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爱你的仇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周年反思
丹尼斯.西泽

  2014年8月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开战百周年。一战开启了世界战争史的新纪元,并且进入史册,成为有史以来最血腥、最致命的军事冲突之一。新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毫无犹豫地投入到战场上去。

  一百年过去了,当年这些可怕事件的大多数幸存者已经与世长辞,那些灾难性的后果也已随着时间消逝了。虽然如此,在未来五年,许多国家将要通过举办展览会、讨论会、演讲和电视广播记录片等形式来回顾这场战争。在那关键的四年中,世界永远改变了。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用同一种方式来纪念一战。例如,丹麦就将一战作为本国走向现代欧洲的重要一步,因为该国在一战中保持了中立。而英国则沉湎于自己对德国的胜利之中,对美国来说,1917年卷入一战,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强权的开始。

  当我们反思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在一战中的正面和负面的经历时,但愿我们成为祖国和天国更好的公民。

战争的残酷和疯狂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许多人──包括敬虔的基督徒──卷入不理想的环境中去,让他们对自应该做什么感到混乱。当然,没有一个参战国真的想着发展成一场世界性的战争。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期,不同的政治和军事同盟与及欧洲主要国家间的军备竞赛,都意图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

  1914年7月28日,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时,这些之前的备战因素迅速被释放出来,欧洲各大国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内互相宣战。各个武装集团均采取了当时最先进的战争科技和手段,包括坦克、长程导弹、飞机炸弹、诡雷、磷弹和毒气。在德国和法国的堑壕战中,数百万士兵被他们的政治领袖当作被计算的“物料”,投入到这场早已决定了结果的、没有意义的屠杀当中。1 一战期间,由于军事行动、营养不良、疾病、饥荒和各种事故,总共有一千七百万士兵和平民丧失生命。八百万士兵失踪,另有约两千一百万士兵受伤。

  我们很难想象,参加一战的主要国家,都是一些在音乐、文学、科学和神学上出类拔萃、享誉全球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怎么能在战争中沦落到如此残暴和野蛮的状态呢?有人可能会说,在一战中,绝不会有基督徒策划并参加这些可怕的杀戮。然而,许多政治家、军事领袖和士兵本身都确是献身的基督徒。当然,我们如今已无从确定当他们变成杀人者和受害者时,基督教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甚至有许多受害者为了逃脱自己可怕的厄运而准备随时杀害别人。2这个可怕的宿命揭示出,无论是信仰的形式、还是领悟能力或外交政策,这些均不足以拯救我们脱离战争的疯狂。

答应防守,但绝不进攻



达特穆尔监狱:这些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在英格兰达特穆尔监狱拍照,他们为了在道德上拒绝杀人、在安息日从事非必要的工作和装载弹药的缘故冒被囚之险。
  即使那些出于宗教和良心的缘故反对使用武器和暴力的人,都发现自己处于艰难的境地中。参战的主要成员国都没有为那些反对使用暴力的人提供应征豁免权。为了避免任何直接参加战斗的行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早在美国内战期间(1861-1865)就已经以“良心拒战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身份为人认识。然而欧洲的情况与北美不同,这一点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意识到。

  因此,在1885年,欧洲的教会领袖试图找到解决应对征兵制以及在安息日执行正常任务的方法。然而他们没能找到解决方法,最终将此事交给每一个被征召的复临士兵,让他们顺着自己良心的指引自行决定。

  怀爱伦强调,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情况和环境不同,要解答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单一和普遍性的答案。她承认复临信徒士兵参军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而是受到国家法律的强迫。她鼓励他们并为他们祷告,愿他们成为“基督十字架旌旗下真正的士兵,”并愿上帝的使者“保护他们脱离每一个试探。”3 他们必须学习如何将圣经上的原则应用于不同的环境。

  欧洲各国的复临信徒遭遇到的处境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英国没有征兵制,复临信徒就没有这方面的难处。但在其他一些国家,比如说德国、奥匈帝国和法国,这些国家非常倚赖征兵制,拒绝服兵役者有时要受到监禁甚至死刑的处罚。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复临信徒士兵一般承担他们的军事任务,但却拒绝在“和平时期”的安息日履行任务的原因。他们中有些人因为严格遵守安息日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数年监禁。虽然如此,在军事法庭上,他们一般都会表明,如果他们的国家受到攻击,即便是在安息日,他们也会去战斗。但他们却不会参加进攻性或侵略性军事行动。4

战争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当一战于1914年夏天爆发时,身处中欧的复临信徒立刻觉察出这场战争的复杂性。谁试图对别国作战?谁是仅仅在保卫自己的祖国?考虑到战争爆发后欧洲数国迅速彼此宣战,这使人们很容易丧失对局势的清楚分析。每个国家都在宣称自己的行动是针对外国入侵者的自卫战争。

  当国家的军队动员机制启动后,年轻的复临信徒便被征召或者强征入伍,被迫卷入到战争的机器中去。本会在德国的一些领袖丧失了勇气,纷纷向军事当局保证,他们的信徒入伍之后,即便在安息日,也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祖国。同时他们试图让教会信徒相信,旧约中有关参加战争的原则到了今天依旧适用。5

  显然,这种立场对于中欧的复临信徒来说并不完全陌生。然而这些领袖对教会信徒所表达的希望却是少有的。一些信徒发出了不满和反对的声音。对于接下来发生的混乱和抱怨,教会领袖只能通过将这些“麻烦制造者”开除教籍了事,但这只能在教会内部制造更多疏远、敌对和矛盾的情绪。这种“内战”最终导致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改革运动”(Seventh-day Adventist Reform Movement)的建立。6

  英国的情况在1916年政府发布普遍征兵令后发生了改变。由于英国有一些免于参战的豁免政策,于是英国绝大部分复临信徒都能登记作为“良心拒战者”,并作为非战斗人员加入英国军队。但这并未让他们免于尴尬、上级的压力以及监禁的判决,因为他们的上级和民众普遍看他们是“背叛祖国事业的人”,并且不愿意给予守安息日的士兵以特权。7

  无论复临信徒是在德国、法国还是英国服役,他们若想保持自己信仰的忠贞都十分困难。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他们处于压迫性的环境下应当如何行事为人呢?

基督徒的品格



征召: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经常自愿参与拆弹任务,与他们拯救生命的道德信念一致。 图中有几位后来成为传道人、宣教士和行政人员。(照片由史丹堡出版社提供)
    耶稣在福山宝训(太5-7章)中概括了祂国度的律法,并且让我们瞥见到了他所阐发道德和伦理问题时的广泛框架。约翰.哈沃德.约得是一位门诺派的神学家兼论理学家,他在耶稣的这篇讲论中总结出七项伦理原则,我觉得这将有助于我们将圣经原则应用于不断变化着的情况和环境中。8

  1、悔改的伦理。耶稣用以下的话开始了祂的传道:“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耶稣对大家的呼吁是“悔改",即心意更新,按照怀爱伦的话来说,就是“为罪痛心并离开罪。”9

  耶稣呼召第一批门徒(第18-22节)并讲论祂国度的伦理(太5-7)之前,先呼吁心意更新,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祂的伦理是一个思想发生改变之人的概括,而非对于理想世俗社会的描述,或者如何度幸福成功人生的手册。

  2、门徒资格的伦理。耶稣讲八福的对象是祂的门徒(太5:1),他们是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的、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的和为义受逼迫的(第3-10节)。耶稣向这些通常在社会上属于少数的门徒所应许的,并非暂时的报偿(比如财富、名誉和成功),而是永恒的报偿(天国,安慰,地土,满足,怜恤,上帝的面,以及神圣的收纳)。然而,祂的门徒们却没有像他们试图彰显并效学之主一样具备这些特点。

  3、见证的伦理:接下来,耶稣将他的门徒比作世上的盐和光(第13-16节)。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向世人作见证。如果我们是士兵,像一战中欧洲的一些弟兄一样,那么我们为上帝所作的见证将是怎样的呢?请思考以下这句话。“敌人”并不能选择生在某个特定的国家,很显然他无法为自己国家统治者的错误而负责。很可能连他加入军队这件事本身都是被迫的。作为人类同胞的一分子,他和我一样需要救恩。那么,我该如何将上帝无穷的爱和赦免传递给他呢?

  4、成全的伦理:耶稣表明,文士和法利赛人通过降低律法的标准并排除律法真实的意义而使人们容易遵守。祂说他们禁戒不犯杀人和奸淫的罪,这只是在关注律法的外在标准,然而他们内心却怀藏着仇恨和贪婪。他们觉得内心存在罪恶的思想和态度是无足轻重的,只要这些思想不付诸实践、成为外在对律法的干犯即可。然而,耶稣说他来并不是要废除律法,乃是要成全(第17节)。祂表明了律法的真义,强化了其应用,并且使人们对律法的属灵性质有了清醒的认识(第19-48节)。

  5、完全之爱的伦理。我们或许会反对“这一条和军事战争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大!还记得耶稣所说的六条“你们听见有话说……然而我告诉你们……”的话吗?这里面有三条分别涉及仇敌(第21-26节)、暴力(第38-42节)和报仇(第43-48节)。爱自己的朋友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耶稣号召门徒甚至要爱那些不配的人或者致力于行恶的人(第43-48节)。

  当然,我们或许会问“如果那样,我们不会被看成与他们同流合污吗?”当我们还是罪人──甚至是仇敌(罗5:8, 10)的时候,天父就爱我们并将耶稣赐给我们,难道天父这样做有错吗?同样,耶稣让我们思考天父的完全之爱,并努力让自己关心我们仇敌得救的问题(太5:48)。

  6、超越伦理:耶稣说“你们……比人有什么长处呢?”祂以此来挑战我们跳出框框去思考。我们经常在想别人是否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或者我们自己的观点如何,或者最坏的决定是什么。但上帝经常有一些出人意料之举,做一些超越我们观点之外的事。耶稣并没有让我们为作见证的缘故而炫耀,也不是仅仅让我们遵守条例并保持成功。祂让我们返照他的品格。祂或许会问: “在这种情况下,圣灵那赐人生命的能力如何达到透过有效的形式和选择去做一件新事,成为上帝同在的见证。”10

  7、和好的伦理。耶稣在马太福音5:21-26中关于怒气的评论表明,内心对弟兄怀藏仇恨比外在的行动更为严重。然而耶稣的话还没说完。他接着强调人在真实敬拜之前与弟兄和好的重要性。正如上帝竭尽全力让世人与他和好,我们作为他的儿女,也应效法他的品格,让自己与他人和好。

  虽然世人外表上反对参加暴力和杀戮的行为,但他们内心仍有可能怀藏仇恨和纷争(不解怨)的精神。虽然如此,上帝的儿女却应做祂国度的大使,通过向自己的朋友和仇敌表现和好的精神而返照祂的品格。

思想上帝的品格——一项全球性的使命

  在一战中,德国和法国复临信徒应征士兵发现自己所处的境况非常不妙,当中许多人仍旧努力争取在军队中的一些特别职位,可以去医治并拯救他人的生命,而不是互相伤害和杀戮。他们尽力在军中担任医务人员、邮递员、翻译、厨师和火车调度员等等。他们中许多人和自己的战友一同祈祷、给他们查考圣经、分发福音文字材料,并在安息日和那些与自己有同样信仰的人一同敬拜上帝。

  全球许多教会的信徒今天仍旧和当年这些士兵一样面临着类似的处境。我们或许生活在明显和平的环境中,然而有人却在每天经历内战。当我们面临争斗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引诱去怀存一种好战的精神。上帝的儿女应当培养一种品格,就是受到激励去向朋友和仇敌代表上帝完全、超越、和好之爱的品格。最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认为自己目前的使命是向“各国,各族,各方,各民”(启14:6)传扬三天使的信息,吸引人归向耶稣,好使他们不致灭亡,反蒙拯救。



1 Hartmut Lehmann, Das Christentum im 20. Jahrhundert: Fragen, Probleme, Perspektiven, Kirchengeschichte in Einzeldarstellungen (Leipzig: Evangelische Verlagsanstalt, 2012), vol. VI/9, pp. 141, 142.
2 同上原文第142页。
3 怀爱伦,《信息选粹》卷二,原文235页。
4 Ulysse Augsburger, “Un soldat adventiste devant le conseil de guerre,” Le Messager, May 1914, pp. 51-54; Gerhard Padderatz, Conradi und Hamburg: Die Anf*nge der deutschen Adventgemeinde (1889-1914) unter besonderer Ber*cksichtigung der organisatorischen, finanziellen und sozialen Aspekte (Hamburg: author, 1978), pp. 243-253.
5 参见例子,Guy Dail, “An unsere lieben Geschwister!” (broadside, Hamburg: Aug. 2, 1914); G. Freund, “Krieg und Gewissen,” Zions-W*chter, Dec. 6, 1915, p. 365.
6 Helmut H. Kramer, The Seventh-day Adventist Reform Movement (German Reform) (Washington, D.C.: Bibl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988), pp. 9-17.
7 Francis M. Wilcox, Seventh-day Adventists in Time of War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36), pp. 253-296.
8 John Howard Yoder, The Original Revolution: Essays on Christian Pacifism (Scottdale, Pa.: Herald Press, 2003), pp. 36-51.
9 怀爱伦,《喜乐的泉源》,第三章,第2段。
10 Yoder, p. 49.



丹尼斯.西泽祖籍德国,目前正在美国密歇根州贝林泉市安得烈大学攻读他的哲学博士学位,范筹是复临运动历史和历史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