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
應許就是應許

鄧尼斯.梅爾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創18:1)

  1995年12月11日發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勞倫斯的那場大火,徹底摧毀了馬爾登米爾斯,成為麻薩諸塞州歷史上一次工廠大災難。悲劇影響了數千名工人,後來馬爾登米爾斯行政總裁(執行長,CEO)亞倫.福伊爾施泰因宣布,他會繼續支付員工的工資,並且會重建工廠。製衣業內人士大都期望福伊爾施泰因去取那巨額保險支票,在亞洲重建工廠,那時北美大部分製衣廠都搬遷到亞洲。他真的認真嗎?還是一個公關噱頭而已?   在創世記18章中,上帝來到亞伯拉罕的帳棚,享受了一頓飯,以此顯示祂的信實。上帝來這裏不僅是要吃美味食物,祂是來探訪自己的朋友亞伯拉罕的。實際上,由於上帝並不是第一次向亞伯拉罕顯現,因此,這次會面還有一個特殊原因。   在上帝與亞伯拉罕的談話過程中,這次會面的原因逐漸變得清晰。如果你仔細看聖經,你會發現就在幾節經文之前(創17:21),聖經上還記載著一次類似的會面。上帝對亞伯拉罕說:“到明年這時節,撒拉必給你生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

這次探訪的原因

  上帝這次在幔利橡樹那裏探訪亞伯拉罕是有一個背景故事的。上帝這次來重申一項應許,這應許要麼是亞伯拉罕沒有認真對待的,要麼是並未聽得準確的。說不定亞伯拉罕就像服務員菲利斯聽到警員康寧漢姆那信口開河的承諾一樣聽到了上帝的應許(譯者按:作者根據紐約的真人電影故事It could happen to you寫這比喻,故事中,警員康寧漢姆在比薩店進餐時,承諾服務員菲利斯,如果他的彩票中獎,會跟她平分獎金以代替給她小費,結果他的承諾兌現了。)

  我們可以運用我們那“經過聖化的想像力”去描繪一下當時的景象。當亞伯拉罕家中的人正在聊天並享受午餐時,上帝悄悄來到亞伯拉罕身邊,他們之間可能會發生如下對話:

  上帝:“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是的,先生。”

  上帝:“你還記得約三個月前我們那次談話嗎?”

  亞伯拉罕:“先生,我當然記得,我們談到了立約、大國和割禮,對嗎?”

  上帝:“沒錯。那麼亞伯拉罕,你覺得成為一個大國需要什麼?”

  亞伯拉罕:“人!非常多的人!”

  上帝:“那麼,亞伯拉罕,這些人從何而來呢?請記住我的話!”

  亞伯拉罕:“對,顯然是從我和撒拉而來。”

  上帝:“你說得對,亞伯拉罕。讓我們說得更直接一點吧:三個月前,我對你說,一年之內,撒拉將生一個兒子。你還記得嗎?”

  亞伯拉罕:“是的,但我以為……”

  上帝:“先不說你們是怎麼想的,你和撒拉這段時間在獲得後代這件事上做了什麼呢?”

  上帝明顯提高了聲音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裏,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18:10)

  現在我們知道上帝為什麼要在幔利訪問亞伯拉罕了。三個月已經過去了,什麼也沒有發生。亞伯拉罕夫婦倆並沒有將上帝的應許聽到心裏去。亞伯拉罕或許覺得這個應許是屬靈意義上的,或許他也和今天的神學家一樣,辯論說這話存在詮釋學上的難題,難以解釋。無論如何,上帝發出應許之後,亞伯拉罕並未採取任何相關行動。

  一個沒有應用或者實踐的應許,就變成了一句空話,或者成了神諭。

上帝也會探訪我們

  基督的門徒在他們人生的行囊中有著全副的應許。上帝將這些應許賜給我們。有時這些應許是適用於所有人的;還有一些應許是針對個別人的。

  耶穌曾經說過一句話,這個應許適用於所有人,每個人都應像亞伯拉罕和撒拉相信耶和華的話一樣相信它:“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應許有多關鍵。這個應許並不是以我們感覺耶穌與我們同在為基礎的,也不是以我們是否總做正確的事為基礎的。教義上的正確也不是這個應許實現的前提條件。這個應許是無條件地適用於所有與上帝國度有份之人的(第18, 19節)。

  我們生活中經常懷疑耶穌是否與我們同在 。嚴重的疾病、失望,或者沮喪,這些都會讓我們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

  但還有另外一個教訓:上帝對亞伯拉罕的第二次訪問讓我們明白,祂的應許和宗教辭彙無關,而是與祂的應許要求我們人這邊採取行動的事實有關。亞伯拉罕只有在履行了他和撒拉的夫妻義務之後才能獲得那應許的孩子。應許的實現是通過人這邊的行動而來的,是通過我們的行動表現出對上帝的信賴而來的。

  在我宣講這個觀念之前,教會裏的一名信徒正在忍受疾病帶來的極大痛苦,他向我提出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自己祈求醫治的禱告為什麼未蒙垂聽。教會裏的其他信徒根據雅各書第五章為他禱告,他也讀了關於醫治的應許(雅5:15:“主必叫他起來”)。他如何以一種實際的方式要求這應許實現在自己身上並加以實踐呢?

  然而,祈求的蒙應允,並不是倚賴於機械的“做這個,做那個”就會實現的。應許是一種以愛的關係為基礎的有關信賴的誓言。耶穌在馬太福音28:20節中發出應許,祂說祂要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既然祂這樣應許,祂就會常與我們同在,即便我們有時感覺不到。為什麼?因為只有那位愛我並想和我同在的人才會發出這樣的保證。同樣,這條應許對於疾病也有效力。上帝的醫治並不總是讓人能夠看到,它或許來得稍晚一些,或許是在將來的復活中實現。但無論如何,這個應許是和信賴有關的。

  應許要在信心中實踐出來,信心要在關係中成長;當我們為關係投入時,關係也會成長了。關係是一種學者們研究了好幾個世紀的永恆運動(永動機):它們靠自身能量驅動,這種能量是其自身產生的。

  因此,嚴格說來,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求應許、以至它能應驗(就是所謂的‘點名要求它’神學),而是去實踐這個應許,因為我們認識那曾發出這應許的一位。然後我們就能向前邁進,因為我們知道上帝就在前方。我們藉著禱告能讓上帝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催促應許實現。經上說:在上帝凡事都能(參見創18:14)。

一個實現的應許

  上帝的諸多應許已經應驗。撒拉確實懷了孕,並生了一個兒子。在希伯來書中,撒拉也因她信靠上帝而得了贊許(來11:11)。

  順便說一句,我所在教會中那個患病的信徒情況好得多了。馬爾登米爾斯行政總裁亞倫.福伊爾施泰因也遵守了諾言,在麻薩諸塞州重建工廠期間保持支付員工工資,使他付出超過兩千五百萬美元以及對公司的控制權──但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上帝也遵守他的應許。無論你經歷什麼,上帝都不會離開你。上帝的應許是讓我們用來實踐的。現在起來去實踐這些應許吧。

鄧尼斯.梅爾是德國漢莎區會會長,和他的家人一同住在德國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