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臨信徒生活
餅的能力

傑夫.庫金斯

頂部圖片:毛里塔尼亞當地人通常共享一碗與水混合的麵包。   經上記著說:“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西2:16);然而,食物在符號和文化理念上已不僅僅是我們所吃的東西了。飲食包括生物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社會學家認為:“人們的用餐過程可以理解為某種語言系統。”1

  這種觀點可以應用於使徒時代的家庭,那時家中或親屬中的每個成員都服從父親的權威。所有人都要聽父親的命令。父權至上在進餐時有著明顯的表現。所有人都仰賴父親給予他們食物。因此,人們在飲食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用餐方式。2

不僅是維生

  使徒的教訓是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徒2:42),這可以說這是對第一世紀時基督徒的正常生活方式的描述。3在這裡,食物不僅僅是維生,它更是信徒與主之間加深交往的方式。4

  此外,通過耶穌講道時反覆提到飲食可以看出,祂不僅渴望與那些被主流社會拋棄的人分享食物,我們知道對耶穌而言,飲食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其生物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5。

  更深層看我們會發現食物在聖經中無處不在:經文中幾乎處處提到食物。當我們關注聖經中的誡命和規條時,有時會忽略經上人物用餐和團契的地點。但聖經中似乎多數地點都是在眾所周知的餐桌旁。這些記載僅僅是記錄上的實際需要,還是食物與團契中有什麼屬靈聯繫呢?

食物與救贖

  食物在救贖計畫中享有一席之地。例如,食慾使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從而陷入了罪中。6上帝也藉著食物將救贖的意義指示我們。7聖餐禮僅僅是食物和救贖之間關係的一種象徵。

  另一個例子是舊約的獻祭制度,它預表的是基督在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上的犧牲。例如,舊約中所有的重要筵席都預表耶穌的人生。筵席不僅僅是一小份食物,而是一個大餐。主要筵席有(1)逾越節,預表耶穌基督的死;(2)五旬節,預表聖靈的澆灌;(3)住棚節,預表耶穌的復臨;(4)贖罪日,預表審判。

  然而,除通過獻祭顯明救贖計畫,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獻祭不僅代表罪人的罪得赦,也讓人們與上帝相交。(參閱利 9:22)。贖罪祭預表著認罪,藉著主的恩典祈求祂的饒恕。燔祭預表著對上帝的敬拜、感恩和奉獻。平安祭預表著借著吃犧牲,與上帝聯合,與其他信徒共同團契。8更多現代版聖經(如NIV)把 “平安祭” 譯為“團契祭”,表明最後這一個祭的社會文化性質。

  舊約的崇拜以所有信徒在上帝的同在中團契聚餐結束。舊約中對上帝的敬拜直到所有的先知、祭司、利未人與平信徒坐在一起團契用餐才得以完全。這個共用食物的觀念在新約時代仍然存在。例如,耶穌結束講道後行神蹟使五千人吃飽。

食物與關係

  雖然食物不能拯救我們,但它預表著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例如,路加福音24:41中寫到,耶穌復活後,在樓房上問門徒要食物。約翰福音21:9中寫到,耶穌復活後,祂為出海打漁的門徒準備了食物。兩個例子都說明耶穌復活後想與門徒分享食物並一起團契。使徒行傳2:42中寫到:“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這節經文中的擘餅預表門徒與其他信徒分享食物,一起團契。聖經中食物和團契是與教導和祈禱是密不可分的。但我們經常忽略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食物和團契不是教會敬拜中獨立的部分,相反,它們是敬拜與服務永活的主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舊約中的獻祭一樣,可以說敬拜上帝只有在聖靈同在中一起團契聚餐後才得以完全。而且團契還不只有這一個意義。啟示錄3:20中耶穌說願意向祂敞開心門的人,祂要進到他那裡去,與他一同坐席。耶穌將食物和團契與世人與祂的關係聯繫起來。經文中並不僅僅說耶穌會與我們同在,耶穌還說:“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分享食物與參與團契是人與人之間關係中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們與基督關係中的重要方面。啟示錄19:9中寫到世界歷史中所有得救的人都被請赴羔羊的筵席。

食物與教會聚會

  然而,食物、團契與救贖間的根本聯繫可在最後的晚餐中看出來。耶穌拿起餅說: “這是我的身體”(路22:19)。之後祂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20節)

  聖餐禮中的食物並不豐盛,但這並不影響食物與救贖間有重要聯繫這一事實。然而,食物不能救我們,食物預表著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的得救。

  約翰一書1:3,4中寫到:“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的喜樂充足。”

  教會中的團契不僅僅是大家一起愉快相聚。教友間分享食物不僅僅是大家一起吃飯。畢竟是一個小小的果子將罪帶到了世上。同樣,一小塊餅和一小杯葡萄汁也預表著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犧牲。9在偉大的救贖計畫當中,食物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一個方面,但聖經中說我們的敬拜如果缺少了分享食物與參與主內團契就是不完整的。

  啟示錄3:20中寫到耶穌應許我們當我們請祂進入我們心門時,祂要與我們一同坐席。 “沒有什麼其他舉動比一同進餐更能表達相互的友誼和親密的關係了。”10但分享食物的根本含義在“末後的飲食理念,救主的筵席,或未來天國的盛宴”中可見。11

  因此既然我們服從天父的權威,我們就與人分享食物吧,也許是在安息日聚會後,也許是日常在家中時,也有可能在野餐時或有其他社交聚會時。當我們如此行,其實就是跟耶穌團契,直到祂來。



1 Jan Michael Joncas, “Tasting the Kingdom of God: The Meal Ministry of Jes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Worship and Life,” Worship 74 (2000): 330.
2 Florence Dupont, Daily Life in Ancient Rome, trans. Christopher Woodall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9), p. 103.
3 Robert W. Wall,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Introduction, Commentary and Reflection,” in 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ed. Leander E. Keck et al.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5), vol. 10, p. 71.
4 G.H.C. Macgregor,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ed. George A. Buttrick et al.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54), p. 50.
5 Joncas, pp. 330, 331, 346-350.
6 懷愛倫,《先祖和先知》,第三章,第10-16段。
7 懷愛倫,《歷代願望》,第七十二章,第21段。
8 西格弗雷德.霍恩,《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經詞典》,原文963-966頁。(Siegfred H. Horn, Seventh-day Adventist Bible Dictionary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80), pp. 963-966.)
9 懷愛倫,《歷代願望》,第七十二章,第5段。
10 弗蘭西斯.尼科爾主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經注釋》,卷7,原文763頁。(Francis D. Nichol, ed., The Seventh-day Adventist Bible Commentary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57, 1980), vol. 7, p. 763.)
11 Ephraim Isaac,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in Hebraic-African Thought and the Role of Fasting in the Ethiopian Church,” in Asceticism, ed. Vincent L. Wimbush and Richard Valanta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331



傑夫.庫金斯是一位英國北英格蘭區會的一位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