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預言之靈
上帝的信使——在澳洲期間寫的著作激勵全球

懷愛倫生平和遺產概攬
約翰.斯科奇帕茲紮克

  懷愛倫在1891年12月到達澳大利亞,而她在澳洲長達九年的侍奉(1891-1900),也正是懷愛倫著作在文字上為全球教會作出巨大貢獻的時期。

  善惡之爭這個主題的實在,及其對教會屬靈生活的影響,在懷愛倫的思想中很清楚地已經穩定成型。懷愛倫指出,善惡之間鬥爭的影響,不僅“對美洲人的心靈”產生影響,同時也對“那個遙遠國度的人們產生影響。”1 此外,在懷愛倫抵達澳洲之前,她內心十分掙扎,因為她面對未知的事,就是這次旅程顯然缺乏上帝明確的指示。“今天清晨,面對擺在我面前的使命,我內心十分焦慮苦惱。我去澳洲是上帝的旨意嗎?……對於離開美國前往遙遠的國度,我沒有得到特別的亮光。雖然如此,如果我知道這是上帝的聲音,我就會去。”2

  懷愛倫當時已臨近退休年齡,身體狀況不佳,並且她主要目標是完成有關基督生平的書籍。“我渴望休息,盼望安寧,並且寫完‘基督生平’。”3然而,懷愛倫越努力了解上帝怎樣參與人類生活,她就越堅信祂的同在與帶領。她這樣寫道:“我將這事提說在主面前,相信他必引導我。”4懷著對上帝無比堅定的信賴,懷愛倫在1891年12月8日乘坐阿拉美達號郵輪到達悉尼。這次遠離故土,讓懷愛倫有了新的機會來思考上帝究竟看重什麼。

  懷愛倫在澳洲期間對於教會的貢獻主要分為三大重要部分。首先,她牧養了澳洲教會相對柔弱的屬靈生命。第二,她為澳洲教會架構進程提供了異象上的推動,宣揚當地聖工的迫切性。第三,在她一生著述最豐產的時期(1888-1911)中,在澳洲的九年是其中重要的階段。懷愛倫非常重視全球教會的屬靈生命。在善惡之爭的背景下,她的著作探索了上帝那提拔人類價值、尊嚴和獨特性之愛的深度。5懷愛倫一生所羡慕的焦點就是耶穌!



南半球的家:懷愛倫在澳洲大部分時間住在離悉尼不遠的庫倫邦的家,名叫Sunnyside。(照片提供:懷氏著作託管委員會)
牧養

  懷愛倫對於澳洲幼小教會的關懷和牧養,從她到達悉尼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她來到悉尼後的第一個安息日,講道的內容是約翰福音17章。她在一封寫給奧爾森(O. A. Olsen)的信中說:“關於因信稱義和基督的義,這裏的弟兄姐妹從未聽過給他們帶來如此希望和鼓勵的信息。”6

  同樣在這封信中,懷愛倫表示這裏對這個極重要的主題普遍缺乏理解。懷愛倫提到但以理(A. G. Daniells)寫道:“關於因信稱義和基督的義白白賜給人類這兩個主題,他只有非常微弱的認識。”7

  之後的星期三,懷愛倫來到墨爾本,看到這裏回音出版社(Echo Publishing Company)工人之間的情況很差。基於她在1875年見到的異象,懷愛倫談到了他們中間缺乏團結與和諧。8她對他們中間彌漫的不良態度提出了警告。之後,人們的心開始甦醒並悔改。“弟兄彼此認罪,抱頭痛哭,請求饒恕。”9

  本文篇幅有限,不容我們詳細探討懷愛倫在本段時期給澳洲教會帶來屬靈牧養的廣度和深度。懷愛倫對教會的關懷,來源於她本人對於上帝之愛理解的程度。懷愛倫在1891年12月27日的一篇日記中寫道:“在講述上帝對墮落人類的救贖計畫和奇妙之愛上,我有著極大的空間和自由。”上帝之愛這個主題,加上她屬靈關懷的真誠,使懷愛倫和澳洲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建立起牢固而又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和紐帶與母親對她幼子所施的慈愛非常類似。10

異象上的鼓勵

  懷愛倫塑造了澳洲教會對機構的進展及聖工的迫切性的異象。這與懷愛倫在1874年4月1日見過的一個異象有關。當時主的使者吩咐她:“你對當前工作的各種想法的接受能力太過有限……你必須開拓你的眼界和胸懷。”11

  這個挑戰讓懷愛倫很吃驚,因為它與全球聖工有關。“這道資訊將帶著能力傳到世界所有地方,傳到俄勒岡,傳到歐洲,傳到澳大利亞,傳到各個海島。”12

  來到澳洲幾個月後,懷愛倫才感受到:“我現在回望過去,才明白這件事是主大計畫的一部分,是為了祂在這個國家中百姓的益處,為了美國那些人的益處,同時也是為了我的益處。”13

  就因有著這個看法,懷愛倫主力為了宣教工作而建設聖經學校(1892年8月24日),隨後又成立了一家教育機構,就是今天著名的阿文戴爾大學(Avondale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1897年)。懷愛倫使人對信徒關心身體和健康生活方式產生興趣,鼓勵教會去拓展上帝聖工的領域。在她異象的鼓勵下,悉尼復臨醫院(Sydney Adventist Hospital)和療養健康食品公司(Sanitarium Health Food Company)相繼成立。在懷愛倫看來,所有機構都在上帝的大計畫中發揮著一部分作用。這些機構要在拓展上帝聖工的事上攜手合作,並要作為傳福音的手段。

懷愛倫關於全球教會的異象

  懷愛倫在澳洲期間,大大地細述了善惡之爭的核心聖經概念。先前所寫善惡之間衝突的歷史觀,強調了上帝和撒但兩種勢力之間互相作戰的事實。1888-1911年間,懷愛倫的著作向讀者指明了核心主題,即一個人在他受到黑暗勢力阻礙的人生中,與上帝保持屬靈同行的重要性。

懷愛倫的經典著作之一的《歷代願望》(1898)是在澳洲完成的。她在該書中這樣寫道:“若想要明白上帝的旨意,人人都須有親身的經驗。我們必須獨自聆聽祂對我們心靈說話。當萬籟俱寂,我們安靜地在祂面前等候時,心靈的靜默就會使上帝的聲音顯得格外清晰。”14

  1897年,懷愛倫開始關注另外一項主題:基督徒教育的價值。關於懷愛倫接下來一本書《教育論》﹙1903年﹚的內容,她的兒子懷威廉這樣寫道:“救贖計畫的許多內容已經在母親先前已經出版的著作中闡明瞭,這些書比如《先祖與先知》、《善惡之爭》、《歷代願望》、《山邊寶訓》和《天路》(又名《基督比喻實訓》或《隱藏的珍寶》)。”15

  顯然,懷愛倫認為,基督徒教育的核心,就是讓人類在善與惡兩股勢力鬥爭的旋渦中,恢復人類的價值、潛力和獨特性。當邪惡的勢力要消滅人類生命的時候,上帝的同在激勵並恢復人類的潛力,讓其投入到服務同胞和改良社會中去。

  懷愛倫在澳洲期間,她將全球教會的注意力吸引到每個人都完全的信任並靠賴耶穌上,而不是再要猜測時間。對她來說,這種信心發源於人對上帝在聖經中所作應許的信賴。她的著作都在激勵全球教會去成為耶穌的助手。實際上,懷愛倫在澳洲期間仍然藉著書信鼓勵在美國的聖工。

重大的損失

  懷愛倫在1900年8月離開澳洲,使澳洲教會進入迷失的狀態。在她九年侍奉期間,澳洲信徒都感受到她親切的關顧。庫蘭邦村的一位商人多馬.拉瑟爾這樣描述這迷失的狀態:“我們這個小村莊將會非常掛念懷愛倫夫人。她經常幫助我們這裏的孤兒和寡婦。她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庇護,預備衣食,無論何處投下陰影,她的出現總能帶來陽光。”16



1 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29, 1891, in Sermons and Talks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 1990), vol. 1, pp. 155, 156.
2 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44, 1891, in Manuscript Releases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 1990), vol. 18, p. 155.
3 Ellen G. White manuscript 29, 1891, in Sermons and Talks, vol. 1, p. 156.
4 Ellen G. White letter 57, 1891, in Arthur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Australian Yea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83), vol. 4, p. 18.
5 在1888至1911之間寫成的書:《善惡之爭》(1888)、《先祖與先知》(1890)、《喜樂的泉源》(1892)、《山邊寶訓》(1896)、《歷代願望》(1898)、《天路》(1900)(又名《基督比喻實訓》或《隱藏的珍寶》)、《教育論》( 1903)、《服務真詮》(1905)、《使徒行述》(1911)和《給教會的證言》的其中數卷。
6 Ellen White letter 21, 1891. (See also A.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Australian Years, vol. 4, p. 22.)
7 Ibid.
8 Ellen G. White Estate Document File 105j: William C. White, “A Comprehensive Vision.”
9 Ellen White manuscript 45, 1891, in A.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Austrailian Years, vol. 4, p. 26.
10 Arthur Patrick, “Ellen White: Mother of the Church in the South Pacific,” Adventist Heritage, Spring, 1993, p. 30.
11 Ellen G. White, Life Sketches of Ellen G. White (Mountain View, Calif.: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15), pp. 208, 209.
12 Ibid.
13 Ellen G. White letter 18a, 1892, in Selected Message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58), book 2, p. 234.
14 懷愛倫,《歷代願望》第三十八章,第18段。
15 Arthur L. White, Ellen G. White: The Early Elmshaven Year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81), p. 181. 16 Thomas Russell, Cooranbong, May 3, 1900. This note was written in an album given to Ellen White on her departure to America in August 1900.



約翰.斯科奇帕茲紮克是澳大利亞阿文戴爾大學懷愛倫研究中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