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臨信徒傳統
從排斥到容納

一個小島如何成為大見證

格倫.菲力浦斯

  2014年1月11日安息日,加勒比海東部島國巴巴多斯(或稱巴貝多)(面積僅166平方英里,430平方公里)全國成千上萬名復臨信徒,聚集在橋鎮市郊的加非爾德.索伯斯爵士體育場,共同敬拜上帝。新近當選的東加勒比區會會長丹佛斯.弗蘭西斯證道,講題是“上帝已經準備好了——你呢?”東加勒比區會內的巴巴多斯全國每十五個人就有一人是本會信徒,使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成為了該國主要的基督教教派,有超過18,442名復臨信徒和57個聚會點。巴巴多斯復臨信徒還參與動態佈道活動,並且在該國營運許多場教育和醫療機構。

早期的反對



醫療先鋒:查里.凱夫是巴巴多斯復臨運動先賢,是本會醫生。
  巴巴多斯的復臨運動從一百三十年前至今,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當初,安娜.阿林娜的姐妹從鄰近的英屬圭亞那(現在的圭亞那,或稱蓋亞那)給她寄來了一份《時兆》。安娜馬上閱讀,接受了其中的教導,開始遵守安息日。她還和鄰居分享真理,有些人接受了復臨信息。

  那個年代,偏離島上已建立的殖民宗教既困難又冒險,先賢雅各.布雷斯韋特因他的佈道見證活動而被監禁在精神病院裏。布雷斯韋特是一名在美國受洗的加勒比移民,於1880年代晚期帶著新信仰回到巴巴多斯。他與新英格蘭福音書報社社長司提反.赫士格取得了聯繫,在自己的同胞中開展讀經活動,在島上組織了第一個守安息日的小組,共有七人。

  在巴巴多斯這樣一個高度保守的英國殖民地社會中,主流基督教派的牧師將復臨運動視為一個由一名美國女先知帶領的“現代邪教”。他們禁止信徒閱讀復臨教會的書刊或參加他們的聚會。然而他們的禁令卻激發了大家越來越有好奇心。到了1890年代,巴巴多斯各個社會經濟階層和族裔背景的廣泛民眾紛紛要求更多復臨教會書刊。美國復臨教會書報員在這裏散發了無數本烏利亞.史密斯的《但以理和啟示錄》以及懷愛倫的《先祖與先知》。

來了一位傳道人

  1890年12月20日,德克斯特.波爾來到巴巴多斯,成為該國第一名復臨教會傳道人。他首先在橋鎮開始佈道工作,主要對象是富裕的商人階層,在1891年就有17人受洗。波爾建立的第一個聚會點有六男十一女,包括一名醫生。健康信息、遵守安息日和耶穌基督的即將復臨,成為復臨信仰的主要真理,吸引了該國各行各業的人來參加這個剛剛起步的團體。

  尤其是在早期的幾十年間,巴巴多斯社會接受了許多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訓相反的“流行惡習”,包括將安息日當作一個工作的重要日子、食用不潔食物、飲用酒精飲料以及吸食煙草。結果,一個人若想成為復臨信徒,就會遭遇失業、排斥和歧視。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復臨信仰漸漸被人接受,有了戲劇化的改變。復臨信仰在巴巴多斯的傳播經過了以下五個不同階段:(1)早期接觸,1884-1901;(2)塑造復臨信徒的身分認同,1902-1944;(3)勇敢的佈道行動,1946-1965(4)接納階段,1966-1991(5)發展並保持信仰,1992-2014年。

先賢的中堅分子

  第一批從美國來到巴巴多斯長期宣教士(1896)是埃蘭姆.馮.杜森並他的妻子(1896年)。他們留在這裏直到1901年,建立起第一座正規教堂,建立了一所教會學校,並在橋鎮周圍開設健康診所。教友從30人增長到近100人。這些信徒中有許多是持有教學職位,有大好前途的青年人,卻因為成為復臨信徒而失業。其中有三人成為了本國和海外復臨運動聖工的開拓者。查里.凱夫於1907年畢業於美國克洛格醫生醫療宣教學院(或稱醫藥佈道學院),之後返回巴巴多斯,開辦了自己的療養院近三十年,訓練復臨教會青年女子成為護士和助產士,並且為該國的窮人開設診所。他的名字也被用來為教會運營的兩所機構命名,分別是凱夫紀念診所,還有凱夫護理院(或稱凱夫護理之家)。

  威爾伯特.弗德和蘭伯特.布朗在自己這個小小的島國之外,為教會作出了史上留名的貢獻。他們曾在巴特溪學院(Battle Creek College)就讀,成了美國及海外的先鋒傳道人。布朗於1906年在非洲參加了D.C.巴布科克的團隊,在塞拉里昂(或稱獅子山共和國)建立了第一所教會。而弗德於1910年在芝加哥牧養了他的第一家教會,並在四十年的時間內牧養過美國的多家教會。

  我們再回到巴巴多斯,那裏的早期復臨信徒中間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理論,並導致他們與傳道人之間發生爭執,結果他們給懷愛倫寫了一封信。這些信徒堅持,所有人在進入教堂前都應把鞋脫下來;還有,他們堅持認為人們在禱告時可以睜著眼。懷愛倫夫人給他們的回信既富有同情又態度堅定:“上帝沒有帶領任何人支持這些觀點。”

成長和發展



最近翻新:翻新過的英皇街教會外貌,這是巴巴多斯復臨運動的“母堂"。
  復臨信徒成長與發展的中心是橋鎮英皇街的的“母堂”,在不斷受到其他教派的持續反對下,為這裏的復臨信徒建立起強烈的復臨信徒價值觀和歸屬感。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巴巴多斯有1,675名教友和十所教會。巴巴多斯的復臨信徒以勤勉學習聖經而聞名,他們覺得自己對於給鄰居和親人佈道具有與眾不同的才能。

  戰後的歲月見證了孳孳不倦的地平信徒領袖溫斯佛德.格里夫斯和克里斯多夫.格林尼治的貢獻。O.P.里德是一位重要的救靈工作者,當時教友人數爬升到三千多人,有24間教會和佈道所。1953年9月,B.G.O.佛里奇成為教會在巴巴多斯第一家中學的校長,由於復臨教會教育工作的成績,他們第一次受到了該國政府的表揚。到了1965年末,教會信徒的人數在不到二十年內達到原來的三倍。

全球影響

  上帝將極大的尊榮賜給他這個曾經被輕視為邪教的小群。巴巴多斯的復臨運動增長迅速,從1990年代開始,以每年平均百分之7的速度增長。教會的中堅分子欽佩他們對巴巴多斯社會的貢獻,其中包括在巴巴多斯女王伊利莎白二世醫院任總監長達25年(1957-1983)的安娜.瓦爾特,在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學擔任校外導師25年(1979-2005)的布萊德雷.尼爾斯,在巴巴多斯司法系統擔任區域法官八年時間(1994-2002)的愛德森.格雷姆,以及巴巴多斯國會議員、政府部長和駐外大使維克托.詹森。

  巴巴多斯信徒在國際復臨運動中享有盛名的包括佈道家克姆佈雷頓.威金斯,此外還有人擔任教會和大學行政人員,比如說米迦勒.本費爾德、卡里利.貝納、丹佛斯.佛蘭西斯、特雷佛.貝克、尤金納.佛德、西爾萬.拉什利。巴巴多斯島國的兒子拉爾佛.湯普森,曾經擔任在烏利亞.史密斯以外任期最長的總會行政秘書。

  值此一百三十周年之際,巴巴多斯復臨信徒仍舊盼望作好預備,讓上帝使用他們去造福自己的祖國和全世界。



格倫.菲力浦斯是一位歷史學家,他是第四代巴巴多斯復臨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