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尋根之路


追尋復臨先賢的足跡
傑拉德.克凌貝爾



很快,而且甚快:在紐約白廳巿靠近威廉.米勒耳家農場的“升天磐石”邊,我們試圖想像當年的情景。

  2013年10月,《復臨信徒世界》副編輯傑拉德.克凌貝爾踏上了一次重新探索復臨運動根源之旅。他參加了由總會懷氏著作託管委員會總幹事雅各.尼克斯帶領的復臨運動遺產之旅。他們在九天內在美國東北部旅行了將近2,200英里(3,540公里)。他們這個旅行團共有35人,年齡從8歲到80歲,他們到結束時已成為朋友;不僅是這樣,還是親如家人。下面這些內容均選自傑拉德.克凌貝爾的個人博客。1

  有很多條路可以探索我們的根源。根源決定了我們是誰和我們是什麼。一棵樹的根深植沃土,就會茁壯成長,拔地參天。紮根不深,成長必然不利。我們可以從樹根比喻來了解我們復臨教會的傳統。懷雅各和懷愛倫、烏利亞.史密斯或J.N.安

和一些朋友會面:在美國密歇根州巴特克里克(Battle Creek)復臨信徒歷史紀念村,《復臨信徒世界》副總編輯傑拉德.克凌貝爾與懷愛倫和懷雅各的等身照片合影。
得烈,都是復臨信徒中間如雷貫耳的名字。但是,復臨運動中那些知名度較低的草根英雄,我們認識多少?對於當時一個剛興起的運動,努力去團結大家,並努力在上帝的帶領下,清晰地把復臨信徒要帶給世人的信息傳講出去,因為世人需要聽到三天使的呼聲,當中的基本事實,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那“美好的往日”聽起來安全、安慰、簡單愜意。然而,十九世紀美國的生活其實並沒有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大部分便利條件。每塊麵包都意味著人們日復一日的辛苦勞動。想想十九世紀新英格蘭的印刷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吧。八頁版的《現代真理》(《復臨信徒評論》的前身)要用至少一整天時間來排版和校對。印刷一千份這樣的小冊子再要另外用一天或兩天時間,然後還要等待紙張上的油

第二天:1844年10月22日,“大失望”的第二天,海潤.愛德生和他的朋友就是在像這樣的一個穀倉裏聚會禱告。我們訪問紐約州克利夫頓斯普林斯市海潤.愛德生的農場那天非常寒冷。
印徹底乾燥,才能將其裁剪到合適的尺寸裝訂。考慮到季節和溫度的不同,油印乾燥的時間可能還會相應延長。大家不要感到奇怪,印刷並不便宜。在鐳射打印機和隨選打印書籍的年代,我對那些付出辛苦勞動的復臨先賢更感欽佩,因為他們不管要用多長的日子,花時間專注於有永恆利益的首要事物。

  在哈門愛倫(譯者按:哈門是懷愛倫的婚前姓氏)見到第一個異象之前,上帝曾經揀選了兩位弟兄來傳遞祂的心意。根據傅威廉(William Foy)(一位非洲裔美國人)和哈森.傅士(Hazen Foss)這兩人後來的證言,他們都都曾見到過幾個異象。傅威廉雖然膽怯,但還是曾經公開敍述了這些異象(譯者按:更準確地說,傅威廉敍述過的異象是第一和第二個異象,但他見到第三個異象後,卻因不明白而不再傳講),並繼續作一位忠心的浸信會講道人。而傅士因害怕別人的譏誚,遂決定沉默不言,不與他人分享上帝所賜的異象。

我們的交通工具非常便捷:我們的旅遊車使我們比從前本會先驅們在十九世紀乘坐的交通工具快捷多了。
可悲的是,他在1893年去世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不可知論者。

  相比之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三位關鍵創始人貝約瑟、懷雅各和哈門愛倫,均甘願回應上帝的呼召,傳揚耶穌即將復臨的信息,以及他們在聖經中發現的其他真理。

  是什麼造成這分別呢?很顯然,經驗和年齡不是關鍵性因素。1844年的時候,貝約瑟52歲,

家庭連結:懷愛倫雙生姐妹伊利莎白葬在緬因州歌爾罕這塊家庭土地上。
而愛倫和雅各還是青年(1844年,愛倫17歲,雅各23歲)。我們知道,此三人當時都為新的亮光、情緒上的挑戰和其他問題而掙扎。最終,我相信是他們對於耶穌的熱愛帶來了分別。

  我們在歌爾罕北街墓地的參觀使我心中激動,這裏埋葬著懷愛倫雙胞胎姐妹伊利莎白。據我們所知,伊利莎白從沒有接受過基督。我們在這裏聽到當年懷愛倫寫給她姐姐莉茜(伊利莎白的小名)的信,愛倫在信中懇勸她的姐姐能夠將她的心獻給她的救主,這使我喉頭哽咽。我眼前浮現出許多遠離耶穌(或者從未接受過祂)之親朋好友的面容。在愛倫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語之中,我似乎聽到上帝非常渴望將那些我們所愛

講故事的人:吉姆(雅各).尼克斯是總會懷愛倫著作託管委員會的總幹事,他給我們分享了一些故事背後的故事。
的人抱在他的懷裏。

  如果安妮.史密斯今天能夠說話,我今天能聽到什麼樣的故事呢?安妮.史密斯是一位詩人,也是在紐約州羅切斯特市一份創辦不久的復臨派刊物的非正式總編輯。如果她現在還能說話,我想我一定能從她的話中聽到熱誠、樂觀、熱情和深刻的信念,還有青年人用之不竭的活力。今天當我和我十幾歲的女兒談論她感興趣的話題時,我仍舊能感受到青年人的激情和活力。當少年復臨信徒明白一切時,便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前進。那是早期復臨運動成功故事的重要部分。他們人數稀少,他們資源有限──但他們卻預備好前進,因真理而深受感動,確信自己身上負有神聖的使命。我需要在我的人生中重新挖掘這種驅動力。

  當我聽到威廉.米勒耳和那些

鳥瞰:聽眾饒有興致地聽吉姆.尼克斯講述170多年前人們敬拜、彼此相愛、歡聲笑語的故事。
跟隨他之人的故事時,他們那種犧牲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毅力再次打動了我。他們心甘情願為自己的信仰站立,絲毫不顧別人的譏誚、責駡和侮辱。

  論到他後來的所有的忠誠,其實他花了多年時間才將自己的心交給耶穌。他在歸主之後,花了兩年時間研究聖經。他在進入教會之後,並沒有放下自己的頭腦。他認為啟示真理的上帝同時也是創造我們理性思維能力的上帝。他在經過了縝密的研究之後這樣寫道:“我不得不承認,聖經確實是從上帝而來的啟示。這些經文成了我的喜樂;在耶穌裡我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威廉.米勒耳在十數年內,當著成千上萬的人宣傳耶穌馬上就要第二次降臨的過程中,

发现安息日的亮光: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教会,是复临信徒第一所遵守安息日的教会,这发生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正式建立组织之前很长的时间。
他和耶穌的友誼始終是他最大的支持力量。後世的學者估計,在當時的北美,米勒耳運動的群眾約有五十萬。這場運動在當時並非默默無聞,只是基督教某一派別內部的事,而是揚聲呼喊,鼓樂喧天,無所畏懼,激情澎湃。

  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忠心,這似乎已經成為我會早期領袖的一個品牌。珀西T.梅根是早期處於弱小階段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一位教育家,他因為自己對於教育的整體性觀點而數次遭受別人的反對。有一天,他收到來自W.K.克洛格(家樂)吸引人的邀請,請他加入生產玉米片的新公司擔任銷售部主任。梅根因為這次吸引他的邀請,用了整整一夜的時間來祈禱。到了清晨,他終於知道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選擇了。多年之後,他寫信給自己的朋友:“我必須堅持這信息!”銷售玉米片(或者說賺錢)永遠也無法與引導並塑造青年人的思想尋求方向和使命相提並論。



拒絕呼召的先知:這裏是麻塞諸塞州哈佛里爾市傅士的墳墓。傅士拒絕分享異象內容。
  當早期的復臨信徒與耶穌在1844年沒有回來的事實角力時,許多人開始懷疑他們在預言上的解釋是否正確。有些人在尷尬和誤導之下,一起徹底地拒絕了基督教。與此同時,另一小群人,包括紐約州吉布森港的海潤.愛德生在內,他們向上帝哭泣懇求。他們的眼淚和詢問終於有了結果。在大失望的第二天清晨,當愛德生走過一片玉米地時,他突然感覺天開了,而他竟然看到了天上的聖所。

  這個發現幫助當時人心散亂的復臨信徒弄明白了聖經預言的大圖畫。我希望我們今天也能把握住這個發現的實質,認清楚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本質。2 聖所是一條線索,將我們神學觀點的所有要素聯繫在一起,而耶穌就是聖所的中心。

  我從這次旅行帶回家的一大教訓是家庭成員的團結。家庭成員一起哭泣,有時甚至不和。但到了晚上,我們還是在一起。當我閱讀早期復臨教會先賢的歷史時,我找到很強的信念和熱烈的討論。

筆尖下的力量:在麻塞諸塞州老斯特布里奇村,就是這麼小型的印刷機,提供了理想的載體,使復臨信息廣傳在外。
但是,這並不是最終的結果。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推動了我們向前進,那就是一個需要認識真理的世界。從早期復臨運動的開端起,這種視覺已不斷發展。早期復臨信徒認為他們要將真理傳給美國的天下;畢竟,美國是一個由全球移民組成的國家。當復臨信徒明白了上帝的全球使命之後,他們意識到的世界範圍更大。他們從未提到北緯10/40視窗地帶,而是隨著J.N.安得烈在1874年前往歐洲,使命和服務成為了復臨運動的戰鬥口號。這必須仍然是今天的宗旨。

  從這次尋根之路中,還洞察到一點:我們的先驅都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他們都不是聖人。他們並不希望我們試圖返回到原先那個“美好的往日”裏去。他們接受了這個圍繞他們而不斷變化的世界,並一直在左思右想,如何能利用這些新生的事物,來推進上帝的計畫。當他們想要探討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書中上帝的預言全景圖時,他們使用了當時新出現的混凝紙漿。3

秋天的美景:麻塞諸塞州哈佛里爾市的虞樹公墓,並不是所有墓碑都能壓抑住我們旅行團中年輕成員心中的歡樂。
他們甘願鑽進當時還未經過充分驗證的運輸車輛(比如說當時的火車和後來的汽車),為的是更快地趕到自己要做工的地方。他們奮力向前,因為他們知道時間短暫。

  當我們在芝加哥奧海爾國際機場擁抱握手的時候,我似乎找到了重要的根源。不考慮我的出生地,不考慮我的語言或文化背景,我首要和最重要的身分就是上帝家庭中的一員,正在等待洪福的盼望成為甜蜜的現實。而現在我卻非常渴望與他人分享福音。



1 你可以在以下網址閱讀這篇遊記的完整博客內容,其中還包括許多照片:http://adventistreview.org/route-to-roots .

2 傑拉德A.克凌貝爾,“全景思考:聖所和復臨信仰神學的核心”,《復臨信徒評論》,2011年10月20日,原文第18-21頁。(Gerald A. Klingbeil, “Big Picture Thinking: The Sanctuary and the Heart of Adventist Theology,” Adventist Review, Oct. 20, 2011, pp. 18–21)

3 見格魯德.吉斯貝, “威廉.沃德.辛普森:復臨運動史上首位成功的大城市佈道家”,《復臨信徒世界》,2013年3月,http://aw2.sdacn.org/index.asp?issue=1303&lang=big5&id=14



傑拉德.克凌貝爾是《復臨信徒世界》的副編輯,他喜歡歷史和攝影。他和妻子尚塔爾以及三個女兒住在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市。

————————————————————————————————————

親愛的莉西:

  “莉西,難道您不相信耶穌嗎?難道您不相信祂是您的救主嗎?難道您不相祂愛您的證據,就是為了拯救您,將自己寶貴的生命捨了?您需要做的,只是接受耶穌為您個人的救主……莉西,要相信,單純地相信耶穌說的每一句話的意思。相信祂的話,並將自己絕望無助的心靈交托給耶穌基督……相信祂會垂聽您的認罪,接受您的悔罪,並赦免您一切的罪,使您成為上帝的兒女。耶穌在為您擔任中保。您願意獻上自己並信靠耶穌嗎?我多麼渴望能抱著您,將您獻在耶穌基督的懷抱中。"

1891年2月21日,懷愛倫寫信給她的雙胞胎姐妹伊莉莎白.邦絲(伊莉莎白的昵稱為:莉西)的信,收到信之後10個月,莉西去世。



復臨遺產事工

  要更詳細了解本文提及的歷史景點,可登錄復臨遺產事工的網站(http://www.adventistheritage.org/),那裡有更多的資源、圖像、故事和志願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