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多样化中的合一

多样化中的合一
一年宣教

桑德拉 .布莱克莫

  兰斯提高声调 惊呼道:“你在开玩笑吧!你一定把它放在什么地方了。”
  那天是兰斯生日,他的朋友詹妮娜带他去了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一家韩国 餐厅去庆祝。他们在一个铁路 站准备回家,他们那 辆列车刚刚开门时,詹妮娜突然惊慌地喊道:“哎呀,我找不到 公交卡了。”
  “在你的口袋、你的包里找找,”兰斯说。“快点, 列车开了。”
  狂乱地找了一番之后,什么也没找到, 列车真的开出了,他们却没上去。就在那里詹妮娜觉得她的一个口袋里有什么东西,并且成功地把她轻易忘了的 公交卡找了出来。


救灾:“一年宣教运动"成员卡洛斯.桑切斯(最右)领导来自新墨西哥州桑迪亚景复临中学的志愿者搬运家具给飓风桑迪的灾民。[图片提供:Larry Blackmer]

  “在这儿呢!”她说。“我找到了!”
  兰斯和詹妮娜跳上了下一班列车 , 松了一口气,扑通一声坐在他们的座位上。然后开始热烈地谈论他们最欢喜的话题:神学和宗教。坐在他们旁边的四个人 了解他们的讨论,并 加入 进来。在他们的新朋友到站前,兰斯和詹妮娜已经给了他们一些 圣经教导的 文字材料,他们各自交换 了名片和电邮地址,以便保持联络。
  兰斯后来提到:“他们下车后,我们彼此兴致高昂并且大声欢笑,以致众人 一直看着我们,他们奇怪发生什么事了 ──为什么我们那么快乐。”
  他说:“詹妮娜找不到她的卡,是有上帝的美意 。主希望我们与那些 特定的人分享我们的信仰。”

开创一个新见证
  22 岁的 姜东源,大家都叫他兰斯,是来自复临教会全世界每一个分会的14个年轻人之一。他们目前在纽约参加总会青年部发起的“ 一年宣教”(One Year in Mission,简称OYiM) 运动。这个 运动构成了一个异象的第一个阶段,要将志愿者主义注入复临教会青年 人的DNA中。兰斯的家乡是在北亚太分会范围内的南韩。组中的其他成员来自南非、俄罗斯、印度、坦桑尼亚、德国、叙利亚和澳大利亚。


铲雪:暴风雪后,“一年宣教运动"团队中,有几位来到当地复临教会帮忙铲雪工作。[图片提供:安东尼.斯坦叶]

  纽约的 “一年宣教”运动 的目标是要训练这些年纪从20到39岁的年轻人,在他们六个月的逗留期间开发出一 套完整的 布道方法,给他们机会直接参加领导层并且作出决策,利用他们的才干帮助预备 计划于2013年6月开始的NY13 布道运动。
  然后他们要把所获得的工具和技巧带回自己家乡的分会,另外花六个月的时间把他们所学到的教导新征募的志愿者小组,决定把什么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各联合会和区会后来也要遵循同样的过程。
  总会会长魏泰德说:“我们渴望年轻人参加庞大的传道活动。我们这么做的一种方式是通过‘ 一年宣教’ 运动,年轻人可以奉献一年的时间在街角、在自己的本土或全世界从事 宣教工作。”
  来自总部在马里兰州的总会和北美分会的不同教会领袖 每周召开研讨会,授权和指示这群青年进行不同形式的外展和布道 。

让我们自己亲自看 看过去
  “一年宣教”主要 是要为他人服务 ,这包括给无家可归的人食物吃 、帮助受到桑迪飓风影响的人作继续清理的工作 、看望疗养院和受虐待妇女庇护所里的人 、作儿童 计划等。工作组的人还与街上的人谈话并一同祈祷,这些人包括那些在 纽约巿时 报广场上的 。


祷告勇士:北美分会会长但以理.杰克逊(左)和大纽约区会复临小区服务部干事鲁本.美利奴(右)鼓励在曼哈顿住宅区带领祷告事工的“一年宣教运动"团队成员埃萨姆.哈比。[图片提供:Larry Blackmer]

  北美分会 “一年宣教”工作组成员詹妮娜 . 厄翁说:“小区服务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我们正在学习有意地在人们所在之地会见他们,帮助他们的需要,然后向他们指出福音。”
  来自巴西的莉斯 .莫塔也是该工作组的成员,她参加的一个项目是在当地的公立初中 每周辅导小孩两个上午。虽然起初很难,因为学校禁止工作组提到耶稣或福音,但莉斯相信她和他人正在向孩童和学校的职员进军。
   她说:“他们看到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也看到我们关心他们,就连老师们都拥抱我们,告诉我们说:‘我们会想你们的。’”
  在2012年10月 飓风桑迪和2013年严酷的大风雪造成毁坏之后,该地区强烈需要救灾形式的小区服务,来自澳大利亚的 约书 .伍德把它描绘为作见证的“巨大机会 ”。
  约书说:“我们一直在与复临 小区服务部同工,帮助那些受这些风暴侵袭的人,这花掉了原能用于福音传道上的时间,但这仍旧集中在关心人上,只是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2013年3月22日至24日周末,特别集中在 计划的服务方面。这14个年轻人在总会青年部 干事吉尔伯特R .坎吉、大纽约区会 复临小区服务部 干事鲁本 .美利奴和大西洋联合会青年部干事 约瑟 H .考泰斯的指导下,带领数百名志愿者在纽约全市进行“怜悯行动” 计划。亮点是来自美国七个州的数千名青年复临信徒穿过布鲁克林大桥去倡导同情,反对该城中的暴行。这事致使一些纽约人感到惊奇,想知道是否到了回归上帝的时候。


祷告团队:“一年宣教运动"团队成员在纽约地铁站与过路人一起祷告。[图片提供:安东尼.斯坦叶]

  来自尼日利亚的保罗 .奥戈嘎正在远洛克维公立图书馆帮助给孩子 讲故事和教手艺的时候,来自受虐待庇护所一个妇女带着她的三个孩子进来了。她 看着自己的孩子 听了圣经故事,并且收到孩子 涂色并写上“妈妈,我爱你”的盒子,之后 她问保罗属于什么教会。“当我告诉她我是一个基督复临安息日信徒时,她问道:‘你的教会这么活跃吗?我要去你的教会。……一定是上帝带我来这里的。祂一定想让我回到教会去。’”
  北美分会会长但以理R .杰克逊说:“大批年轻人参加 [各种 计划和游行 ],表明了我们的年轻人想要侍奉上帝的方式。他们不想借着坐在教堂的长椅上再听一首赞美诗来侍奉上帝。他们想要出去奉祂的名做些事。而这就是奉耶稣的名做事 ──去接触人并且给他们希望。”
  杰克逊与他的妻子堂娜连同其他教会领袖一同访问了几个“怜悯行动” 计划并且参加了游行。

全球教会的缩影
  来自14个地区的十四位年轻人(九男五女)一起紧 密的生活和服侍,彰显了“多样 化中的 合一 ”。他们不仅要对付年龄、语言和性别上的差异,还要对付文化和神学上的差异。例如,兰斯看纽约人彼此相待不是很尊重,特别是对那些处于领导地位的人 ──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约书曾住在印度,能看出在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上可能有的不同。他自己既在本土澳大利亚的家里有12个房间的房子里居住,也见过印度一家三代人挤在一个只有两个房间的房子里。


为怜悯而游行:成千上万的青年复临信徒在“怜悯之周末”(Compassion Weekend)从美国的七个州游行经过布鲁克林大桥。[图片提供:Larry Blackmer]

  神学观点从强烈的传统观点到许多被归于“自由主义”的教会观点也有不同。例如什么活动适合在安息日举行的问题导致了激烈的辩论,有些旁观者感到奇怪:在这么多样化的团体里,到底能不能团结一致 在宣教工作上呢?然而这些年轻人自己形容这些不同是“成长的经历”,正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他人的生活方式。
  卢卡斯.·赫尔曼作复临信徒只有两年,他形容自己的祖国德国是 “人民 倾向 于彼此不信任并且彼此避开对方观点”的地方,不过他说在这个团体里已帮助他与那些观点和信仰不同的人有更好的 关系。他说:“这个团体还帮到我个人,因为我一直去查考圣经好亲自发现许多事。”
  “需要作些调整以便我们不致彼此得罪,特别是在安息日的问题上,”来自菲律宾的安东尼 .斯坦叶说。“有一次兰斯和我谈了很长时间,彼此分享我们的观点而没有互相指摘。我很喜欢他的看法和观点,向他学一些东西,反之亦然。我们不必接受彼此的信念,我们同意有分歧。但我们仍然互相拥抱,一起生活,一起共事。”
  来自俄罗斯的安娜 .盖维 罗形容这个团队“因我们不同的种族关系而多姿多彩 ──我们的皮肤、我们的习惯各异,可是,”她说:“我们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我们确实是在基督里的兄弟姐妹。”


教导孩童:莉斯.莫塔在远洛克维公立图书馆帮助孩童做手工艺。[图片提供:Larry Blackmer]

  团队中的有些人是在复临教会长大的;有些人,如来自叙利亚的埃萨姆 .哈比,三年前才受洗,不是在复临教会长大的。埃萨姆是他家中和他那个地区唯一的复临信徒。在叙利亚,他在安息日那天独自一人,他说他必须“创造”他自己的活动。安息日上午他个人作礼拜,有时听宗教频道,然后去探访朋友或小区中其他需要某种帮助的人。
  “我花时间做好事,向人 表明我关心他们,”他解释说。
  来自丹麦的波奈尔 .拉斯姆森 说到该团队的共同使命乃是团结的因素。她说:虽然每一个人都来自不同的文化,但“我们都带着一个宗旨和目标来到一起,而那就是要以耶稣为 [ 计划的 ]中心,并且一起灵修,一起祷告。”
  来自坦桑尼亚的杰里迈亚 .马路拉补充说:“这些差异并不要紧,我们并不好战,我们也没有不断讨论我们的差异。我们总是想如何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不同看法接触许多的文化。”

纽约 综观
  纽约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 “一年宣教”团队中的一些成员不禁惊愕 。埃萨姆特别想要明白为何“人们拼命要来纽约 ”。
  “他们只是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他们要经过很长的路程 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然后再走 很远的路程回家。他们并不享受生活。在我的国家,我们享有更多的休息,更少的工作。在这里他们要更辛苦地工作,好花更多的钱。”


基本需要:帮助提供食物和基本需要给小区中有需要的居民,是“一年宣教”团队的优先工作。[图片提供:安东尼.斯坦叶]

  约书同意这一点,并且说这种生活方式还引起了 布道的困难,因为复临教会的 教友也要工作那么多时间,所以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向自己小区的人 做宣教工作。
  他说:“他们可能想要参加 宣教工作,但地点限制了他们。”
  来自印度的达里尔 .乔舒亚对该城有不同的看法。他称赞在这里发现的许多工作机会和个人成长的机会,对于没有经济能力在自己的祖国供养家人的侨民来说尤其如此。
  他说:“他们挣钱以便能寄回家里去。要是他们的家人在这里跟他们在一起,他们就能更好的供养他们,教育自己的儿女。”
  移民家庭构成了 纽约巿人口的一大部分,其中许多人都是在纽约长大的,称纽约为自己的家乡。
  在墨西哥的小镇长大的卡洛斯 . 桑切斯发现纽约人不如墨西哥 小镇的居民友好 。他还认识到要接触 纽约巿的人,必须先通过交谈获得他们的信任。
  卡洛斯说:“我们每天早上离开公寓前,总是求圣灵引导,然后我们就确信上帝会把祂希望我们与之谈话的人放在我们面前。”


飓风后的生还者:“一年宣教运动"的安东尼.斯坦叶与一位在飓风桑迪生还的青年人合照。[相片提供:“一年宣教运动"]

  该地区寒冷的天气对来自南非的奥维娜 .皮雷来说一直是个挑战,但她正在适应其他方面。她说她现在能确定那个谚语说 纽约巿是一个不眠之地。
  “我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张鲁本牧师和我在 凌晨一点半在食品杂货店购物的一张照片!”
  与她来纽约之前别人告诉她的相反 ──纽约人从来不微笑 ──奥维娜发现当她向别人微笑时,大多数人也会向她微笑。然而,有一次例外依然使她揪心。有一天她注意到一个人显然在酒或毒品的影响之下,那人穿着一件夹克,对他来说太大了。 大家正盯着他看,但是当他仰脸并且看到奥维娜时,她微笑了。
  她说:“他不知道怎么反应,”她说:“意识到他都不习惯有人 向他微笑,表示小小的亲切,真令人心碎。”

值得吗?
  在此次会见时, “一年宣教”团队还没有完成他们在 纽约巿六个月的学期,但他们 宣教的努力正在结出果实,他们也确信:上帝在那里亲自带领了他们每一个人。
  达里尔说:“上帝个别地拣选了我们,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明白祂为什么拣选我们,但我们各人都必须有某种特别的贡献,即使我们自己什么都没有。但把我们带到这里的是上帝,我们只想侍奉祂。”

  要获悉更多关于 “一年宣教”的信息和观看复临新闻网制作的关于该 计划和团队成员的视频,请访问http://oneyearinmission.org.
*关于更多NY13的信息,请访问www.ny13.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