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愛你的仇敵?


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反思
鄧尼斯.凱撒

  2014年8月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開戰百周年。一戰開啟了世界戰爭史的新紀元,並且進入史冊,成為有史以來最血腥、最致命的軍事衝突之一。新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毫無猶豫地投入到戰場上去。

  一百年過去了,當年這些可怕事件的大多數倖存者已經與世長辭,那些災難性的後果也已隨著時間消逝了。雖然如此,在未來五年,許多國家將要通過舉辦展覽會、討論會、演講和電視廣播記錄片等形式來回顧這場戰爭。在那關鍵的四年中,世界永遠改變了。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國家都用同一種方式來紀念一戰。例如,丹麥就將一戰作為本國走向現代歐洲的重要一步,因為該國在一戰中保持了中立。而英國則沉湎於自己對德國的勝利之中,對美國來說,1917年捲入一戰,標誌著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強權的開始。

  當我們反思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在一戰中的正面和負面的經歷時,但願我們成為祖國和天國更好的公民。

戰爭的殘酷和瘋狂

  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許多人──包括敬虔的基督徒──捲入不理想的環境中去,讓他們對自應該做什麼感到混亂。當然,沒有一個參戰國真的想著發展成一場世界性的戰爭。事實上,在二十世紀初期,不同的政治和軍事同盟與及歐洲主要國家間的軍備競賽,都意圖創造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

  1914年7月28日,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之時,這些之前的備戰因素迅速被釋放出來,歐洲各大國之間在極短的時間內互相宣戰。各個武裝集團均採取了當時最先進的戰爭科技和手段,包括坦克、長程導彈(飛彈)、飛機炸彈、詭雷、磷彈和毒氣。在德國和法國的塹壕戰中,數百萬士兵被他們的政治領袖當作被計算的“物料”,投入到這場早已決定了結果的、沒有意義的屠殺當中。1 一戰期間,由於軍事行動、營養不良、疾病、饑荒和各種事故,總共有一千七百萬士兵和平民喪失生命。八百萬士兵失蹤,另有約兩千一百萬士兵受傷。

  我們很難想像,參加一戰的主要國家,都是一些在音樂、文學、科學和神學上出類拔萃、享譽全球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怎麼能在戰爭中淪落到如此殘暴和野蠻的狀態呢?有人可能會說,在一戰中,絕不會有基督徒策劃並參加這些可怕的殺戮。然而,許多政治家、軍事領袖和士兵本身都確是獻身的基督徒。當然,我們如今已無從確定當他們變成殺人者和受害者時,基督教對於他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甚至有許多受害者為了逃脫自己可怕的厄運而準備隨時殺害別人。2這個可怕的宿命揭示出,無論是信仰的形式、還是領悟能力或外交政策,這些均不足以拯救我們脫離戰爭的瘋狂。

答應防守,但絕不進攻



達特穆爾監獄:這些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在英格蘭達特穆爾監獄拍照,他們為了在道德上拒絕殺人、在安息日從事非必要的工作和裝載彈藥的緣故冒被囚之險。
  即使那些出於宗教和良心的緣故反對使用武器和暴力的人,都發現自己處於艱難的境地中。參戰的主要成員國都沒有為那些反對使用暴力的人提供應徵豁免權。為了避免任何直接參加戰鬥的行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早在美國內戰期間(1861-1865)就已經以“良心拒戰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身份為人認識。然而歐洲的情況與北美不同,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人意識到。

  因此,在1885年,歐洲的教會領袖試圖找到解決應對徵兵制以及在安息日執行正常任務的方法。然而他們沒能找到解決方法,最終將此事交給每一個被徵召的復臨士兵,讓他們順著自己良心的指引自行決定。

  懷愛倫強調,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的情況和環境不同,要解答這些問題,沒有一個單一和普遍性的答案。她承認復臨信徒士兵參軍並非出於自己的選擇而是受到國家法律的強迫。她鼓勵他們並為他們禱告,願他們成為“基督十字架旌旗下真正的士兵,”並願上帝的使者“保護他們脫離每一個試探。”3 他們必須學習如何將聖經上的原則應用於不同的環境。

  歐洲各國的復臨信徒遭遇到的處境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英國沒有徵兵制,復臨信徒就沒有這方面的難處。但在其他一些國家,比如說德國、奧匈帝國和法國,這些國家非常倚賴徵兵制,拒絕服兵役者有時要受到監禁甚至死刑的處罰。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國家的復臨信徒士兵一般承擔他們的軍事任務,但卻拒絕在“和平時期”的安息日履行任務的原因。他們中有些人因為嚴格遵守安息日而被軍事法庭判處數年監禁。雖然如此,在軍事法庭上,他們一般都會表明,如果他們的國家受到攻擊,即便是在安息日,他們也會去戰鬥。但他們卻不會參加進攻性或侵略性軍事行動。4

戰爭比人們想像的更為複雜

  當一戰於1914年夏天爆發時,身處中歐的復臨信徒立刻覺察出這場戰爭的複雜性。誰試圖對別國作戰?誰是僅僅在保衛自己的祖國?考慮到戰爭爆發後歐洲數國迅速彼此宣戰,這使人們很容易喪失對局勢的清楚分析。每個國家都在宣稱自己的行動是針對外國入侵者的自衛戰爭。

  當國家的軍隊動員機制啟動後,年輕的復臨信徒便被徵召或者強徵入伍,被迫捲入到戰爭的機器中去。本會在德國的一些領袖喪失了勇氣,紛紛向軍事當局保證,他們的信徒入伍之後,即便在安息日,也會拿起武器去保衛自己的祖國。同時他們試圖讓教會信徒相信,舊約中有關參加戰爭的原則到了今天依舊適用。5

  顯然,這種立場對於中歐的復臨信徒來說並不完全陌生。然而這些領袖對教會信徒所表達的希望卻是少有的。一些信徒發出了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對於接下來發生的混亂和抱怨,教會領袖只能通過將這些“麻煩製造者”開除教籍了事,但這只能在教會內部製造更多疏遠、敵對和矛盾的情緒。這種“內戰”最終導致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改革運動”(Seventh-day Adventist Reform Movement)的建立。6

  英國的情況在1916年政府發佈普遍徵兵令後發生了改變。由於英國有一些免於參戰的豁免政策,於是英國絕大部分復臨信徒都能登記作為“良心拒戰者”,並作為非戰鬥人員加入英國軍隊。但這並未讓他們免於尷尬、上級的壓力以及監禁的判決,因為他們的上級和民眾普遍看他們是“背叛祖國事業的人”,並且不願意給予守安息日的士兵以特權。7

  無論復臨信徒是在德國、法國還是英國服役,他們若想保持自己信仰的忠貞都十分困難。那麼解決之道在哪裏呢?他們處於壓迫性的環境下應當如何行事為人呢?

基督徒的品格



徵召: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經常自願參與拆彈任務,與他們拯救生命的道德信念一致。 圖中有幾位後來成為傳道人、宣教士和行政人員。(照片由史丹堡出版社提供)
    耶穌在福山寶訓(太5-7章)中概括了祂國度的律法,並且讓我們瞥見到了他所闡發道德和倫理問題時的廣泛框架。約翰.哈沃德.約得是一位門諾派的神學家兼論理學家,他在耶穌的這篇講論中總結出七項倫理原則,我覺得這將有助於我們將聖經原則應用於不斷變化著的情況和環境中。8

  1、悔改的倫理。耶穌用以下的話開始了祂的傳道:“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耶穌對大家的呼籲是“悔改",即心意更新,按照懷愛倫的話來說,就是“為罪痛心並離開罪。”9

  耶穌呼召第一批門徒(第18-22節)並講論祂國度的倫理(太5-7)之前,先呼籲心意更新,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祂的倫理是一個思想發生改變之人的概括,而非對於理想世俗社會的描述,或者如何度幸福成功人生的手冊。

  2、門徒資格的倫理。耶穌講八福的對象是祂的門徒(太5:1),他們是虛心、哀慟、溫柔、饑渴慕義的、憐恤人、清心、使人和睦的和為義受逼迫的(第3-10節)。耶穌向這些通常在社會上屬於少數的門徒所應許的,並非暫時的報償(比如財富、名譽和成功),而是永恆的報償(天國,安慰,地土,滿足,憐恤,上帝的面,以及神聖的收納)。然而,祂的門徒們卻沒有像他們試圖彰顯並效學之主一樣具備這些特點。

  3、見證的倫理:接下來,耶穌將他的門徒比作世上的鹽和光(第13-16節)。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向世人作見證。如果我們是士兵,像一戰中歐洲的一些弟兄一樣,那麼我們為上帝所作的見證將是怎樣的呢?請思考以下這句話。“敵人”並不能選擇生在某個特定的國家,很顯然他無法為自己國家統治者的錯誤而負責。很可能連他加入軍隊這件事本身都是被迫的。作為人類同胞的一分子,他和我一樣需要救恩。那麼,我該如何將上帝無窮的愛和赦免傳遞給他呢?

  4、成全的倫理:耶穌表明,文士和法利賽人通過降低律法的標準並排除律法真實的意義而使人們容易遵守。祂說他們禁戒不犯殺人和姦淫的罪,這只是在關注律法的外在標準,然而他們內心卻懷藏著仇恨和貪婪。他們覺得內心存在罪惡的思想和態度是無足輕重的,只要這些思想不付諸實踐、成為外在對律法的干犯即可。然而,耶穌說他來並不是要廢除律法,乃是要成全(第17節)。祂表明了律法的真義,強化了其應用,並且使人們對律法的屬靈性質有了清醒的認識(第19-48節)。

  5、完全之愛的倫理。我們或許會反對“這一條和軍事戰爭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很大!還記得耶穌所說的六條“你們聽見有話說……然而我告訴你們……”的話嗎?這裏面有三條分別涉及仇敵(第21-26節)、暴力(第38-42節)和報仇(第43-48節)。愛自己的朋友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耶穌號召門徒甚至要愛那些不配的人或者致力於行惡的人(第43-48節)。

  當然,我們或許會問“如果那樣,我們不會被看成與他們同流合污嗎?”當我們還是罪人──甚至是仇敵(羅5:8, 10)的時候,天父就愛我們並將耶穌賜給我們,難道天父這樣做有錯嗎?同樣,耶穌讓我們思考天父的完全之愛,並努力讓自己關心我們仇敵得救的問題(太5:48)。

  6、超越倫理:耶穌說“你們……比人有什麼長處呢?”祂以此來挑戰我們跳出框框去思考。我們經常在想別人是否想從我們這裏得到什麼,或者我們自己的觀點如何,或者最壞的決定是什麼。但上帝經常有一些出人意料之舉,做一些超越我們觀點之外的事。耶穌並沒有讓我們為作見證的緣故而炫耀,也不是僅僅讓我們遵守條例並保持成功。祂讓我們返照他的品格。祂或許會問: “在這種情況下,聖靈那賜人生命的能力如何達到透過有效的形式和選擇去做一件新事,成為上帝同在的見證。”10

  7、和好的倫理。耶穌在馬太福音5:21-26中關於怒氣的評論表明,內心對弟兄懷藏仇恨比外在的行動更為嚴重。然而耶穌的話還沒說完。他接著強調人在真實敬拜之前與弟兄和好的重要性。正如上帝竭盡全力讓世人與他和好,我們作為他的兒女,也應效法他的品格,讓自己與他人和好。

  雖然世人外表上反對參加暴力和殺戮的行為,但他們內心仍有可能懷藏仇恨和紛爭(不解怨)的精神。雖然如此,上帝的兒女卻應做祂國度的大使,通過向自己的朋友和仇敵表現和好的精神而返照祂的品格。

思想上帝的品格——一項全球性的使命

  在一戰中,德國和法國復臨信徒應徵士兵發現自己所處的境況非常不妙,當中許多人仍舊努力爭取在軍隊中的一些特別職位,可以去醫治並拯救他人的生命,而不是互相傷害和殺戮。他們盡力在軍中擔任醫務人員、郵遞員、翻譯、廚師和火車調度員等等。他們中許多人和自己的戰友一同祈禱、給他們查考聖經、分發福音文字材料,並在安息日和那些與自己有同樣信仰的人一同敬拜上帝。

  全球許多教會的信徒今天仍舊和當年這些士兵一樣面臨著類似的處境。我們或許生活在明顯和平的環境中,然而有人卻在每天經歷內戰。當我們面臨爭鬥的時候,我們會受到引誘去懷存一種好戰的精神。上帝的兒女應當培養一種品格,就是受到激勵去向朋友和仇敵代表上帝完全、超越、和好之愛的品格。最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認為自己目前的使命是向“各國,各族,各方,各民”(啟14:6)傳揚三天使的信息,吸引人歸向耶穌,好使他們不致滅亡,反蒙拯救。



1 Hartmut Lehmann, Das Christentum im 20. Jahrhundert: Fragen, Probleme, Perspektiven, Kirchengeschichte in Einzeldarstellungen (Leipzig: Evangelische Verlagsanstalt, 2012), vol. VI/9, pp. 141, 142.
2 同上原文第142頁。
3 懷愛倫,《信息選粹》卷二,原文235頁。
4 Ulysse Augsburger, “Un soldat adventiste devant le conseil de guerre,” Le Messager, May 1914, pp. 51-54; Gerhard Padderatz, Conradi und Hamburg: Die Anf*nge der deutschen Adventgemeinde (1889-1914) unter besonderer Ber*cksichtigung der organisatorischen, finanziellen und sozialen Aspekte (Hamburg: author, 1978), pp. 243-253.
5 参见例子,Guy Dail, “An unsere lieben Geschwister!” (broadside, Hamburg: Aug. 2, 1914); G. Freund, “Krieg und Gewissen,” Zions-W*chter, Dec. 6, 1915, p. 365.
6 Helmut H. Kramer, The Seventh-day Adventist Reform Movement (German Reform) (Washington, D.C.: Bibl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988), pp. 9-17.
7 Francis M. Wilcox, Seventh-day Adventists in Time of War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Pub. Assn., 1936), pp. 253-296.
8 John Howard Yoder, The Original Revolution: Essays on Christian Pacifism (Scottdale, Pa.: Herald Press, 2003), pp. 36-51.
9 懷愛倫,《喜樂的泉源》,第三章,第2段。
10 Yoder, p. 49.



鄧尼斯.凱撒祖籍德國,目前正在美國密西根州貝林泉市安得烈大學攻讀他的哲學博士學位,範籌是復臨運動歷史和歷史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