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与神会合

基甸和帕姆.彼得森



不再文化盲:基甸初时教了个扫盲识字班,但他们花更多时间跟辛巴族人相处后,基甸和帕姆意识到这特定的处境需要不同的策略。
  冒险。

  改变生命。

  转化小区。

  那是“真实圣工消息”(真实宣教故事)的话题。对于我们来讲,“真实圣工消息"所讲述的就是勇敢和改变的人生。我们在南非长大,所听到的圣工消息燃起我们的愿望,将宣教当成毕生的呼召。下面就是我们踏入宣教旅程的故事。

早期的教训

  我们的首次跨文化宣教历程是在莱索托的山间与一群大学朋友一起的。我们给一所宣教学校 “整容”,粉刷并修缮建筑物。我们还带领一次崇拜。我们第一次宣教所学得的教训是:“适应环境!”往后的日子我们才完全理解这一教训的重要意义。

  后来,我们以学生宣教士身分在莱索托服务。帕姆在一所乡间宣教学校任教两年。基甸协助宣传圣经以及社群发展,挖井并从事一些建筑工作。当我们在左因亚尼山谷工作时,我们决定一生彼此结合,为他人服务。



福音歌:卡蓉达在第一次录音中唱福音歌。
  在开普敦一边完成大学课程,一边有些短期的经历,保持宣教之火点燃。这些经历容让我们对上帝的呼召持开放的态度,当上帝呼召我们去纳米比亚西北部一个福音未达的部落——辛巴族──从事跨文化的植堂计划时,我们欣然接受了这呼召。我们的一个梦想终于成真:我们要成为前线宣教士了。

吐旧容新

  1995年,我们打点行装,带着两只猫,向北行驶了约2500公里(1560英里),来到了纳米比亚的奥普沃。一位经验丰富的宣教士给了我们一则宝贵的劝勉:“多花时间与人在一起。” 听过了这话和他其它的劝勉,我们冒险进入了新的生活,一去就是17年。

  到达纳米比亚的时候,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就像之前的宣教士一样,我们认为辛巴族的做事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纠正他们。后来我们才明白,这样的假设对我们与当地人的来往极其不利。这意味着,我们不必花时间倾听当地人的问题,就带着答案去接近他们。

  此外,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乃是基于自己的世界观。这些交往以西方背景来着眼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基本信仰,而不是与辛巴族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我们完全没想过成为一位辛巴族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却胆敢纠正他们的行为。



按对键:在流动录音室为布道工作录圣经故事。
  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那位宣教士给我们的忠告:“多花时间与人在一起。”这话是建议我们要以一个求知者的角色与当地人接近,而不是教导者的身份。身为宣教士,我们以为自己的角色是教导;而事实上,我们的角色乃是受教。我们所面对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做事方式。辛巴族人是牧牛的农民。他们既是游牧民族,就始终要为自己的牲口寻找牧草和水源。(基甸在城市长大,帕姆来自乡郊小区。)

  怀爱伦说,耶稣花时间与人在一起,以便能了解他们。1 花时间学习并了解人是一项重要的原则。虽然通过书本可以学到一点儿,但不可单靠书本。最好是在社群中学习。汤姆和贝蒂.布鲁斯特称社群为课室。2

  我们假设,由于辛巴族人不能读写,他们一定需要教育。这只是我们在缺乏理解时所探索的众多挑战之一而已。学习与服务对象相关的事,是重要的宣教原理。事实上,这也是公开讲话的原理:了解听众。我们后来才学会如何将这一原则应用在我们的事工上。



找对用词:金波伊、基帕皮和约伯把圣经故事唱出来,让辛巴人能明白。基帕皮和约伯是主要的故事演讲员。
  我们所作的第二个假设是,一旦他们认识了上帝,他们的方向就会改变。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向十个家庭布道,却没有一个人受洗,我们意识到有些事情出错了。要么是我们欠缺劝说技巧,要么是大家不感兴趣。

  一位宣教士朋友询问我们的经历。听了我们的挫折之后,他问道:“你们爱那些人吗?”

  这个问题从此改变了我们的事工。我们一直专注于传播知识(“分享真理")。然而,上帝希望我们与当地人建立关系。我们第一次领悟到,为何上帝最大的愿望就是与他的子民同住。我们终于明白 “你们爱那些人吗?”这个问题的含义了。我们代表一位渴望与祂的百姓同在而与他们建立关系的上帝。原来这就是“复临信息"(Advent message,按原文可译为“来临信息")──上帝借着甘心乐意给他使用的器皿(译者按:借着宣教士进入人群)来到人间。

  我们将第一次度假的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我们尽量去研究辛巴族人。我们返回的时候,下定决心要改变事工的方式。因着多花时间与他们接触,对他们的爱要成为了自然的流露。因着他们与我们分享他们的事,并根据我们对他们的文化之理解来引导我们,我们就了解他们。



另一位母亲:帕姆与从奥温章格来的朋友,大家叫她“妈妈”。
新的沟通技巧

  1997年,在扫盲识字班讲课的时候,一位年老的妇人说:“请帮我写出我的名字。”她想学看着读自己的名字。为此她几乎努力了五分钟。

  这个经历使我们不得不自问:“倘若他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难道我们真的期望他们从头到尾通读圣经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既直接又迅速。“不!”我们要更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口传文化。这使得我们的旅程踏入了一个新的方向。在《天路》(又名《基督比喻实训》或《隐藏的珍宝》一书中,怀爱伦写耶稣如何借助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引导他们明白属灵的事。3 在传播福音的时候,我们发现使用听众所熟悉的语言、图画、以及风格尤为重要。



家庭重要:基甸和他的辛巴族爸爸泰特.约伯.卡屯度。
  我们决定要学习辛巴族的沟通方式。于是,我们收起了那些毛毡道具,以及其他视觉辅助教具,因为他们是外国人的东西,辛巴族的听众并不熟悉这些。我们想用辛巴族的沟通风格来分享福音。

  为了肯定我们正在学习之方法的价值,上帝带领我们来到一个网站,正在宣传一个口头文化会议。 2003年,我们第一次出席国际口头文化网络(International Orality Network,ION) 大会。在那里,我们看到其他的宣教士如何使用口头沟通法。我们对伊莱贾得悉还有7000人没有向巴力屈膝能够感同身受。上帝也在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其他宣教士。我们重返时重新得力,为上帝将会在辛巴族人中施行大事而感到兴奋。

  在接下来的五年,我们研发了口头布道材料。口头布道乃是基于故事。然而,却不仅仅是讲述圣经故事。它乃是将圣经故事融入辛巴族人的世界观中,以此来向他们的世界观发出挑战。

  口头布道不仅仅是说话;而是使用听众所熟悉的体裁。拿辛巴族来讲,这意味着使用赞美诗歌 (ombimbi, omuhiva)、诗词 (omiimbo)、箴言(omiano)杏戏剧。对于辛巴族人来讲,我们西方的圣诗和福音歌曲与他们的关联不多。我们不得不使用他们所熟悉的体裁,带领人明白永恒的课题。



初熟果子:2002年的部分受浸者,左至右为贝琳雅、撒宾.恩扎姆巴牧师(奥普沃现任牧师)、瓦帕胡瓦.基坡萨(来自奥卡帕韦的辛巴人)、 但以理.恩扎姆巴(撒宾牧师兄弟)、基甸.彼得森以及门波嫩瓦牧师(纳米比亚区会会长)。
  研发这些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然而,上帝的时间始终是最好的。我们要与人分享口头布道材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并在我们出席了另一次国际口头文化网络大会之后) ,我们得知有“Godpod”——一种太阳能MP3播放器。不幸的是,这些播放器价格昂贵。然而,上帝早在我们祈求之前就有了解决方法。我们受邀接受第十三安息的安息日学捐的款项支持。因着这些捐款,全球教会帮助我们购买并分发了这种太阳能MP3播放器,我们往播放器里输入了口头布道课程。(感谢大家在2012年8月的宣教布道捐!)

  尽管我们已经不在那个地区,但上帝安排了其他工人接替我们的工作。我们在那个地区建立了教会,还有一名接受过训练的传道人与我们同工,他也晓得使用口传方法的价值。



新开始:2014年7月,族长基杭格是由纳米比亚区会全球宣教干事以便.格里夫施浸的第一位辛巴族长。
上帝对宣教士的心意

  以上这些经历改变了我们对于宣教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讲,布道是出去,是给予。我们从南非的开普敦到纳米比亚的奥普沃是一个转变。

  我们发现自己对于上帝的理解过于肤浅。我们懂得了真正的上帝比那位给我们在小盒子里所定义的上帝更大。我们必须要扩大对于上帝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对于上帝向摩西启示之名字的理解——“我是”。祂的确是名为“我是”的那一位。祂是辛巴族人的上帝,也是城市居民的上帝。站在这样一位奇妙的上帝面前,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改变他人,但上帝却要改变我们。祂的目的乃是要我们成为他平安的器具,让我们学习如何经历他的平安和爱。我们明白了宣教其实是“双向道”, 4 宣教士先获得全能者的同在,以便上帝能将他们派遣到这个世界。



日落之家:帕姆和基甸在他们辛巴族朋友的帮助下建造这些木屋,当他们探望那些住在偏远地区的家庭时,就会在这些木屋里留宿。
  我们所学得的最具转变性的一课乃是关于自己。身为宣教士,我们蒙召去服务辛巴族人。我们的使命乃是将耶稣介绍给辛巴部落。我们越融入人群,我们之间的纽带就越牢固。我们越爱人,上帝就越能改变我们像祂的儿女。

  宣教就是改变,我们要降服于那位每日派遣我们到这个世界的主。布道始于敬拜,终于邀请人与我们一同敬拜上帝。我们感谢上帝让我们参与祂的使命。这的确是我们与神会合。



1 怀爱伦,《健康之源》(台北:时兆出版社,1999年),124页。
2 Tom and Betty Brewster, Community Is My Language Classroom (Pasadena, Calif.: Lingua House Ministries, 1986).
3 怀爱伦,《天路》(台北:时兆出版社,1961年),1页。
4 Jon Dybdahl, Missions: A Two-way Street (Boise, Idaho: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86).



基甸帕姆.彼得森在纳米比亚用了18年来建立教会,同时担任复临教会前线宣教士的培训顾问。如今,他们在马达加斯加的泽克复临大学任教。




宣教士要:

可受教──乐意忘掉旧有的方式并学习新的方法。
可适应──你的事工取决于你适应不同做事方式的能力。
可灵活──这会给圣灵足够的空间改变你的计划和安排。
可顺其自然──把握上帝摆在你面前的机会。
可平易近人──让人知道他们很重要,而且你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
可真诚──人们可以看穿虚伪。
可人性化──我们不是超人;承认你的恐惧与失败。
可勇敢──面对你的恐惧并走向舒服地带。
可嘲笑自己──你会犯错,不过没有关系。
可数算恩典──上帝每日会赐给我们福惠,而我们却常常忽视。


宣教士三个关键的特质

宣教工作的核心,就是在我们的内心的工作,而且是一份毕生的工作。这份工作呼召我们每日塑造自己成为上帝合用的器皿,从而达到祂放在我们里面的目的。我们需要上帝来改变我们,使我们:

持守谦卑——解开以自我为中心的绳索,取而代之的是忠于原则、目标,以及摆着我们面前之伟大圣工的双股绳索,并且要真正地开放去评估他人的身分和价值──他们的观点、见解和作为上帝之儿女的潜能。

实践同情——当我们与人分享生命改变的观点,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中“制造混乱”时,就要同情;当生命的转变为他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是谁和他们相信什么──带来挑战,而我们亲切地带领并帮助他们去经历挣扎时,我们就要“穿上对方的鞋”。

生活正直——以便他人看出我们表里如一:不要将做一个好人作为你的目标,而当做一个从里到外得到变化的人;成为一个按照基督徒价值观和信仰而生活的人;成为一个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彰显上帝之品格为最大愿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