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
持續的信心

持久的信心
如何度過艱苦的時期
喬治.優奧諾

  路得記中拿俄米的人生故事中充滿了艱難和困苦的事情,這些也是許多現代家庭所經常面對的。和我們中間許多人一樣,拿俄米在艱難的時期中對慈悲仁愛的上帝產生了更加清晰的觀念,他一直在以深沉的愛照顧著我們。

艱難困苦的生活
  伯利恆城的拿俄米經歷了一系列艱難困苦的事情。你或許也經歷過其中幾項,但我希望你不用經歷過所有這些事情。
1. 饑餓(得1:1 現在許多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障。目前世界上有八億人在饑餓中掙扎,世界上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所佔用的資源與世界上底層百分之五十七的人口所佔用的資源持平。很顯然,世界上貧富分化過於嚴重,極少的人擁有太多資源和財富,而許多人衣不蔽寒、食不果腹,在溫飽線上徘徊。拿俄米的家當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因為饑荒,他們全家四口人不得不離開號稱“麵包之家”的伯利恒,到別處去逃荒避難。
2. 搬家 1:1): 據估計,2010年全球有二億一千四百萬人移民到別的國家,也就是說,全球每33人中就有1人不得不搬家。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也未能避免這種趨勢。許多人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別處去尋找更好的機會。拿俄米的家庭代表了所有遷移到別的國家或地區的家庭,他們在沒有支援系統的情況下背井離鄉,在陌生的社會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建立自己的新生活。他們若遇到了困難,就不得不獨自面對。
3. 守寡1:3):研究顯示,喪失配偶是人生一大苦事,尤其是中年喪偶。拿俄米在一個男權主義社會中切身感受到了喪偶寡居的痛苦。在男權主義社會中,丈夫是一個家庭的安全保衛者和經濟維持者。拿俄米的丈夫死後,她不得不獨自教育兩個兒子,要扮演母親和父親的雙重角色。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中也很普遍,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像今天許多家庭一樣,拿俄米在她丈夫去世之後,她不得不承擔起這些令人感到痛苦的重擔。
4. 經歷空巢綜合症1:4): 我們的子女來去匆匆,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規律。我們期盼他們的到來,但他們的時間似乎永遠非常緊張,這是他們長大後的一種必然。但是,當兒女不在身邊時,父母還是感到鬱鬱寡歡。看著他們整齊空蕩的房間,兒時家中的混亂和吵鬧一齊浮現在心頭。這種情況經常讓子女不在身邊的父母產生失落和寂寞,尤其是那些將自己所有都投入到子女身上的父母。
5. 老年喪子1:5): 拿俄米老年失去兩個兒子,這無疑給她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和痛苦。如果兒童失去了父母,我們稱他們為孤兒;妻子失去了丈夫,我們稱他們為寡婦;但惟獨父母失去了兒女,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代表這個群體。拿俄米遭遇的就是著無名之痛。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黑髮人送白髮人,誰也不願意看到這個順序顛倒過來。然而,生活並不是總按著正常邏輯來。
6. 憂慮、孤獨和年邁1:12): 拿俄米的生活中一定充滿了各樣痛苦。她必須面對自己人生中出現的各種不利局面。此外,她現在已經年邁體衰,她的生活選擇非常有限。人在青壯年時期,和在經歷多年生活重壓的老年時期,他們面對生活困難的心態和感受肯定不同。拿俄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決定返回伯利恒,而這對於一個單身老年女性來說是個多麼危險的旅程啊!聖經上記載說,拿俄米在回到家鄉之後,反復對自己的鄉鄰說起自己悲慘的人生故事。
  拿俄米的現實遭遇與她心中的盼望差距是何等的大啊!拿俄米離開家鄉時是一家四口人,現在卻孤零零地回來。她離開伯利恒時盼望尋找更加美好的生活,現在卻帶著這麼一個悲慘的故事回來。她離開時的名字叫拿俄米(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甜蜜的”),她回到家鄉時卻管自己叫瑪拉(意思是“苦澀的”)(得1:20, 21)

一線希望之光
  拿俄米的摩押族兒媳路得也遭受了相同的損失。她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然而她下定決心,不離開自己的婆婆,她堅定對對拿俄米說:“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第16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拿俄米和路得代表了那些在上帝幫助下經歷人生艱苦與試煉的人。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變得憤世嫉俗或者冷酷無情,而是繼續生活,繼續心懷仁愛,繼續在為別人的服務中找到滿足和快樂。他們表現出的信心是建立情緒和屬靈彈性的關鍵。
當路得在麥田裏辛苦拾取麥穗奉養拿俄米時,她遇到了波阿斯。路得這個年輕寡婦的人生態度給波阿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波阿斯為路得提供飲食和安全保護,並且鼓勵她,不讓別人欺負她,還給路得提供自食其力的機會(得2: 9-17)
  晚上,當路得回家給她婆婆拿俄米講述自己今天遇到的福分時,拿俄米說波阿斯是她們一個至近的親屬——“goel”(得2:20),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拯救的人。”
  拿俄米和路得的故事提醒我們,上帝從來都曉得並理解世界上各個家庭的需要。上帝憑著他的天意為拿俄米和路得預備了一位“拯救者。”同樣,上帝也會為我們那些受到傷害的家人差遣“拯救者。”波阿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預表基督的,懷愛倫這樣說道:“照樣,贖回我們和我們因罪而喪失的產業的責任,就落在我們‘本家的近支’基督身上。為了贖我們,他成了我們的親人。救主比父親、母親、兄弟、朋友、愛人還親。”
  最後,路得問波阿斯是否願意盡他作為自己至近親屬的本身救贖她。波阿斯愉快地答應了這個建議並娶路得作他的妻子。

桑榆晚景,樂享終局
接下來,我們在路得記中看到,拿俄米擔負起照顧路得兒子俄備得的任務。這是一個何等巨大的轉變啊,原先幾乎喪失一切的人,現在竟然又有了孩子可以照顧。原先,拿俄米的臉龐上佈滿了皺紋,她的眼睛中常含淚水,但現在卻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拿俄米膝頭上所托的是將來救贖主我們主耶穌世界上的先祖。俄備得是大衛的祖父,而我們救主世界上的祖先正是從大衛而來。
當你處在損失和悲慘境遇之中時,請停下來稍微想一想懷抱著俄備得的拿俄米,你一定相信他們的未來是確有保障的。當我們面臨試煉和痛苦時,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上看出希望和信心來。
耶穌明白我們遭遇的痛苦,因他自己也“多受痛苦,飽經憂患”(賽53:3)。他願意作我們的救贖主。他願意安慰並恢復我們的心靈,醫治我們的創傷,給受苦受傷的心靈帶來平安與希望。

比較聯合國的報告,見 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43235&Cr=food+security&Cr1.

見“From Left Business Observer,” 在 http://www.marxmail.org/facts/inequality.htm.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見 http://www.iom.int/cms/en/sites/iom/home/about-migration/facts—figures-1.html.

懷愛倫,《歷代願望》第三十三章第21段。

請注意,在路得記4:17中,拿俄米的鄰居說俄備得是拿俄米的兒子,這就說明當時俄備得是當作拿俄米的兒子養的,而不是她的外孫或孫子。

喬治優奧諾博士是阿根廷河床復臨大學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