大能的作為和信息。這些地方顯然將我們連繫到上帝在過去所成就的事上,將參觀者指向那位快將再來的可愛救主。

貝約瑟的家

  復臨信徒傳統事工最新獲得的一處產業就是貝約瑟長大的家。貝約瑟藉著他在1846年8月寫的小冊子《第七日安息日:一個永久的記號》幫助懷雅各和懷愛倫、海潤.愛德生和其他先鋒接受了安息日。貝約瑟的家講述了上帝在把安息日信息帶給復臨運動上所作之工的故事、貝約瑟做水手的故事、他對節制的強調、廢除奴隸制,以及他對米勒耳派和守安息日的復臨信徒的影響。

威廉.米勒耳農場

  威廉.米勒耳帶領了1844年以前北美的復臨運動。從這個預言中的運動開始,守安息日的復臨運動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出現了。米勒耳熱衷於耶穌是個人的救主與朋友。他也熱衷於聖經。上帝使用他影響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未來的領袖們,使他們由於耶穌必快來而獻身給傳揚福音的事工。

海潤.愛德生農場

  海潤.愛德生無論在個人的工作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復臨信息忠心的支持者。他的農場位於紐約州北部,是許多重要會議和研究聖經的地點。愛德生在他推廣的天上聖所的教義上影響了O.R.L.克路賽爾。很可能於1846年末,在愛德生的農場上,貝約瑟把耶穌在天上至聖所中的服務與安息日聯繫在了一起,後來也與第三位天使的信息連在了一起。愛德生在貝約瑟閱讀他關於安息日的小冊子時接受了安息日。在他的穀倉中,海潤找到了上帝必在1844年10月22日的大失望後帶領他進入新亮光的平安。

巴特溪歷史村

  坐落在密歇根州(密西根州)巴特溪(Battle Creek)的復臨信徒歷史村講述了上帝如何帶領這個教會從嶄新的開端發展到一個世界範圍的佈道運動。領袖們於1855年遷至巴特溪,大多數人在那裡住了48年之久。在那裡,教會採用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這個名稱,組建了總會,正式成立了出版、健康和教育事工,並開始了國際佈道。這個歷史村內,有懷雅各和懷愛倫的第一個家,又有從密歇根州帕克威爾搬過來安置的教堂,懷愛倫在此堂內見到了第一個有關美國內戰的異象,此外又有一些其他歷史性的與複製的建築。本會的重要教義是在此發展起來的,包括善惡之爭主題、什一,以及第三位天使信息所強調的藉信而來的義。訪客中心也講述到了約翰.哈威.克洛格(家樂)和巴特溪療養院。



* 懷愛倫,《懷愛倫生平傳略》,原文第196頁。



梅林.伯特是復臨信徒研究中心主任兼位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學院的懷愛倫著作託管委員會分部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