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
上帝的義路

簡單,容易,不複雜
威廉.約翰遜

  這位真誠的青年男子日以繼夜地迫切掙扎,想要與上帝和好。他折磨他的身體、禁食祈禱、費盡心思去承認他所犯下的每一項罪。可是無濟於事。經過幾小時的懺悔之後,他在夜裡被一種非常恐怖的思想所驚醒:那些想不起來、仍然未承認、將要使他在憤怒的上帝面前被定罪的那些罪該怎麼辦呢?

  這個掙扎的人就是修士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在他這種為尋求義而拼命的精神下誕生的。路德嘗試了所有他當時代教會所提供的賜人平安的方法,然而都是徒然。但是,最終他通過研究保羅的《羅馬書》找到了他所急切渴望的。

  日後,他寫道:“我日以繼夜地思索‘上帝公義’的問題,直到我看出它與‘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關係。不久我便明白到‘上帝的公義’真正是指上帝以恩典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我立時感到自己已得重生,樂園的門大開。”1

  路德的這個使人釋放的發現對當時的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思想。我們不是要以人為的努力去賺取上帝的義,而是當我們信靠上帝時,祂就會白白地把祂的義算在我們的身上;不是我們的努力,而是上帝的恩賜;不是因著我們的好行為,而是因著信。這就是上帝的義路。

  羅馬書滿載著這個榮耀的確據。這真是福音,是好消息。“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但如今,上帝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3:21,22)

耶穌的教訓

  在路德發現因信稱義這個使人釋放的好消息很久以前,耶穌就曾強調過這個概念。祂並沒有像保羅那樣採用嚴謹的理性辯論,而是使用了消除人敵意的簡單而意義深遠的實例和比喻。

  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所建立與闡述的神學都是以律法為中心的。他們在摩西五經中找出613條戒律,此外又加上了一系列口述的傳統,旨在為613條規定加以說明。因此,十誡中單單一條安息日的誡命,他們就加上了一個很長的列表,特別指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耶穌與文士和法利賽人在宗教觀點上起了嚴重的衝突。在山上寶訓中,祂告訴祂的聽眾:“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耶穌質疑其有關潔淨禮儀的規定,祂說:“你們誠然是廢棄上帝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可7:9)

  耶穌提高了義的標準,以致那試圖借謹慎遵守細節而取悅於上帝的整個體系,在其自身的重壓下倒塌了。祂教訓說,上帝眼中的義不只是不殺人、姦淫等等。上帝的義甚至包括我們的思想和動機,因此仇恨與欲望就使我們成為了違背律法的人(參閱太5:21-47)。這種義完全是一道新命令,這是遠非人力能達到的,是猶太宗教教師所從未擁有過的。這個義的要求如此之高,以致沒有人能獲得。這是一種只有上帝才能白白賜給我們的義。

  耶穌的比喻再三地使祂的讀者驚奇甚至是震驚,因為它們顛覆了世界運作的方式。這裡有一個工人只工作了一小時卻與工作了一整天的人得到了相同的工資(太20:1-16)。這裡有兩個人去聖殿禱告,一個是一生嚴格遵守律法的法利賽人,一個是為可惡的羅馬統治者收稅並因奸詐致富而遭人鄙視的稅吏。當這個法利賽人禱告時,他因不像那個稅吏而感謝上帝,當然是不像站在他附近的那個稅吏。相比之下,那個稅吏只是低著頭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

  但是真出乎意料!上帝竟悅納了那個稅吏的禱告,而不是法利賽人的禱告。

  在另一個比喻中,耶穌講到一個國王預備了一個豐盛的筵席。他邀請了一些客人,但是他們卻因為不是理由的理由都拒絕前來。於是國王命令他的僕人到大街小巷去,把所有遇見的人都帶來赴席。這些新客人是混雜的一群人,但是國王給每個人提供了一件婚禮禮服。然而,後來當他向這些客人致意時,卻發現有一個人沒有穿禮服。於是他下令把那人從筵席中趕出去(太22:1-14)

  雖然耶穌講道的方式與保羅不同,但是他們的理念卻是相同的:我們不能賺得上帝的義;這是祂賜給我們的。我們只需信靠祂,接受祂的恩賜。

在舊約聖經中

  有些基督徒在舊約與新約之間畫了一條很粗的線,他們認為前者是行為的時代,後者是恩典的時代。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信稱義就如一條金線貫穿在創世記與啟示錄之間。

  我們讀到:“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6)使徒保羅在羅馬書(4:1-4)和加拉太書(3:6-9)中同時強調了這節經文。耶利米稱耶和華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23:6)。多麼奇妙的名字啊!它給絕望的罪人帶來了希望。在撒迦利亞書中,先知在異象中看到大祭司約書亞穿著污穢的衣服。他預表有極大需要的以色列百姓;然而接下來便有一道安慰的信息從天而來:“你們要脫去他污穢的衣服……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亞3:4)

  舊約聖經中還有許多因信稱義的例證。在以賽亞書52:13-53:12中我們找到了一段對那位“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53:12)的受苦之僕人的感人描述:“祂被藐視,被人厭棄……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第3-6節)

  在這裡,在耶穌出生約700年之前,我們找到了我們救主使命的概述。在這裡我們可以凝視上帝拯救這個失喪世界之計畫的核心:上帝的獨生子,祂受苦的僕人,祂自己背負著我們的罪疚和羞辱。

在復臨信徒的歷史中

  在每個時代中,福音都似乎顯得太好而令人無法相信這是真實的。無論何時傳福音,總是會激起反對的,正如保羅把福音帶到加拉太的情形一樣。因此,並不出乎意料,復臨信徒的歷史針對因信稱義也顯出了一幅混雜的圖片。

  早期的復臨信徒傳道人感到蒙召要去宣揚安息日的重要性,因此常常注重律法超過注重福音。他們過多地講論律法,以致懷愛倫說他們的講道“像基利波山一樣貧瘠。”2事態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舉行的1888年總會代表大會上達到了高潮。兩位年輕的傳道人埃爾列特.瓦格納(Ellet J. Waggoner)和阿隆周.鐘斯(Alonzo T. Jones)宣告了稱義與成義唯獨藉信(righteousness by faith alone)3的主題。教會領袖們認為這樣強調會削弱支持律法和安息日的理由,因此強烈地反對他們。因此瓦格納和鐘斯獨自反對總會會長喬治.巴特勒(George I. Butler)和《評閱宣報》編輯烏利亞.史密斯(Uriah Smith),以及其他忠實的擁護者。

  然而他們不完全是孤立的!有一位領袖公開支持了他們,就是懷愛倫。然而,事態發展得並不樂觀,她發現她的勉言被拒絕了。

  然而福音是無法阻擋的,正如過去的各世代一樣。1888年總會大會之後,尤其是在懷愛倫著作的帶領下,因信稱義與成義3的信息逐漸有了進展,越來越廣,越來越遠,直至它成為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正式教義。

  懷愛倫執筆的有關福音的最優美的表達無處不在。她寫道:“基督受了我們所該受的罰,使我們能得他所該得的賞。他為我們的罪他原是無份的被定為罪,使我們因他的義我們原是無份的得稱為義。他忍受了我們的死,使我們能得他的生。“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4

  在解釋“沒有穿禮服”這個耶穌的比喻時,她寫道:“惟有穿上基督親自所預備的外衣,才能使我們有資格來到上帝的面前。基督要將這外衣,祂自己的義袍,披在每一個悔改相信的人身上。祂說:“我勸你向我……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啟3:18)

  “這一件由天上機杼織成的義袍,其中沒有一絲一縷出自人的心裁。”5

  在復臨信徒為福音爭論時,編輯烏利亞.史密斯在《評閱》裡寫了一系列的評論。他辯稱我們需要基督的義好使我們稱義,然而當我們接受基督後,我們必須發展一種我們遵守律法的義。懷愛倫在她的信中一針見血地指責了他。她說她讀過了史密斯的評論,並說一位“聖者”站在了她身邊,並告訴她烏利亞.史密斯“好像一個盲人正走進敵人預備好的網羅中,但是他並未感到任何危險,因為他以光為暗,以暗為光。”6

  在所有懷愛倫有關因信稱義的眾多珍寶中,這是我最喜歡的:“那情願接受而非出於配得、感到他無法報答如此之愛、願意把所有的懷疑和不信都拋置一旁、像孩子一樣來到耶穌腳前的人,永恆之愛的所有寶藏都是免費、永恆的禮物。”7

一個問題

  我的朋友,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你:你是否甘心接受,而非因配得呢?你願意承認你所有的義,你所有的行為、服侍、好的生活在上帝的聖潔前都算為無有,只是污穢的衣服嗎?你願意放下所有人的自誇和所有的驕傲,單單接納上帝的義為祂奇妙恩典的免費禮物嗎?



1、羅倫培登著,古樂人、陸中石譯,《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年),第58頁。

2、《評閱宣報》,1890年3月11日。

3、編譯按:英文的righteousness by faith,是本會慣用的神學片語,函蓋了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與因信成義(sanctification by faith)兩個道理。懷愛倫寫道:“我們所藉以稱義的義,乃是歸於我們的;我們所藉以成聖的義,乃是授與我們的。前者是我們進入天國權利的根據,後者是我們為天國所作的配備。"(《告青年書》第一篇,第38段)羅馬天主教單單強調的因信成義──授與人的義,馬丁.路德產生的基督新教信義宗教會則較強調的因信稱義──歸與人的義。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這兩者中並沒有用非此即彼來排除其中一項,righteousness by faith一語同時強調兩者。2014年,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和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代表,就羅馬天主教會與世界信義宗聯會在1999簽署的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文件,在香港舉行了互認合一中文譯本暨兩教版本典禮,就中文譯本共同簽署,這份中文譯本名為《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因著雙方各自的神學強調,在中文上天主教會使用“成義",信義宗教會使用“稱義",突顯了雙方在神學上的分歧。

4、《歷代願望》,第一章,第19段。

5、《天路》(又名《基督比喻的實訓》或《隱藏的珍寶》),第二十四章,第16,17段。

6、1889年第55號信函,《懷愛倫1888年資料》,原文第336頁。

7、1892年第19e號信函,《懷愛倫手稿》第8卷,原文第186頁。



威廉.約翰遜是《復臨信徒世界》前編輯,現已退休,與妻子諾琳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羅馬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