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預言之靈
上帝的使者——在“黃金歲月”裡

回顧懷愛倫的一生和遺產,1900-1915年
提姆.博瑞爾

  懷愛倫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服侍九年後返回美國,她可能希望能得享應有的平靜的退休生活。1900年9月,還有幾周才到她73歲的生日。然而在新世紀的頭十年裡,她還不得不著手處理教會組織、其主要的機構及其神學支柱中至關重要的挑戰。



講台中央:1906年,懷愛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羅馬琳達向聚集人群講話。
組織的改革

  在回來的六個月裡,懷愛倫仍在適應她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家“榆園”,她啟程去往密芝根(密西根)州的巴特溪(Battle Creek),去參加1901年的總會代表大會。她提早幾周出發,以便到訪她兒子懷德生曾開創在前奴隸社區的教育和佈道工作的幾個地方。這次大會於1901年4月2日正式召開,但在其前期會議中就已經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主要組織需要進行改革。懷愛倫知道這挑戰是巨大的。她向各代表透露說:“在離開加州之前我很困惑。我不願來到巴特溪。我害怕我不得不背負的重擔會奪走我的生命。”1

  當從今日我們的位置上回顧時,我們能認出上帝在組織改革中直接帶領。這次組織改革,是教會領袖因應懷愛倫對結構改革的呼籲,在1901年總會代表大會中落實,並在1903年總會代表大會上得以完善的。懷愛倫呼喊:“在這次會議中,事情發生了如此的轉機,我此生從未感到這樣吃驚過。這不是我們的工作。這都是上帝的帶領。”2

機構的危機

  就在一年裡,教會有兩所重要機構被火焚毀:世界聞名的巴特溪療養院(1902年2月18日)和評閱宣報出版社大樓(1902年12月30日)。上帝將這些災難中應該汲取的教訓指示給懷愛倫,她將此教訓與屬靈使命的喪失聯繫到一起。3

  教會領袖遵從懷愛倫的指示把教會總部搬離了巴特溪,最後選定了離美國首都華盛頓不遠的塔科馬公園。懷愛倫在那裡幫助開辦了一所新的大學和新的療養院。就是今天的華盛頓復臨大學和華盛頓復臨醫院。

  懷愛倫除了不斷地呼籲要在“世界各地”4 建立療養院,還意識到了教會提供以信仰為基礎的醫學培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失去了巴特溪療養院後。那些不知道如何應付財政問題的教會領袖們極其猶豫,但是懷愛倫力勸他們立即在加州羅馬琳達購買地產。1905年6月,在視察那塊地時,懷愛倫“不斷地說,她認出了這就是她在四年前在異象中所看到的同一塊地。”5購買過程中上帝的祝福是顯而易見的,藉著來自上帝的一系列非同尋常的幫助,總款項在最初開價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付清了。6正如許多教會機構所言,若不是上帝藉著祂的信使在帶領,就不會有今天的羅馬琳達大學和醫療中心的存在。

神學的威脅

  當她還在澳大利亞,還有七個月才乘“莫阿納號”返國時,懷愛倫蒙指示“錯誤的理論及方法將被帶進我們的帳棚大會中。”7在1901年她呼召組織改革的全球總會大會中,懷愛倫不得不面對被稱為“聖潔肉身”(holy flesh) 8的、關於信徒成聖的狂熱的完美主義的教導。在她糾正性的教導中她還分享了這個座右銘:“我們不必擔心基督和上帝怎麼看我們,而是要知道上帝怎樣看待我們的替罪羔羊基督。”9

  然而之後還有更大的威脅。代表教會醫療工作的約翰.哈威.克洛格(家樂)醫生和教會主流事工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了。把爭論推向高潮的是克洛格發表的《活的聖殿》一書(1903年),書中提到的上帝位格的理念使教會的主要領袖感到驚恐。懷愛倫指出克洛格的教導會導致狂熱主義,與1844年大失望之後,她最初佈道時所遇到的狂熱主義一樣。她以最強烈的措辭公開地抨擊了他的理論,但同時也努力嘗試把他從屬靈的危機中解救出來。

  懷愛倫反對泛神論的清晰證言使教會處於聖經根基上,然而之後的七年中所謂的“新亮光”的吸引力兩度威脅著教會共同的使命。首先是A.F.巴棱傑有關基督聖所服務的教導,其次是傑出的教會領袖之間有關但以理書第八章、十一章和十二章裡“日常的”一詞的翻譯而產生的激烈爭論。11

  儘管懷愛倫採取了清晰、公開的立場駁斥了克洛格和巴棱傑的教導,然而她並沒有加入有關“日常的“一詞的討論中,來表達其喜歡某一種觀點。與之前的那些異端相比,懷愛倫說除了“不該做任何加劇此問題的事”之外,她“對於所討論的內容並未得到任何指示。”12

“憑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

  懷愛倫呼籲合一並促使教會重新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使命上,這便實現了弗4:11-16中所論述的聖靈恩賜的目的之一。

  在懷愛倫佈道生涯結束的年日裡,她時常強調教會信徒當以真基督徒的禮貌——要從家中開始——彼此相待的重要性,以及基督裡的合一意味著消除由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而引起的阻礙的重要性。13

  從1900年到1915年7月16日懷愛倫逝世期間,她出版了經典著作《教育論》(1903)和《服務真詮》(又名《服務真詮》)(1905),並完成了歷代之爭叢書。她還發行了《教會證言》卷6-9及其他書,以及在教會公報中的定期寫作。

  在她最後一次寫給總會代表大會的信息中(她因高齡而未能出席),懷愛倫回顧了她與上帝的子民在過去的70年間的聯繫。

  “困難必會增加,”她告訴他們,“然而願信靠上帝的我們彼此鼓勵。願我們不降低標準,而是要提高之,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當我想到以色列的上帝仍在帶領祂的子民,並且祂會一直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之時,我就倍受鼓舞與祝福。”14



1 懷愛倫,《總會公告》,1901年4月12日, 原文204頁。
2 同上,1901年4月25日,原文464頁
3 參見懷愛倫,《教會證言》卷8,原文97-103頁
4 同上,卷7,原文51頁
5 D. E. Robinson, The Story of Our Health Message (Nashville: Southern Pub. Assn., 1943), p. 350.
6 參見Richard A. Schaefer, Legacy ( Legacy Pub. Assn., 2005), pp. 139-144;Arthur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Later Elmshaven Yea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1982), vol. 6, pp. 22-28。
7 懷愛倫信函132, 1900(載於《信息選粹》,卷2, 原文37頁)
8 回顧這個教訓和懷愛倫對此的反駁,參見懷愛倫,《信息選粹》卷2,原文31-39頁;Arthur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Early Elmshaven Yea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81), vol. 5, pp. 91-113;D. Fortin and J. Moon, The Ellen G. White Encyclopedia (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2013), pp. 873, 874。
9 懷愛倫,《總會公報》,1901年4月23日,420頁(重印於《信息選粹》卷2,原文32,33頁
10 參見A. L. White, The Early Elmshaven Years, vol. 5, pp. 280-306。
11 有關巴棱傑,參見同上,405-413,425-428頁。有關“日常”一詞,參見A. L White, The Later Elmshaven Years, vol. 6, pp. 246-261, and D. Fortin and J. Moon, pp. 751-754。
12 懷愛倫手稿1910年11號,和信函1910年62號,(載於《信息選粹》卷1,原文164-168頁)
13 參見懷愛倫,《教會證言》卷9,179-226頁
14 懷愛倫,《總會公報》,1913年5月27日,164頁(重印於《信息選粹》,卷2,原文406頁)



提姆.博瑞爾是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市懷愛倫著作託管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