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與神會合

基甸和帕姆.彼得森



不再文化盲:基甸初時教了個掃盲識字班,但他們花更多時間跟辛巴族人相處後,基甸和帕姆意識到這特定的處境需要不同的策略。
  冒險。

  改變生命。

  轉化社區。

  那是“真實聖工消息”(真實宣教故事)的話題。對於我們來講,“真實聖工消息"所講述的就是勇敢和改變的人生。我們在南非長大,所聽到的聖工消息燃起我們的願望,將宣教當成畢生的呼召。下面就是我們踏入宣教旅程的故事。

早期的教訓

  我們的首次跨文化宣教歷程是在萊索托(賴索托)的山間與一群大學朋友一起的。我們給一所宣教學校 “整容”,粉刷並修繕建築物。我們還帶領一次崇拜。我們第一次宣教所學得的教訓是:“適應環境!”往後的日子我們才完全理解這一教訓的重要意義。

  後來,我們以學生宣教士身分在萊索托服務。帕姆在一所鄉間宣教學校任教兩年。基甸協助宣傳聖經以及社群發展,挖井並從事一些建築工作。當我們在左因亞尼山谷工作時,我們決定一生彼此結合,為他人服務。



福音歌:卡蓉達在第一次錄音中唱福音歌。
  在開普敦一邊完成大學課程,一邊有些短期的經歷,保持宣教之火點燃。這些經歷容讓我們對上帝的呼召持開放的態度,當上帝呼召我們去納米比亞西北部一個福音未達的部落——辛巴族──從事跨文化的植堂計劃時,我們欣然接受了這呼召。我們的一個夢想終於成真:我們要成為前線宣教士了。

吐舊容新

  1995年,我們打點行裝,帶著兩隻貓,向北行駛了約2500公里(1560英里),來到了納米比亞的奧普沃。一位經驗豐富的宣教士給了我們一則寶貴的勸勉:“多花時間與人在一起。” 聽過了這話和他其它的勸勉,我們冒險進入了新的生活,一去就是17年。

  到達納米比亞的時候,我們深知自己肩負著艱巨的任務。就像之前的宣教士一樣,我們認為辛巴族的做事方式是錯誤的,我們必須要糾正他們。後來我們才明白,這樣的假設對我們與當地人的來往極其不利。這意味著,我們不必花時間傾聽當地人的問題,就帶著答案去接近他們。

  此外,我們與這些人的交往乃是基於自己的世界觀。這些交往以西方背景來著眼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基本信仰,而不是與辛巴族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我們完全沒想過成為一位辛巴族人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卻膽敢糾正他們的行為。



按對鍵:在流動錄音室為佈道工作錄聖經故事。
  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那位宣教士給我們的忠告:“多花時間與人在一起。”這話是建議我們要以一個求知者的角色與當地人接近,而不是教導者的身份。身為宣教士,我們以為自己的角色是教導;而事實上,我們的角色乃是受教。我們所面對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做事方式。辛巴族人是牧牛的農民。他們既是遊牧民族,就始終要為自己的牲口尋找牧草和水源。(基甸在城市長大,帕姆來自鄉郊社區。)

  懷愛倫說,耶穌花時間與人在一起,以便能了解他們。1 花時間學習並了解人是一項重要的原則。雖然通過書本可以學到一點兒,但不可單靠書本。最好是在社群中學習。湯姆和貝蒂.布魯斯特稱社群為課室。2

  我們假設,由於辛巴族人不能讀寫,他們一定需要教育。這只是我們在缺乏理解時所探索的眾多挑戰之一而已。學習與服務對象相關的事,是重要的宣教原理。事實上,這也是公開講話的原理:了解聽眾。我們後來才學會如何將這一原則應用在我們的事工上。



找對用詞:金波伊、基帕皮和約伯把聖經故事唱出來,讓辛巴人能明白。基帕皮和約伯是主要的故事演講員。
  我們所作的第二個假設是,一旦他們認識了上帝,他們的方向就會改變。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向十個家庭佈道,卻沒有一個人受洗,我們意識到有些事情出錯了。要麼是我們欠缺勸說技巧,要麼是大家不感興趣。

  一位宣教士朋友詢問我們的經歷。聽了我們的挫折之後,他問道:“你們愛那些人嗎?”

  這個問題從此改變了我們的事工。我們一直專注於傳播知識(“分享真理")。然而,上帝希望我們與當地人建立關係。我們第一次領悟到,為何上帝最大的願望就是與他的子民同住。我們終於明白 “你們愛那些人嗎?”這個問題的含義了。我們代表一位渴望與祂的百姓同在而與他們建立關係的上帝。原來這就是“復臨信息"(Advent message,按原文可譯為“來臨信息")──上帝藉著甘心樂意給他使用的器皿(譯者按:藉著宣教士進入人群)來到人間。

  我們將第一次度假的時間都用在圖書館裏,我們盡量去研究辛巴族人。我們返回的時候,下定決心要改變事工的方式。因著多花時間與他們接觸,對他們的愛要成為了自然的流露。因著他們與我們分享他們的事,並根據我們對他們的文化之理解來引導我們,我們就了解他們。



另一位母親:帕姆與從奧溫章格來的朋友,大家叫她“媽媽”。
新的溝通技巧

  1997年,在掃盲識字班講課的時候,一位年老的婦人說:“請幫我寫出我的名字。”她想學看著讀自己的名字。為此她幾乎努力了五分鐘。

  這個經歷使我們不得不自問:“倘若他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難道我們真的期望他們從頭到尾通讀聖經嗎?”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既直接又迅速。“不!”我們要更進一步學習他們的口傳文化。這使得我們的旅程踏入了一個新的方向。在《天路》(又名《基督比喻實訓》或《隱藏的珍寶》一書中,懷愛倫寫耶穌如何借助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引導他們明白屬靈的事。3 在傳播福音的時候,我們發現使用聽眾所熟悉的語言、圖畫、以及風格尤為重要。



家庭重要:基甸和他的辛巴族爸爸泰特.約伯.卡屯度。
  我們決定要學習辛巴族的溝通方式。於是,我們收起了那些毛氈道具,以及其他視覺輔助教具,因為他們是外國人的東西,辛巴族的聽眾並不熟悉這些。我們想用辛巴族的溝通風格來分享福音。

  為了肯定我們正在學習之方法的價值,上帝帶領我們來到一個網站,正在宣傳一個口頭文化會議。 2003年,我們第一次出席國際口頭文化網絡(International Orality Network,ION) 大會。在那裏,我們看到其他的宣教士如何使用口頭溝通法。我們對以利亞得悉還有7000人沒有向巴力屈膝能夠感同身受。上帝也在用同樣的方法帶領其他宣教士。我們重返時重新得力,為上帝將會在辛巴族人中施行大事而感到興奮。

  在接下來的五年,我們研發了口頭佈道材料。口頭佈道乃是基於故事。然而,卻不僅僅是講述聖經故事。它乃是將聖經故事融入辛巴族人的世界觀中,以此來向他們的世界觀發出挑戰。

  口頭佈道不僅僅是說話;而是使用聽眾所熟悉的體裁。拿辛巴族來講,這意味著使用讚美詩歌 (ombimbi, omuhiva)、詩詞 (omiimbo)、箴言(omiano)杏戲劇。對於辛巴族人來講,我們西方的聖詩和福音歌曲與他們的關聯不多。我們不得不使用他們所熟悉的體裁,帶領人明白永恆的課題。



初熟果子:2002年的部分受浸者,左至右為貝琳雅、撒賓.恩扎姆巴牧師(奧普沃現任牧師)、瓦帕胡瓦.基坡薩(來自奧卡帕韋的辛巴人)、 但以理.恩扎姆巴(撒賓牧師兄弟)、基甸.彼得森以及門波嫩瓦牧師(納米比亞區會會長)。
  研發這些課程需要很長時間。然而,上帝的時間始終是最好的。我們要與人分享口頭佈道材料。

  隨著科技的發展(並在我們出席了另一次國際口頭文化網絡大會之後) ,我們得知有“Godpod”——一種太陽能MP3播放器。不幸的是,這些播放器價格昂貴。然而,上帝早在我們祈求之前就有了解決方法。我們受邀接受第十三安息的安息日學捐的款項支持。因著這些捐款,全球教會幫助我們購買並分發了這種太陽能MP3播放器,我們往播放器裏輸入了口頭佈道課程。(感謝大家在2012年8月的宣教佈道捐!)

  儘管我們已經不在那個地區,但上帝安排了其他工人接替我們的工作。我們在那個地區建立了教會,還有一名接受過訓練的傳道人與我們同工,他也曉得使用口傳方法的價值。



新開始:2014年7月,族長基杭格是由納米比亞區會全球宣教幹事以便.格里夫施浸的第一位辛巴族長。
上帝對宣教士的心意

  以上這些經歷改變了我們對於宣教的理解。對於我們來講,佈道是出去,是給予。我們從南非的開普敦到納米比亞的奧普沃是一個轉變。

  我們發現自己對於上帝的理解過於膚淺。我們懂得了真正的上帝比那位給我們在小盒子裏所定義的上帝更大。我們必須要擴大對於上帝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對於上帝向摩西啟示之名字的理解——“我是”。祂的確是名為“我是”的那一位。祂是辛巴族人的上帝,也是城市居民的上帝。站在這樣一位奇妙的上帝面前,我們肅然起敬。

  我們認為自己的任務是給改變他人,但上帝卻要改變我們。祂的目的乃是要我們成為他平安的器具,讓我們學習如何經歷他的平安和愛。我們明白了宣教其實是“雙向道”, 4 宣教士先獲得全能者的同在,以便上帝能將他們派遣到這個世界。



日落之家:帕姆和基甸在他們辛巴族朋友的幫助下建造這些木屋,當他們探望那些住在偏遠地區的家庭時,就會在這些木屋裏留宿。
  我們所學得的最具轉變性的一課乃是關於自己。身為宣教士,我們蒙召去服務辛巴族人。我們的使命乃是將耶穌介紹給辛巴部落。我們越融入人群,我們之間的紐帶就越牢固。我們越愛人,上帝就越能改變我們像祂的兒女。

  宣教就是改變,我們要降服於那位每日派遣我們到這個世界的主。佈道始於敬拜,終於邀請人與我們一同敬拜上帝。我們感謝上帝讓我們參與祂的使命。這的確是我們與神會合。



1 懷愛倫,《健康之源》(台北:時兆出版社,1999年),124頁。
2 Tom and Betty Brewster, Community Is My Language Classroom (Pasadena, Calif.: Lingua House Ministries, 1986).
3 懷愛倫,《天路》(台北:時兆出版社,1961年),1頁。
4 Jon Dybdahl, Missions: A Two-way Street (Boise, Idaho: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86).



基甸帕姆.彼得森在納米比亞用了18年來建立教會,同時擔任復臨教會前線宣教士的培訓顧問。如今,他們在馬達加斯加的澤克復臨大學任教。




宣教士要:

可受教──樂意忘掉舊有的方式並學習新的方法。
可適應──你的事工取決於你適應不同做事方式的能力。
可靈活──這會給聖靈足夠的空間改變你的計畫和安排。
可順其自然──把握上帝擺在你面前的機會。
可平易近人──讓人知道他們很重要,而且你願意為他們付出時間。
可真誠──人們可以看穿虛偽。
可人性化──我們不是超人;承認你的恐懼與失敗。
可勇敢──面對你的恐懼並走向舒服地帶。
可嘲笑自己──你會犯錯,不過沒有關係。
可數算恩典──上帝每日會賜給我們福惠,而我們卻常常忽視。


宣教士三個關鍵的特質

宣教工作的核心,就是在我們的內心的工作,而且是一份畢生的工作。這份工作呼召我們每日塑造自己成為上帝合用的器皿,從而達到祂放在我們裏面的目的。我們需要上帝來改變我們,使我們:

持守謙卑——解開以自我為中心的繩索,取而代之的是忠於原則、目標,以及擺著我們面前之偉大聖工的雙股繩索,並且要真正地開放去評估他人的身分和價值──他們的觀點、見解和作為上帝之兒女的潛能。

實踐同情——當我們與人分享生命改變的觀點,在他們平靜的生活中“製造混亂”時,就要同情;當生命的轉變為他們的核心價值──他們是誰和他們相信什麼──帶來挑戰,而我們親切地帶領並幫助他們去經歷掙扎時,我們就要“穿上對方的鞋”。

生活正直——以便他人看出我們表裏如一:不要將做一個好人作為你的目標,而當做一個從裏到外得到變化的人;成為一個按照基督徒價值觀和信仰而生活的人;成為一個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彰顯上帝之品格為最大願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