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文章
尋找好的土壤

尋找好的土壤
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對福音各有什麼樣的反應
雅各.派克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看到各種照片、視頻以及報導,說我們教會在遙遠地區又有多少信徒受洗。相對於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報導,本會在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中的進展卻極其緩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教會萎縮衰退的跡象。
  雖然上述概括是事實,但我想教會一些教友還是會感到詫異,覺得什麼全球有這麼多地方比北美更難開展福音佈道工作。我在本文中將會給大家介紹一下本會在全球各處的發展情況,以及這種統計資料與接受程度的重要原理之間的關係。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友數量佔人口的比例
  我在本文中使用的基本統計資料來自2010年全球總會發表的年度報告。1
  通過這些統計調查,我們可以看到,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全球的發展非常不均衡。舉兩個極端的例子,土耳其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與國家總人口比例是每一萬人中僅有0.1個復臨信徒。但是,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本會信徒比例卻異常的高,每一萬人中有473名復臨信徒。
  在北美洲,每一萬人中有32名復臨信徒,這在全球發達國家中比例算是相當高的了。反觀,大英聯合會範圍內每一萬人只有4.5名復臨信徒,意大利則每一萬人中只有1.4名復臨信徒。西歐國家的復臨信徒佔總人口比率與亞洲某些最難開展福音工作的國家非常接近。像在現代佛教國家泰國和台灣地區,每一萬人中有2名復臨信徒,而在世俗化的日本,每一萬人中只有1.2名復臨信徒。對於福音或者現代真理接受程度的強弱,是我們理解世界範圍內本會信徒比例差距如此之大的關鍵性因素。

接受程度——主要因素
  聖經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或說一個國家對於福音的開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面臨的改變和試煉影響。瑪拿西被囚(代下33:10-13),乃縵的大麻風(王下5章),宣告給尼尼微的審判信息(拿3章),都使這些個人或國對於福音的醫治之能敞開心扉。一些負面的生活變動,比如說失業、離婚、死亡、搬家、自然災害等等,都有可能增加一個人或國家對於福音的接受程度。
  懷愛倫在她的著作《歷代願望》當中提到個人或者地區接受福音的能力,從個人角度來說,使徒約翰“最易受教”2,而從大片區域來說,加利利人“願虛心領受真理”3。斯坦.格斯里說道:“那些面臨政治動盪和自然災害的國家比較容易接受福音,尤其是當基督徒將他們口頭的見證和實際救援與發展的工作結合起來的時候。” 4換句話說,隨時作好準備,從全局高度出發,應對並幫助那些處於危機經歷中的個人或地區,這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各教會在制訂教會發展計畫時應當著重考慮的因素。

接受程度、財富和社區
  但是對於世界上那些長期處於危機情況下國家中的大多數人又當如何呢?喬治.奈特在他的《胖女人和王國》一書中試圖分析經濟的繁榮和它對教會工作開展的影響。他引用約翰.衛斯理的話試圖表明增長、體制化和衰退的形式:“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隨著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增長,宗教信仰也會相應衰退。因此我不敢奢望任何宗教復興能夠持續很長的時間。凡是宗教復興都會催生人們的勤奮與節儉,而勤奮與節儉又註定會帶來財富的增加。但隨著財富的增加,驕傲和貪愛世界之心又會迅速滋長。如此,信仰的外衣固然還在,但其精神內核卻早已煙消雲散 。” 5
  財富會使人對個人隱私越來越注重,並降低人們參與集體活動和建立並維持教會內友誼的意願及興趣。羅伯特.伍斯諾在他對北美教會的細胞小組進行長時間、大規模研究之後發現,每當大家聚集在一起時,他們便會尋求彼此的友誼和交際圈層。“人們說當他們參加細胞小組時,他們便會尋求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層。然而這種交往圈子卻和他們過去經歷的截然不同。這些小團體具有更大的流動性,並且更加關注其中個人的情緒狀態。”6
  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因為人們居住空間的狹小和擁擠,因此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聚集在一起。這種社交狀態與新約聖經中理想的交際狀況更為接近;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形成的教會更容易增長,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彼此交往了解,形容穩固的交往關係。讓我們看看這些接受程度的因素在世界不同國家中的影響如何。

復臨信徒占當地總人口比例較低的國家和地區
土耳其、印尼、歐亞分會和南亞分會的一些國家
  穆斯林人口是世界上基督教福音最難傳入的宗教群體。但是即便在這樣的地方,接受程度原理也對傳播福音信息有所幫助。土耳其和印尼都是穆斯林國家,我們用他們來舉個例子。親西方並且世俗化的土耳其全國只有77名復臨信徒,而印尼每一萬人中只有8.2名復臨信徒。毫無疑問,土耳其及一些伊斯蘭教國家對於基督教工作的嚴格國家性限制,是當地基督徒比例如此之低的首要原因。還有人提出,中東國家相對富裕的生活,也使當地人不屑於外國的宗教和文化。
  從另一方面來說,印尼的生活水準要比土耳其及一些中東國家低一些。印尼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卻在那裏開展了非常扎實的工作,尤其是在巴塔克、莫拿多尼斯和帝汶各個民族中成效更為顯著。
  歐亞分會包括前蘇聯大多數加盟共和國在內的大多數,該分會區域內每10.000人中有5名復臨信徒。該分會在1990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成立,是全球佈道的一個新地區。最近,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其迅速增加的財富使當地福音佈道工作更為艱難。
  在南亞分會,印度佔了大部分,那裡每一萬人中有12.1名復臨信徒。印度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它數量越來越龐大的人口以及它和周圍國家的緊張關係。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到美國一半,但人口卻是美國的三倍。印度和俄羅斯一樣是世界新興經濟體,隨著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其國民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復臨信徒占當地總人口比例中等的國家和地區
阿根廷、澳大利亞、韓國
  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歐洲以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發達國家,竟與北美分會擁有相近的信徒/總人口比例。比如說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每一萬人中有25名復臨信徒。這表明,類似的社會環境力量正在塑造北美以外其他地區對於福音信息的接受程度。
  在亞洲的發達國家中,擁有和北美分會相似復臨信徒/總人口比例的國家是韓國。這個富裕的亞洲國家每一萬人中有29.7名復臨信徒,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鄰國日本,每一萬人中只有1.2名復臨信徒。這種顯現是如何形成的呢?其中部分原因是,韓國在其經濟起飛,人們生活富裕之前,還處於貧困艱難的時期時,教會前期工作做得比較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根據調查顯示,韓國教會增長最快的四個時期均為其在二十世紀發生戰爭的階段。安德列.羅伊說道:“這種艱難的景況降低了國民的驕傲以及對外國文化的不屑,導致其對福音接受程度的迅速提高。” 7韓國的例子再次證實艱難的處境會增加個人和國家接受福音的能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之謂也!

復臨信徒占當地總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和地區
中美分會、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盧旺達,津巴布韋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以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每一萬人中復臨信徒的人數為:菲律賓,70人;中美分會,120人;秘魯,158人;巴布亞新幾內亞,368人;盧旺達,463人;津巴布韋,473人。
  全球範圍證據表明,在福音佈道會之前沒有花精力和時間預備大家的心靈土壤,其奮興過後大家接受信仰加入教會的比例也相應較低。“來的容易,去得快”這句俗語正好用在這裏。長期的門徒訓練無疑會使當地教會保持長期的發展。為應對這種趨勢,秘魯教會以細胞小組為基礎,準備每年開展一次門徒培訓。

我們從中學到什麼
  1. 復臨信徒占當地總人口比例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在這個過於關注數字的世界上,付出了許多辛苦努力卻收效甚微,這確實是個令人灰心沮喪的事實。但是,所有撒種的工作都是信心的工作,基督已經應許,所有為他而行的真誠勞動最終總不會沒有結果。我們必須記得,一點面酵最終會使全團面都發起來。我們也和耶穌一樣,必須去關注那些起先似乎不可能接受福音的人,然後才能接觸到更多的人。懷愛倫鼓勵我們說:“為一個生靈得救所做的徹底工作會對許多人產生益處。” 8
  2. 復臨信徒占當地總人口比例中等的國家和地區:雖然財富目前正在宏觀上抑制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接受福音的能力,但我們卻可以從微觀層面上去尋找機會,比如說會有個人或者個別的確正在經歷災難和危機。每當危難和試煉來臨時,我們總要留心建立友誼並認真尋找機會撒播福音的種子。我們還要記得,每當上帝預備讓我們為那些在試煉中的人服務時,他總要先讓我們經歷生活的痛苦。贏得生靈的工作遠不僅技術層面這麼簡單;這是一次深刻的屬靈經驗,那些因信得蒙救贖之人,現在正在向其他有需要之人唱他們的得救之歌(詩40:1-3)。
  3. 復臨信徒占當地總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這些福音開展成果顯著的地方,應當重新研究基督教的大使命。復活的救主吩咐他的門徒去令萬民做他的門徒,給他們施洗,凡他所吩咐他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事實上,我們難以真正去衡量一個初信者可不可以受洗,直到向主和祂的教會委身最少一年為止。直到這個時候,才能看出所裁植的,究竟是已經扎根在好土裏而結出果實來,還是落在路旁、土淺石頭地或荊棘堆中(太13:1-8)。
在我們傳揚救恩大好信息的時候,我們需要關注世界各地不同的土壤和背景。這項工作需要精心的分析,謙卑的交托和艱苦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當初耶穌工作時所具有的仁愛和遠見。
現在正是撒種的時候!

1. www.adventistarchives.org/docs/YB/YB2010.pdf. 本文中所引用的資料是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採制的。
2. 懷愛倫,《歷代願望》,第三十章,第8段
3. 同上,第二十三章,第6段
4. 斯坦.格斯里,“進入伊斯蘭教國家的門路”,《今日基督教》,2002年9月,原文第34頁。
5. In George Knight, The Fat Lady and the Kingdom (Boise, Idaho: Pacific Press Pub. Assn., 1995), p. 32.
6. Robert Wuthnow, Sharing the Journey (New York: Free Press, 1994), p. 3.
7. Andrew T. Roy, On Asia’s Rim (New York: Friendship Press, 1962), p. 29.
8. 懷愛倫,《給教會的證言》卷五,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市:太平洋出版社,原文255頁。

雅各派克博士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菲律賓國際進修學院門徒訓練和宣教科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