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
筐子

馬拉克.阿蕾瑪耶乎

  正如路得記描述的情形一樣,路得的生活明顯地體現出了難民所遭遇的悲傷與喜樂。以一個窮寡婦的身份在外國開始生活,看似是一個難以應付的挑戰。然而,當旅程繼續時,她來到上帝的“翅膀下”(路2:12)避難,上帝便藉著波阿斯填滿了她的空筐子。的確,波阿斯是路得有形的避難所,是終極避難所上帝本身的代表。

  有趣的是,上帝作為避難所的形象在詩篇中出現了將近50次。事實上,作為祂約之律法的一部分,上帝曾清楚地啟示了祂的子民要如何對待他們中間的難民(或寄居的)。這些律法之一就是申命記26:1-11中有關奉獻初熟的土產儀式的律法。

  在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筐子,一個滿載所收穫的初熟土產的筐子。這個筐子首先要拿來奉獻在上帝面前,然後祭司和寄居的外人可以一同食用。

  這個儀式所蘊含的原則確實能夠幫助我們看到上帝是所有難民的終極避難所。懷愛倫在解釋這條律法時寫道:“上帝給祂子民的這些指示表明了上帝國度律法的原則,它們是很明確的,以致人心無法處於無知和不明確中。這些經文表明所有在屬世和屬靈的事上蒙上帝賜予生命、健康和益處的人所有的永不止境的責任。”*

下面幾段話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則(譯者按:用REFUGE六個字母為首的字):

  承認(Recognize):奉獻初熟土產的律法首先表明它已經完成了,也就是 “當你到達主賜給你作產業的那地上、征服了那地、住在那裏的時候”(申26:1,《當代聖經》)。此時旅居者終於到達了應許之地。他們所有的希望、夢想和願望都將在他們自己的地上得以實現。

  不幸的是,在此時此刻,我們許多人常常會忘記這段讓我們達到成功巔峰的旅程。然而這個儀式所提供的回想我們這段旅程的機會有助於我們記住兩件重要的事情:(1)我們是誰;(2)我們是如何來到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的。這將最終引領我們承認“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

  表達(Express):這個儀式強調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承認不僅僅是思想上的贊同。這種承認要通過奉獻滿滿一筐的初熟的土產而表達出來。暫且不說時間順序上的初熟,初熟的土產象徵令人滿意的土產品質。因此,無論一位農夫多麼急切地要檢驗他的勞動成果,奉獻他收成的初熟土產都是把重要的事放在首位的很適宜的表現。正如上帝恨惡無心的奉獻一樣,祂很欣賞出自一顆感恩之心的奉獻(參閱路7:36-50)。

  焦點(Focus):這個儀式的焦點應是上帝。耶和華這個名字在這部分中出現過14次,祂被描述為這個儀式中所有細節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那個筐子要首先放在“耶和華你上帝的壇前”(申26:4)。在此有個重要的教訓:倘若我們希望得到持久的效果,那麼任何宗教活動都應當以上帝為中心。

  說出(Utter):當把那個筐子奉獻在上帝面前時,那個參與者必須說出所謂的“初熟土產詩”(第3,5-10節)。上帝所指定的這些話承載著很重要的信息。敬拜者要公開回憶其祖先在異地寄居時淒慘的情景。這種經驗與所有人類在罪的捆綁下的經驗是一致的。另外,這段話中提到被壓迫者如何向上帝哀求,以及上帝如何聽見他們的聲音並看見他們的苦情。上帝的介入使人得以看見希望的曙光。當蒙拯救之人繼續讚美那位召他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時,他們就成為了返照者,要將同樣的光射入他們周圍人所經歷的黑暗中(彼前2:9)。

  榮耀(Glorify):在奉獻一筐的初熟土產和見證詞之後,那位參與者就要在上帝面前(申26:10)敬拜(字面意義為“下拜”)。這種敬拜的姿勢表明了我們真想歸榮耀與上帝時所必須經歷的謙卑與捨己的態度。當我們以謙卑的態度敬拜時,我們就會想到我們是從塵土中被造的,在我們裏面沒有什麼能讓我驕傲的。實際上,唯有度一種與人分享上帝的祝福而榮耀上帝的人生才能持到永恆。

  接納(Embrace):慶典標誌著這個儀式的結束。參與的人因與家人及兩種特定的人群——利未人和寄居的——分享他們的祝福而喜樂。提到這個儀式也接納寄居之人是很重要的。他們曾是筵席的主人。在筐子被獻在上帝面前時,寄居者的身、心、群和靈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現今他們也有機會去體驗耶和華做他們避難所的祝福。

我們的筐子在何處?

  在那裏有許多筐子。一些筐子滿載著幸運的“初熟的土產”,而那些不幸之人手中的筐子則是空的。承認我們祝福的真源頭、表達我們以上帝為中心的感恩、為祂作見證、榮耀祂的名、接納不幸的人必會把滿溢的筐子和空筐子放在同一張桌子上。

  要謹記:我們蒙召要成為難民的避難所。



*懷愛倫,“你虧欠多少?”《復臨信徒評論與安息日宣報》,1900年12月25日。



馬拉克.阿蕾瑪耶乎是在菲律賓西朗的復臨國際進修研究院的舊約博士研究生。馬拉克和妻子米赫萊特以及兩個孩子菲奔保羅均來自埃塞俄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