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報
簡報三則


復臨教會教友已超過一千九百萬

教友名冊全面審查中的增長
安得烈.麥克切斯尼



2015年3月,在危地馬拉(瓜地馬拉)的阿蒂特蘭湖有1,000人受洗。(照片提供:Gustavo Menendez/中美分會)
  根據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會的正式信徒人數首次突破一千九百萬,地方教會的數量僅在二十年間就已倍增至八萬餘所。

  總會檔案、統計與研究辦公室說,截至2015年12月31日,復臨教會教友總數是19,126,447人,比上一年淨增長647,144人,即3.5%。另一個統計的里程碑,是全球已有81,551個地方教會和69,909個佈道所(company)。

  “2015年組建的2,741個新教會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打破了2014年所創造的2,446個新教會的記錄,”檔案、統計與研究辦公室主任大衛.特里姆說。“我們在1995年時才超越 40,000所教會。”

  復臨教會始建於1863年,當時僅有3,500名教友。如今即使教會進行全面的教友名冊審查,以確保所匯報的統計資料能反映實際情況,仍見到增長。

  “我們為令人驚奇的增長而讚美上帝,”全球總會會長魏泰德說。“它告訴我,正如秘書處在過去幾年間所進行的適當與謹慎的全球信徒普查記錄一樣,上帝的聖言藉著聖靈的能力也在以奇妙的方式前進,上帝的聖工在不斷擴展。”

  全球總會行政秘書黃彥超的秘書處啟動了這項普查。黃彥超也認同魏泰德對教會增長數據的喜悅。“教會的快速增長證實了歷代志下20:20中的應許:‘信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就必立穩;信祂的先知,就必亨通,’”他說。“教會之所以興旺是因為我們已忠心地遵循了上帝在馬太福音24:14中要傳福音給普天下的指示。”

  組織分為十三個分會和兩個附屬地區的復臨教會,去年在中西非分會看到了最快速的增長,其教友人數增長了7.6%至683,318人。

  淨增長最快的兩個分會是南非印度洋分會和南美分會。在非洲,2015年贊比亞(尚比亞)教友人數已超過一百萬,2015年5月在津巴布韋(辛巴威)舉辦的佈道會帶領三萬人受洗。與此同時,南美分會的部分增長是源於一項尋回前教友的計劃。《復臨信徒評論》在2015年4月報導稱,南美有15%的受洗者是前教友。

  然而教會增長的引擎和命脈乃是創建新教會,負責值堂的復臨宣教辦公室幹事加利.克勞斯說。他說他很興奮地看到除許多團組和聚會點之外,去年每3.2小時就有一所新教會建立。“我鼓勵每所教會不僅要集中於現存教會的增長,更要祈禱並計劃各種方式來開設新的聚會點,”克勞斯說。

 

 


力克.麥克愛德華當選為中東北非聯合會新會長

麥克愛德華回到青年時期的家
安得烈.麥克切斯尼



力克.麥克愛德華(右)2016年在印度旅行時乘坐擁擠的火車。(照片提供:力克.麥克愛德華)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中東北非聯合會新會長力克.麥克愛德華記得他十幾歲時,注視著從沙特(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口船隻上下來,參赴每年一度朝聖的人潮,並為之而著迷。

  最近,當麥克愛德華漫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時,以及站在黎巴嫩中東大學旁的小山頂上,俯瞰貝魯特不斷擴張的大都市時,他感到了一種敬畏感。一道難題充滿了他的思想:如何用耶穌的愛去接觸每個人呢?

  “我們有負擔要成為一盞分贈亮光的燈。我們如何才能成為一盞燈呢?”麥克愛德華說。“我們都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曉得上帝的榮耀和愛,並且我很願意看到這種情形在這個地方以奇妙的方式彰顯出來。”

  當麥克愛德華在四月當選為中東北非聯合會會長時,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個人化了。這個地區有五億人口,是全世界傳福音的一大艱難地區。

  全球總會領袖選舉麥克愛德華,以調換因健康和家庭原因而要求回美國的霍默.特雷卡丁的職位。特雷卡丁和妻子芭芭拉已在位於中東大學附近的聯合會總部服侍了四年。



霍默.特雷卡丁(照片提供:復臨新聞網)
  麥克愛德華是一位資深的殖堂者,最近的崗位是總會全球佈道世界宗教中心的幹事和復臨宣教辦公室的副幹事。他的妻子是全球總會護士瑪西亞.麥克愛德華,有兩名剛成年子女。

  “我們非常感激霍默和芭芭拉所表現出的難以置信的屬靈能力與行政管理才能,以及為中東和北非世界在宣教工作中做出的貢獻,”全球總會會長魏泰德說。“我們為已有的成就和將要取得的進步而讚美上帝,”魏泰德說。“我們很感恩,因為力克和瑪西亞接受了這項又新又重要的任命。”

  對於麥克愛德華來說,遷至中東就如同返回他兒時的家,一個充滿了溫馨回憶的地方。這裡有友善的人們,他也是在這裡與耶穌建立起關係的。

  麥克愛德華現年50歲,在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復臨家庭中長大。但是當他12歲時,他隨家人搬到了沙特阿拉伯的吉達,他父親在一家大型軍隊醫院找到了一份X光技術員的工作。據這個家庭所知,他們是這座城市中唯一的復臨信徒。在接下來的五年中被麥克愛德華稱為家的房子位於紅海砂質的海岸邊,在那裡他能看到大型船隻卸下許多到麥加去朝聖的穆斯林人。在紅海海岸邊,他與耶穌建立了個人的關係。

  “部分原因是看到並非來自基督教背景鄰居的慷慨,”他說。“他們對我們美國人非常愛戴並友善。這就使我看出了自己的自私,並引導我去尋求主的幫助。”

  麥克愛德華於1990年在瓦拉瓦拉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三年後在安得烈大學攻讀了道學碩士學位,並於2012年在福勒神學院完成了宣教學博士學位。

  展望未來,60歲的特雷卡丁說,瑪西亞.·麥克愛德華能夠在這個地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並敦促力克.麥克愛德華要帶她一同前往。“要讓她明白你所做的,然後她就會服侍你無法服侍的人,”他說。

 

 


殯儀館引領首爾人歸向耶穌

三育首爾醫院一年受洗140餘人
安得烈.麥克切斯尼



一位院牧在三育首爾醫院的殯儀館舉行的葬禮儀式上講話。(照片提供:三育首爾醫院)
  韓國的何承植(音譯)醫生原本並不相信上帝,儘管他已在首爾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院工作了三十餘年。

  後來何醫生的一位親戚逝世,在醫院閃閃發光的大理石制的殯儀館中,他聽了一位院牧主持喪禮儀式。當那位牧師在講到耶穌復臨的應許和復活的盼望時,他被深深地觸動了。

  不久後他的另一位親戚也去世了,他又出席了一次由院牧主持的喪禮。他的心再次被希望的信息打動了。他開始閱讀聖經,幾個月後受洗成為了復臨教會教友。

  “我在這裡做了一輩子的醫生,”這位矮壯又面帶友善微笑的何醫生在三育首爾醫院的一次採訪中說,他現在是主任醫師。“這家醫院對我有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他說。“我漸漸地成為了復臨信徒。”

  三育首爾醫院源於一所小型診所,於1908年由第一位赴韓國的復臨信徒醫藥佈道士賴利.拉塞爾醫生建立。從此,成為耶穌的醫治之手並引人歸主便成為了三育首爾醫院的使命。

  今天這家有426張床位的綜合醫院有800多位員工,每年治療五十萬病人。這家醫院也經營了一家有120張床位的療養院和殯儀館。殯儀館有兩層樓,設施豪華,有單獨的住房讓死者家屬在治喪期間可每次留宿三天。許多家庭還從院牧那裡聽到了鼓勵人的希望信息。

  要了解殯儀館的工作,就先要了解於1970年代創建的韓國國民健康保險體系。韓國人起初並不情願參加這項保險計劃,因此政府為敦促國民加入而制定了很低的價格。現今幾乎每個韓國人都被這項保險計劃所覆蓋。

  這項保險計劃可以保持低價,但是從這項計劃中所得到的醫療賠償也很少,三育醫院策劃部副主管李子倫(音譯)說。因此有關當局允許醫院去經營殯儀館。韓國人常在殯葬儀式上花費大量金錢,故此經營殯儀館是高利潤的生意,李子倫說。復臨教會醫院也不例外。“由殯儀館而來的基金保持了穩定的基本利潤,”李子倫說。

  殯儀館每週舉行二十至三十次葬禮,而復臨信徒佔14%。死者家庭可以邀請他們自己的神職人員主持葬禮,但是醫院的兩位本會牧師和一位年輕傳道也隨時待命。

  “大多數人在親人逝世後都感到毫無希望,” 主任院牧尹泳漢(音譯)說。“我便分享死後有復活希望的聖經信息。這對他們來說是很新鮮的。”

  喪禮結束後,醫院會讓這個家庭與最近的復臨教會取得聯繫。尹牧師說,在通過殯儀館工作受洗的人中有一位著名的韓國影星,他的心在他哥哥的葬禮中受到了觸動。此人也於臨終前不久受洗了。

  這家醫院還有一個有活力的院牧服務團,其中包括三位傳道人和一位全職的女執事。這四位每年會帶領140餘人受洗,李子倫說。2014年,當何醫生受洗時,醫院已受洗的有1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