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分享
应许就是应许

丹尼斯.梅尔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创18:1)

  1995年12月11日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劳伦斯的那场大火,彻底摧毁了马尔登米尔斯,成为马萨诸塞州历史上一次工厂大灾难。悲剧影响了数千名工人,后来马尔登米尔斯首席行政官(CEO)亚伦.福伊尔施泰因宣布,他会继续支付员工的工资,并且会重建工厂。制衣业内人士大都期望福伊尔施泰因去取那巨额保险支票,在亚洲重建工厂,那时北美大部分制衣厂都搬迁到亚洲。他真的认真吗?还是一个公关噱头而已?   在创世记18章中,上帝来到亚伯拉罕的帐棚,享受了一顿饭,以此显示祂的信实。上帝来这里不仅是要吃美味食物,祂是来探访自己的朋友亚伯拉罕的。实际上,由于上帝并不是第一次向亚伯拉罕显现,因此,这次会面还有一个特殊原因。   在上帝与亚伯拉罕的谈话过程中,这次会面的原因逐渐变得清晰。如果你仔细看圣经,你会发现就在几节经文之前(创17:21),圣经上还记载着一次类似的会面。上帝对亚伯拉罕说:“到明年这时节,撒拉必给你生艾萨克,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

这次探访的原因

  上帝这次在幔利橡树那里探访亚伯拉罕是有一个背景故事的。上帝这次来重申一项应许,这应许要么是亚伯拉罕没有认真对待的,要么是并未听得准确的。说不定亚伯拉罕就像服务员菲利斯听到警员康宁汉姆那信口开河的承诺一样听到了上帝的应许(译者按:作者根据纽约的真人电影故事It could happen to you写这比喻,故事中,警员康宁汉姆在比萨店进餐时,承诺服务员菲利斯,如果他的彩票中奖,会跟她平分奖金以代替给她小费,结果他的承诺兑现了。)

  我们可以运用我们那“经过圣化的想象力”去描绘一下当时的景象。当亚伯拉罕家中的人正在聊天并享受午餐时,上帝悄悄来到亚伯拉罕身边,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如下对话:

  上帝:“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是的,先生。”

  上帝:“你还记得约三个月前我们那次谈话吗?”

  亚伯拉罕:“先生,我当然记得,我们谈到了立约、大国和割礼,对吗?”

  上帝:“没错。那么亚伯拉罕,你觉得成为一个大国需要什么?”

  亚伯拉罕:“人!非常多的人!”

  上帝:“那么,亚伯拉罕,这些人从何而来呢?请记住我的话!”

  亚伯拉罕:“对,显然是从我和撒拉而来。”

  上帝:“你说得对,亚伯拉罕。让我们说得更直接一点吧:三个月前,我对你说,一年之内,撒拉将生一个儿子。你还记得吗?”

  亚伯拉罕:“是的,但我以为……”

  上帝:“先不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和撒拉这段时间在获得后代这件事上做了什么呢?”

  上帝明显提高了声音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创18:10)

  现在我们知道上帝为什么要在幔利访问亚伯拉罕了。三个月已经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亚伯拉罕夫妇俩并没有将上帝的应许听到心里去。亚伯拉罕或许觉得这个应许是属灵意义上的,或许他也和今天的神学家一样,辩论说这话存在诠释学上的难题,难以解释。无论如何,上帝发出应许之后,亚伯拉罕并未采取任何相关行动。

  一个没有应用或者实践的应许,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或者成了神谕。

上帝也会探访我们

  基督的门徒在他们人生的行囊中有着全副的应许。上帝将这些应许赐给我们。有时这些应许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还有一些应许是针对个别人的。

  耶稣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应许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都应像亚伯拉罕和撒拉相信耶和华的话一样相信它:“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应许有多关键。这个应许并不是以我们感觉耶稣与我们同在为基础的,也不是以我们是否总做正确的事为基础的。教义上的正确也不是这个应许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个应许是无条件地适用于所有与上帝国度有份之人的(第18, 19节)。

  我们生活中经常怀疑耶稣是否与我们同在 。严重的疾病、失望,或者沮丧,这些都会让我们感觉不到上帝的同在。

  但还有另外一个教训:上帝对亚伯拉罕的第二次访问让我们明白,祂的应许和宗教词汇无关,而是与祂的应许要求我们人这边采取行动的事实有关。亚伯拉罕只有在履行了他和撒拉的夫妻义务之后才能获得那应许的孩子。应许的实现是通过人这边的行动而来的,是通过我们的行动表现出对上帝的信赖而来的。

  在我宣讲这个观念之前,教会里的一名信徒正在忍受疾病带来的极大痛苦,他向我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自己祈求医治的祷告为什么未蒙垂听。教会里的其他信徒根据雅各书第五章为他祷告,他也读了关于医治的应许(雅5:15:“主必叫他起来”)。他如何以一种实际的方式要求这应许实现在自己身上并加以实践呢?

  然而,祈求的蒙应允,并不是倚赖于机械的“做这个,做那个”就会实现的。应许是一种以爱的关系为基础的有关信赖的誓言。耶稣在马太福音28:20节中发出应许,祂说祂要常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既然祂这样应许,祂就会常与我们同在,即便我们有时感觉不到。为什么?因为只有那位爱我并想和我同在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保证。同样,这条应许对于疾病也有效力。上帝的医治并不总是让人能够看到,它或许来得稍晚一些,或许是在将来的复活中实现。但无论如何,这个应许是和信赖有关的。

  应许要在信心中实践出来,信心要在关系中成长;当我们为关系投入时,关系也会成长了。关系是一种学者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的永恒运动(永动机):它们靠自身能量驱动,这种能量是其自身产生的。

  因此,严格说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求应许、以至它能应验(就是所谓的‘点名要求它’神学),而是去实践这个应许,因为我们认识那曾发出这应许的一位。然后我们就能向前迈进,因为我们知道上帝就在前方。我们借着祷告能让上帝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催促应许实现。经上说:在上帝凡事都能(参见创18:14)。

一个实现的应许

  上帝的诸多应许已经应验。撒拉确实怀了孕,并生了一个儿子。在希伯来书中,撒拉也因她信靠上帝而得了赞许(来11:11)。

  顺便说一句,我所在教会中那个患病的信徒情况好得多了。马尔登米尔斯首席行政官亚伦.福伊尔施泰因也遵守了诺言,在马萨诸塞州重建工厂期间保持支付员工工资,使他付出超过两千五百万美元以及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上帝也遵守他的应许。无论你经历什么,上帝都不会离开你。上帝的应许是让我们用来实践的。现在起来去实践这些应许吧。

丹尼斯.梅尔是德国汉莎区会会长,和他的家人一同住在德国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