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预言之灵
上帝的信使——在澳洲期间写的著作激励全球

怀爱伦生平和遗产概揽
约翰.斯科奇帕兹扎克

  怀爱伦在1891年12月到达澳大利亚,而她在澳洲长达九年的侍奉(1891-1900),也正是怀爱伦著作在文字上为全球教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时期。

  善恶之争这个主题的实在,及其对教会属灵生活的影响,在怀爱伦的思想中很清楚地已经稳定成型。怀爱伦指出,善恶之间斗争的影响,不仅“对美洲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同时也对“那个遥远国度的人们产生影响。”1 此外,在怀爱伦抵达澳洲之前,她内心十分挣扎,因为她面对未知的事,就是这次旅程显然缺乏上帝明确的指示。“今天清晨,面对摆在我面前的使命,我内心十分焦虑苦恼。我去澳洲是上帝的旨意吗?……对于离开美国前往遥远的国度,我没有得到特别的亮光。虽然如此,如果我知道这是上帝的声音,我就会去。”2

  怀爱伦当时已临近退休年龄,身体状况不佳,并且她主要目标是完成有关基督生平的书籍。“我渴望休息,盼望安宁,并且写完‘基督生平’。”3然而,怀爱伦越努力了解上帝怎样参与人类生活,她就越坚信祂的同在与带领。她这样写道:“我将这事提说在主面前,相信他必引导我。”4怀着对上帝无比坚定的信赖,怀爱伦在1891年12月8日乘坐阿拉美达号邮轮到达悉尼。这次远离故土,让怀爱伦有了新的机会来思考上帝究竟看重什么。

  怀爱伦在澳洲期间对于教会的贡献主要分为三大重要部分。首先,她牧养了澳洲教会相对柔弱的属灵生命。第二,她为澳洲教会架构进程提供了异象上的推动,宣扬当地圣工的迫切性。第三,在她一生著述最丰产的时期(1888-1911)中,在澳洲的九年是其中重要的阶段。怀爱伦非常重视全球教会的属灵生命。在善恶之争的背景下,她的著作探索了上帝那提拔人类价值、尊严和独特性之爱的深度。5怀爱伦一生所羡慕的焦点就是耶稣!



南半球的家:怀爱伦在澳洲大部分时间住在离悉尼不远的库伦邦的家,名叫Sunnyside。(照片提供:怀氏著作托管委员会)
牧养

  怀爱伦对于澳洲幼小教会的关怀和牧养,从她到达悉尼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她来到悉尼后的第一个安息日,讲道的内容是约翰福音17章。她在一封写给奥尔森(O. A. Olsen)的信中说:“关于因信称义和基督的义,这里的弟兄姐妹从未听过给他们带来如此希望和鼓励的信息。”6

  同样在这封信中,怀爱伦表示这里对这个极重要的主题普遍缺乏理解。怀爱伦提到但以理(A. G. Daniells)写道:“关于因信称义和基督的义白白赐给人类这两个主题,他只有非常微弱的认识。”7

  之后的星期三,怀爱伦来到墨尔本,看到这里回音出版社(Echo Publishing Company)工人之间的情况很差。基于她在1875年见到的异象,怀爱伦谈到了他们中间缺乏团结与和谐。8她对他们中间弥漫的不良态度提出了警告。之后,人们的心开始苏醒并悔改。“弟兄彼此认罪,抱头痛哭,请求饶恕。”9

  本文篇幅有限,不容我们详细探讨怀爱伦在本段时期给澳洲教会带来属灵牧养的广度和深度。怀爱伦对教会的关怀,来源于她本人对于上帝之爱理解的程度。怀爱伦在1891年12月27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在讲述上帝对堕落人类的救赎计划和奇妙之爱上,我有着极大的空间和自由。”上帝之爱这个主题,加上她属灵关怀的真诚,使怀爱伦和澳洲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建立起牢固而又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和纽带与母亲对她幼子所施的慈爱非常类似。10

异象上的鼓励

  怀爱伦塑造了澳洲教会对机构的进展及圣工的迫切性的异象。这与怀爱伦在1874年4月1日见过的一个异象有关。当时主的使者吩咐她:“你对当前工作的各种想法的接受能力太过有限……你必须开拓你的眼界和胸怀。”11

  这个挑战让怀爱伦很吃惊,因为它与全球圣工有关。“这道信息将带着能力传到世界所有地方,传到俄勒冈,传到欧洲,传到澳大利亚,传到各个海岛。”12

  来到澳洲几个月后,怀爱伦才感受到:“我现在回望过去,才明白这件事是主大计划的一部分,是为了祂在这个国家中百姓的益处,为了美国那些人的益处,同时也是为了我的益处。”13

  就因有着这个看法,怀爱伦主力为了宣教工作而建设圣经学校(1892年8月24日),随后又成立了一家教育机构,就是今天著名的阿文戴尔大学(Avondale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1897年)。怀爱伦使人对信徒关心身体和健康生活方式产生兴趣,鼓励教会去拓展上帝圣工的领域。在她异象的鼓励下,悉尼复临医院(Sydney Adventist Hospital)和疗养健康食品公司(Sanitarium Health Food Company)相继成立。在怀爱伦看来,所有机构都在上帝的大计划中发挥着一部分作用。这些机构要在拓展上帝圣工的事上携手合作,并要作为传福音的手段。

怀爱伦关于全球教会的异象

  怀爱伦在澳洲期间,大大地细述了善恶之争的核心圣经概念。先前所写善恶之间冲突的历史观,强调了上帝和撒但两种势力之间互相作战的事实。1888-1911年间,怀爱伦的著作向读者指明了核心主题,即一个人在他受到黑暗势力阻碍的人生中,与上帝保持属灵同行的重要性。

怀爱伦的经典著作之一的《历代愿望》(1898)是在澳洲完成的。她在该书中这样写道:“若想要明白上帝的旨意,人人都须有亲身的经验。我们必须独自聆听祂对我们心灵说话。当万籁俱寂,我们安静地在祂面前等候时,心灵的静默就会使上帝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14

  1897年,怀爱伦开始关注另外一项主题:基督徒教育的价值。关于怀爱伦接下来一本书《教育论》﹙1903年﹚的内容,她的儿子怀威廉这样写道:“救赎计划的许多内容已经在母亲先前已经出版的著作中阐明了,这些书比如《先祖与先知》、《善恶之争》、《历代愿望》、《山边宝训》和《天路》(又名《基督比喻实训》或《隐藏的珍宝》)。”15

  显然,怀爱伦认为,基督徒教育的核心,就是让人类在善与恶两股势力斗争的旋涡中,恢复人类的价值、潜力和独特性。当邪恶的势力要消灭人类生命的时候,上帝的同在激励并恢复人类的潜力,让其投入到服务同胞和改良社会中去。

  怀爱伦在澳洲期间,她将全球教会的注意力吸引到每个人都完全的信任并靠赖耶稣上,而不是再要猜测时间。对她来说,这种信心发源于人对上帝在圣经中所作应许的信赖。她的著作都在激励全球教会去成为耶稣的助手。实际上,怀爱伦在澳洲期间仍然借着书信鼓励在美国的圣工。

重大的损失

  怀爱伦在1900年8月离开澳洲,使澳洲教会进入迷失的状态。在她九年侍奉期间,澳洲信徒都感受到她亲切的关顾。库兰邦村的一位商人多马.拉瑟尔这样描述这迷失的状态:“我们这个小村庄将会非常挂念怀爱伦夫人。她经常帮助我们这里的孤儿和寡妇。她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庇护,预备衣食,无论何处投下阴影,她的出现总能带来阳光。”16



1 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29, 1891, in Sermons and Talks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 1990), vol. 1, pp. 155, 156.
2 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44, 1891, in Manuscript Releases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 1990), vol. 18, p. 155.
3 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29, 1891, in Sermons and Talks, vol. 1, p. 156.
4 Ellen G. White letter 57, 1891, in Arthur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Australian Yea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83), vol. 4, p. 18.
5 在1888至1911之间写成的书:《善恶之争》(1888)、《先祖与先知》(1890)、《喜乐的泉源》(1892)、《山边宝训》(1896)、《历代愿望》(1898)、《天路》(1900)(又名《基督比喻实训》或《隐藏的珍宝》)、《教育论》( 1903)、《服务真诠》(1905)、《使徒行述》(1911)和《给教会的证言》的其中数卷。
6 Ellen White letter 21, 1891. (See also A.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Australian Years, vol. 4, p. 22.)
7 Ibid.
8 Ellen G. White Estate Document File 105j: William C. White, “A Comprehensive Vision.”
9 Ellen White manuscript 45, 1891, in A.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Austrailian Years, vol. 4, p. 26.
10 Arthur Patrick, “Ellen White: Mother of the Church in the South Pacific,” Adventist Heritage, Spring, 1993, p. 30.
11 Ellen G. White, Life Sketches of Ellen G. White (Mountain View, Calif.: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15), pp. 208, 209.
12 Ibid.
13 Ellen G. White letter 18a, 1892, in Selected Message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58), book 2, p. 234.
14 怀爱伦,《历代愿望》第三十八章,第18段。
15 Arthur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Early Elmshaven Yea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81), p. 181. 16 Thomas Russell, Cooranbong, May 3, 1900. This note was written in an album given to Ellen White on her departure to America in August 1900.



约翰.斯科奇帕兹扎克是澳大利亚阿文戴尔大学怀爱伦研究中心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