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從地獄到希望


20年後的盧旺達
克勞德.利奇理



在舊校園:2004年,穆登達未來研究小組的部分成員正在視察舊校園。從左到右分別是穆圖卡.慕丁加教授、本文作者,以及約瑟.茲爾瓦西校長。(照片來自中非復臨大學的西巴哈什伊。)
  “宣教士說:‘地獄裏已經沒有魔鬼了,它們都在盧旺達!’”

  這句話曾經是1994年5月16上過《時代》雜誌的封面標題。1我還記得在那悲慘的一年的春天,我看到這個封面時,一股涼氣直通我的脊背。由於我的父親和朋友曾經在穆登達(Mudende)的中非復臨大學(AUCA)擔任宣教士,所以我無法對這個位於中非綿延的山脈中的美麗國家的悲慘遭遇漠不關心。事實上,沒有一個有心跳的活人——鐵石心腸的西方列強除外——可以無動於衷,因為在一百多天血腥的“大屠殺”期間,這個國家的種族仇恨和毀壞使人震驚,近一百萬人因此喪生。

  整整十年後,在2004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我以當時新組建的中東非分會代表團成員的身分,來到了盧旺達的穆登達。我們要負責對當時荒廢的校園怎樣重建提出建議。我在這個被《時代》雜誌稱為“盧旺達殺戮場”的地方,站在曾經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機構之處,在那曾有一千多位來此避難的人被一群瘋狂的暴徒活活砍死的科學樓中。有32位本會學校學生喪生。



滅門之禍:穆登達醫院外科醫生耶西.塔巴朗扎和西盧旺達區會會長約書亞.魯西尼牧師正在審視種族屠殺中被殺家庭的名單。(照片來自克勞德.利奇理)
  這裏坐落在維龍加山脈的東坡上,海拔約有七千英尺,幾乎永遠籠罩在薄霧中。現在,就我看來,這裏看似永遠掙扎著要使過去的陰影消散。其實,整個國家似乎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場悲劇的事實。一股陰鬱悲慘的烏雲似乎籠罩每個角落。田地仍然荒涼,焦黑的樹樁留在原地,無聲地見證著過去的森林,四處都是廢棄破敗的房屋。

  盧旺達的首都基加利了無生氣,從來沒有交通堵塞。更重要的是,那些生性含蓄的盧旺達人,仍舊沉浸在他們的悲傷中,因那難以估量的損失而失去志氣,有些家庭整體消滅了。這個國家和常以穆登達校園自豪的教會,會不會接受這場悲刻的事實,從地獄邁向希望呢?我那時真的不知道,原來上帝已經動工,預備了那要為重建盧旺達教會擔任建築師的人。

希望的建築師



一座嶄新的校園:中非復臨大學中央教學樓,在基加利附近。(照片來自克勞德.利奇理)
  他們來自全球四個大洲。第一位在2001年聽到了上帝的呼召,來到盧旺達。他的品格和果斷性格曾在威權政治時代擔任匈牙利聯合會會長時受到了考驗。約瑟.茲爾瓦西帶同妻子蘇珊娜來,同意擔任中非復臨大學副校長。當時他的辦公室設在基加利的一個名叫吉書束的小校園外。當茲爾瓦西到達這裏,看到校園裏的悲慘景象時,幾乎決定要打道回府了。這裏根本不像大學校園,更像一所小學,而且沒有任何設備。這裏的圖書館並不比美國一般住家客廳大。他的辦公室僅能容納一張小桌子、一個書架和一把待客用的椅子。在冊的學生只有320名。雖然茲爾瓦西的生命遭到無數次威脅,但他還是留下來,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異象。

  2004年,教會收到因穆登達在種族屠殺後用作聯合國難民署的難民營期間受到損壞的二十萬美元賠款的一部分。茲爾瓦西用這筆錢購買了一處優美的土地,是基加利巿在馬所羅山上批出來的土地,就位於國際機場對面。但又怎樣呢?



廢墟中的遺跡:2004年,穆登達舊中央教學樓。(照片來自克勞德.利奇理)
  同年,上帝感動了菲律賓的一對年輕夫婦多明尼克.帕加里幹和安吉.帕加里幹。多明尼克是位建築師,安吉任馬尼拉復臨醫院的財務總監(或譯為首席財務長)。她陪同丈夫來到中非復臨大學,自己任教會計,丈夫則負責制訂新土地上的建築計畫。他們當時還不知道,但他們和茲爾瓦西一起奠定地基,原來那以後不僅成為大學的重生,事實上就是整個盧旺達教會的重生。然而,他們面前要走的道路證實是非常險峻崎嶇的。他們的第一個里程碑是什麼呢?為穆登達校園的未來制訂計畫。

轉捩點



建設未來:中非復臨大學校長亞伯.西巴哈什伊正在視察吉書束的建築地盤。



穩定的財源:主管財務的副校長安吉.帕加里幹使中非復臨大學的經濟狀況歸於穩定。



建築上的專業人員:中非復臨大學的建築師多明尼克.帕加里幹開發並實施所有的建造計畫。

(照片來自挪威聯合會T. Tjeranson)
  2004年5月13日,在基加利的諾富特酒店召開了一場歷史性的會議。中東非分會執行委員會在此舉行年中會議,其中最重要的議題就是接受一個研究小組關於穆登達未來的報告。

  在一位來自肯尼亞的大學教授穆圖庫.慕丁加的領導下,研究小組向執委會建議,接受政府出價購買那荒廢的校園,並繼續發展馬所羅山校園。

  然而,反對的聲音異常強烈,許多委員還記得過去穆登達的“光榮歲月”。他們曾經是那裏的學生或者職員。那些失去生命的人都是他們的朋友。他們怎能在自己生命和盧旺達教會歷史如此重要的一個時刻背棄它呢?請求給穆登達另一個機會的請求變得熱烈,聲調也充滿熱情。

  最後,當時的分會會長兼委員會主席華傑夫2是上帝所賜予有公平公正之辦事能力和冷靜頭腦的領袖,他請大家把爭論總結,投票表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投票結果。有關的提議以輕微票數之差獲得通過,打開了一條通往嶄新未來的道路。

嶄新的未來

  這是何等光明的未來啊!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煥然一新的馬所羅山。新任副校長亞伯.西巴哈什伊是盧旺達人,曾經也是穆登達未來研究小組的成員,他歡迎我到他寬敞的辦公室去,從那裏俯瞰美麗的校園景色。校園中點綴著座座建築物,它們誠然讓教會感到自豪。這些建築物都是由帕加里幹設計建造的,而工程預算則由他妻子安吉細心地管理。

  2006年,安吉被任命為這裏的財務總監,負責使這裏混亂的財務狀況回歸正常。西巴哈什伊這樣評價安吉的工作:“這四年來,安吉一直在充當‘考古學家’的角色:這裏的賬目根本無法辨別真偽,會計系統並不存在,現金流動亂七八糟。但到了最後,我們卻可以儲蓄資金,建設這座美麗的校園,並在吉書束建造另一座新校園,絲毫沒有欠下債務。”

  這裏原來的“小學”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尚在建造過程中的大樓,有24間教室,足可容納蓬勃發展的資訊科技和工商管理系。學校的學生人數從320人竄升到3,200人。學校計畫新增教育和神學系,包括軟件(軟體)工程、健康科學、數學、經濟學、地理學,還有醫學。

建造國家的未來



增長迅速:在魯亨蓋利,加利拉亞復臨教會教堂完工時能夠容納兩千多人。(照片來自克勞德.利奇理)
  幾個月前,西巴哈什伊和學校的學術副校長恩達哈約.克拉瓦受邀請到國家教育部部長的辦公室裏。教育部部長先肯定了他們的工作,感謝大學為國家提供的優質教育,隨後代表政府提出了一個請求。他請求中非復臨大學制訂計畫,在盧旺達開展第一家醫學院。政府將幫助提供實習崗位、獎學金以及和其他夥伴的合作途徑。雖然還需要籌措四百萬美元,但計畫目前可以在制訂中,預計在2015年9月份招收第一批45名學生。

另一位建築師

  “大學的重生就是教會的重生。”赫斯倫.比伊林吉羅說。比伊林吉羅為人謙遜,擁有很高水平的學術認可。他原籍盧旺達,在美國求學多年後成為美國公民。他在密西根州安得烈大學取得兩個碩士學位(神學和工商管理)和一個教牧博士學位,他在任何地方都可有光明的前途。但與許多其他非洲人不同,2003年,他和妻子安娜選擇回到盧旺達故土,在那裏擔任聯合會副司庫。他花了兩年時間建立起一套系統和程序,確保教會的經濟狀況保持健康。2005年,他成為盧旺達聯合會會長。



盧旺達聯合會新總部:正在基加利建造之中。(照片來自克勞德.利奇理)
  在基加利一個陽光西照的傍晚,我和比伊林吉羅站在離基加利中心區只有一街之遙、一座正在建造中的九層建築物的屋頂。這將是盧旺達教會的新行政辦公大樓,其中大部分都是辦公室,可以對外出租,所得收入用於教會未來發展:比如說給大學提供學生來源的中小學、給大眾帶來健康的診所,以及教會建築設施。

  當比伊林吉羅討論計畫時,這位平時聲線柔和的先生變得異常地有生氣。他談到位於盧旺達中心位置的吉塔拉瑪,那裏興建了新的區會辦公室,以讓外間更容易看到裏面。他說:“但那還不夠。我們曾說:‘還要增加一所中學,這樣就能吸引年輕人的思想。’所以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24間教室。"他們還有兩棟能夠容納800個孩子的宿舍。

  比伊林吉羅解釋:“我們想讓當地孩子熟悉我們的教義和使命。後來,有塊地要出售。於是,我們便出手買了下來。我和市長談話[並且告訴他]大學要用那塊地,作為中非復臨大學擴建之用。”

   “帕加里幹已經草擬了總體規劃。這樣我們很快就會擁有大學的分校——中學和區會總部——我肯定教會在這座城市會變得更壯大。”

  在盧旺達的旅途上,比伊林吉羅帶我看緊挨著穆古納羅復臨醫院的新護士學校,一經政府發放許可證書就能營運。在靠近剛果民主共和國邊界的吉賽尼,比伊林吉羅帶我看新區會辦公樓和一座大型的中學。這裏的位置非常優越,是在本會一位平信徒的協助下購買的物業。一同買下的還有從前租給另一個教派的一座大倉庫。當這個教派的信徒知道是復臨教會買下倉庫之後,有些人不快樂;但有些人要求我們說說本會講的教導。經過在該處舉行佈道會之後,有140人要求受洗加入我會。我們現在在那裏有一個興盛的教會。

  在魯亨蓋利,我們停下來,拜訪一年前組成的加利拉亞教會。這裏有324名教友,但他們計畫在幾年之內增加到2,000名。新教堂的建築進行得很好。在同一個鎮內,另外兩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大教堂也在興建中。一所能容納1,400名學生的學校建設正在最後階段。



明天的笑臉:在魯亨蓋利,復臨學校裏的孩子能夠在這個重建的國家中看到一個光明的未來。(照片來自克勞德.利奇理)
  傑拉德.卡拉西拉是中非復臨大學畢業的校友,現在是北盧旺達區會會長,他接待我,並帶我看新的區會辦公樓。這是一座三層高的現代化建築,擁有寬敞的辦公室,有自己的伺服器以及SunPlus會計系統,與聯合會和全球總會相連。

  在2014年4月,剛好是大屠殺二十週年,這裏是何等的不同呢!當年,仇恨險些毀滅了國家。如今,國家欣欣向榮,教會也蒸蒸日上。盧旺達的人民學會了互相饒恕並在一起工作。國家已經消除了腐敗,法律和秩序也得到了恢復,紀律得以重建。3整個國家確實已經正常運作。它很快成為非洲的一個模範。在盧旺達國內,本會成為激勵人心、屬靈力量和智力發展的來源。

——————————————————————————

1 另見南茜.吉布斯,“為什麼盧旺達成為殺戮之地?”,《時代》,原文網址: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80750,00.html#ixzz2rUsszqKi。

2 華傑夫目前是位於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市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副會長。他從2010年開始擔任此職。

3 見下欄描述

盧旺達有一百多萬守安息日的信徒

克勞德.利奇理

  在一月份最後一個安息日上午九點半,基加利的街道上幾乎空空蕩蕩的,只有三三兩兩的警察站在路上。給我作司機的是復臨教會傳道人卡朗瓦.尼佛塔,他提前提醒過我,在去教會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果然,我們在三英里的路上被攔下來三次,每次都是同一個問題:“你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嗎?”

  “是的。”

  “讓我看看你的卡。”傳道人盡責地提供教會所簽發的教友卡,證明他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如果他沒有證件,就會被滯留在路邊,要等到上午十一點才能離開。

  今天是“姆幹達日”(Umuganda),是全國的公共勞動日。盧旺達全國人民每月一次都要在星期六上午從事志願服務,建造社會住房或學校、打掃馬路和公共場所、清理垃圾、種樹種草,或者其他改善環境的工作。除了復臨教會之外,所有的單位和機構全都關門。除了緊急服務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之外,誰都不准上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則須在星期日上午勞動。

  當政府在2006年引入這個計畫時,強制教會給教友簽發確定身份的卡片。一個月內,只在基加利一個地方,就有980,000人申請卡片,還有成千上萬人在首都以外地區申領。他們中並非所有人都是教會在冊信徒,但他們都聲稱自己是守安息日的。他們或許不會都去聚會,但他們在復臨信徒家庭長大,對安息日非常瞭解,他們拒絕在星期六工作。

  今天教會報告說,盧旺達“只有” 604,000名教友。但據我們所知,至少有這個數字兩倍以上的人宣稱自己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根據政府統計,盧旺達一千二百萬人口中,約有百分之11.1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這就是說有盧旺達有一百三十多萬人守安息日,使其成為世界上復臨信徒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克勞德.利奇理是《復臨信徒世界》副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