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
破碎世界中的希望

從童年創傷中找到情感上的醫治

凱蒂亞.萊納特

  不健康的人際關係能影響人身體與情緒的健康。舉例來說,許多針對遭受家庭暴力和虐待的人的多項研究,證實了這些事情會改變腦部結構,並帶來心理上負面的後果。事實上,曾在童年遭受家庭虐待的孩童和成年人中,已證實其腦前額葉較細小,心理健康也較差。這些(不良)效果似乎能影響身體的壓力承受度,產生皮質醇和其他強力的化學物質,從而負面地影響家庭創傷倖存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素。

  除了這些腦部結構性的改變,曾遭受家庭暴力傷害的兒童和成人,經常會經歷恐懼、羞恥、罪疚感和恥辱。這些負面情緒會促成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如抑鬱症、躁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

以斯帖的故事

  我是在一次婦女大會中,有關抑鬱症和情緒健康的講座後結識以斯帖,那時她24歲。她描述了自從她三歲起,就如何因尿床而常遭父母親毒打的經歷。當她長大了一點的時候,小便失禁的情形仍在持續,也因此仍遭毒打。她害怕會因某些超出她控制的事情而受到傷害,而這種恐懼也越來越劇烈了。在青春期期間,以斯帖仍有控制膀胱的問題,她還常做不愉快的夢,並感到自己沒有什麼價值。

  “我感到很羞恥,並認為沒有人會願意娶我,”她用膽怯的聲音說。“但我感謝上帝,我嫁給了一位非常好的男士。”

  以斯帖18歲一離開父母的家,並開始與支持她的丈夫同住時,她的小便失禁就變得沒那麼頻密了,但噩夢和頭痛卻還在持續。她還患有恐慌發作。有些日子她會無緣無故地感到非常悲傷;有時這種悲傷會持續幾個星期。因為她感到害羞,所以她從未把她童年的經歷告訴她的丈夫。當她24歲時,她很渴望能得以痊癒。

  以斯帖的症狀在創傷後壓力症患者中是很常見的,這是一種在經歷創傷的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疾病。正如她一樣,許多人都因早年開始的受虐所導致的健康問題,默默地在掙扎著。

孩童時代創傷的精神健康後果

  研究報告顯示在成年時期被虐待的婦女比那些沒有此經歷的婦女,患有更高程度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恐慌發作、睡眠困難、創傷後壓力症,以及有自殺念頭。此外,在孩童時期就經歷過虐待的成年婦女比那些沒有此經歷的婦女,更易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和抑鬱症。這些問題甚至在身體創傷被治癒之後仍在持續。若不經正當的干預,它們可能會持續一生。有信仰的人對這些負面的健康後果並沒有免疫力。事實上,研究表明:復臨信徒中孩童受虐的深遠影響與一般人無異。1

復臨信徒中兒童創傷的普遍性

  北美復臨信徒危機管理報告:在1992-2011年間,有400多個虐待兒童的投訴,涉及超過525宗個案。他們每年通常處理“15至20個投訴”2。這些數據尚不包括那些默默忍受的人。

  此外,隸屬於“復臨信徒健康研究2"的次級研究項目——“生物心理社交上的宗教和健康研究”3——的研究人員在北美10,283位成年復臨信徒中,調查了早期兒童受虐的自我報告率(32%男人,68%女人,36%黑人,64%白人)。他們當中,39-103歲的成年復臨信徒中有67%的人,在18歲以前經歷過五種兒童創傷類型(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照顧和/或見證父或母受虐)中的一種或以上。出人意料的是,在這個樣本中,復臨信徒中虐待兒童的比率,甚至高於“童年逆境經歷研究",關於北美整體人口的比率(52%)4。

  事實上,與“童年逆境經歷研究"中虐待兒童的普遍程度相比, “生物心理社交上的宗教與健康研究"中,復臨信徒中虐待兒童的比例在每種類型上都更高。5這些結果提供了證據:復臨信徒對這個危急的問題並沒有免疫力。一些人辯稱:在宗教團體中,童年創傷似乎更普遍,或許因為他們對聖經某些經文有誤解,也或許有其他原因。

對健康的影響

  對倖存者來說,在情緒健康上的影響是重大的。在復臨信徒研究中,儘管復臨信徒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受更好的教育,並且比一般人的收入更高,但那些在童年時期曾遭受過虐待的人,與那些沒有遭受過虐待的人相比,在他們的成年時期,仍然更明顯地感受到較差的身體與精神健康。

負面的屬靈後果

  有信仰的人在童年期經歷過虐待,尤其是性虐待後,一個主要的負面影響就是羞辱、罪疚感,並常導致對上帝扭曲的認識。研究這種現象的研究人員稱之為“消極的宗教式應對"6的應用。這個術語指的是被虐者可能回應此虐待經歷的方式,他們會感受到被上帝處罰或離棄,或懷有不適當的罪疚感和羞恥感。這些感覺使受害者很難把上帝想像為一位慈父、感到被愛並被上帝的恩典所擁抱。消極的宗教式應對,與“復臨信徒研究"中那些較差的身體與精神健康後果也有關係。

保護性因素

  虐待兒童的盛行及其可能導致的負面健康問題是會令人沮喪的。人會認為再沒有希望了。然而,聖經提醒我們,我們是有希望的!我們可能“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4:8, 9)。

  從心理治療而來的許多益處,以及尋求輔導員(諮詢員)的幫助,在治療的過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

  並非每個經歷創傷的人都會發展到患上精神或身體的疾病。研究顯示一系列的個人特徵或許能不斷地相互作用,讓受害者能迅速恢復活力並且復原過來。積極的應對因素可能是保護性的,並能幫助人從痛苦中得以恢復。例如,感恩和饒恕在面臨創傷和虐待時有助於心理復原。這些應對機制會幫助兒童受虐和創傷的倖存者理解他們的不幸,並處理他們心理上的痛苦。

  在兒童期創傷的復臨信徒倖存者中,那些比較容易饒恕他人、且每日培養感恩之心的人,精神與情緒的狀態就越佳。7因此,利用聖經中的饒恕與感恩,在幫助童年創傷的倖存者在應對負面的情緒後果時,有如一種醫治的藥膏、和一個保護的元素。

  作為個人與教會,我們必須繼續在對基督使命(賽61:2,3)的理解上不斷長進,從而使我們能在防範策略上,以及施虐者和倖存者的醫治上和救恩上,都做得更多。願我們被呼召去帶領那些受傷的人來到耶穌面前,祂曾說:“我知道你們所流的眼淚,因為我也哭過。你們心中難以告人的隱痛,我都知道……你們的痛苦雖然不能得到任何世人的同情,你只要仰望我,就必得生。”8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69318/ ,也參閱: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486635/#SD2。
2 http://www.adventista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2/sda-preventing-and-dealing-with-child-abuse.pdf。
3 復臨信徒健康研究2:http://publichealth.llu.edu/adventist-health-studies/about。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9635069。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69318/
6 同上。
7 同上。
8 懷愛倫,《歷代願望》,第五十二章,第19段。



凱蒂亞.萊納特博士是全球總會健康事工部副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