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我們聽見他們的心聲嗎?

接納與包容是與失聰者同工之道

  仁慈是聾子聽得見的語言,瞎子看得見的文字。──馬克·吐溫

  那天與以往的安息日沒有什麼不同。由於身兼全球總會代表一職,在出公差時,常常會在教會或其他會議上講話。在這個特別的安息日裏,我有幸向聚集在巴西的廣大教友宣講主道。臨近結束時,我邀請各位教友站立,手拉著手,一同禱告。這樣的情形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只是我沒有特別注意到在我面前失聰人士的需要。

  “我們不是手拉手的,”有人低聲對我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們要用手來禱告。當有人用手代禱,而其餘的人都看著的時候,我們偶爾會彼此碰一下腳,以示合一。”幸好我沒有要求他們低頭閉目!



肯雅:內羅畢的一個聾人四重唱。

  為全球復臨信徒中的聾人發展事工,是我如今作為全球總會管家部同工兼本會國際聾人事工聯絡人的職責之一。二十多年來,我已經逐漸瞭解失聰群體與眾不同的文化,他們生活在耳聰之人的世界裏,可是他們卻感受到孤獨、寂寞與冷漠,他們的心聲無人傾聽。然而,這樣的經歷教導我,我依然有很多事情要去瞭解。

全球性的群體

  全世界耳聾群體的人數是很難估算的。據報導稱,此類人群的數量達九千三百萬至三億以上,其中很可能包括“聽力障礙”群體在內。根據聾人世界事工組織的資料,如果所有耳聾失聰的人“聚集在一起,將構成世界的第四大國。”1 這足以說明,全世界的耳聾群體人數是極其龐大的。因為這一群體很難與非失聰者進行交流,所以我們中間很少有人認識到,聾人群體的宣教田地是如此地廣闊。

  耳聾失聰者的群體中,基督徒的比例估計僅占2%。2 使向這一群體宣講福音信息的挑戰變得更加複雜的,就是沒有一種通用性的手語。有些國家裡面有多種手語方言。根據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的最新調查表明,全世界可辨識的聾人用語近400種,其中僅有40種用語擁有可目視的《聖經》譯本 3。僅此就足以喚醒我們去冷靜思考接觸這一特殊群體的迫切性。

  與其他群體不同的是,耳聾失聰的人們並非群居在特定的地方。相反,他們混雜在普通人群中,往往很難接觸到。但是,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對聾人群體身份的誤解。

殘疾與文化

  或許有些人會感到驚訝,如果有可能的話,並非所有耳聾失聰的人都願意選擇重新獲得聽覺。在許多不同的國家裏,我都曾問過很多耳聾失聰的人們:“假如有可能恢復聽力的話,你願意恢復嗎?”超過半數以上的耳聾者持否定的回答。原因何在?對於聾人群體來說,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要恢復聽覺,實際上就意味著:割裂他們現有人際關係中形成的文化。

  初聽到“耳聾”一詞時,頭腦中常浮現的想法就是:殘疾人,然而,這樣的殘疾是相對誰來說的呢?當然,是相對聽力正常的人來說的──無論失聰與否,好像人人都是樣樣精通。這種觀念附帶著“殘疾人的標籤”以公眾標識的形像而愈發增強,實際上,其中暗含的意思就是被拒人之外。總的來說,任何文化都不會賞識“殘障”的標籤。許多耳聾失聰的人對此很敏感,這是可以理解的。



韓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聾人事工聯絡員埃文斯(前排,右邊第二位),與韓國一所聾人復臨教會的信徒合影。

  失聰遠非失去聽力這麼簡單。比如說,聾人群體之間有著極其牢固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聽力障礙。失聰者群體間的文化與其他世界文化同樣富有生機與內涵。

  “文化”涉及到全方面的學習行為模式以及認同感。耳聾群體間的聚會,如做禮拜、聖餐禮、聚餐、與朋友歡聚,都具有豐富獨特的行為模式。這一群體間交流的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與手勢──不僅僅是言詞的意思,而是涵蓋更廣的概念。

  有時,聽力正常的人並非故意忽視聾人群體,這是由於他們不理解聾人群體文化的表達方式。正如全世界絕非僅有一種單一性的聾人常用語一樣,同樣,聾人群體文化因地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主動接近聾人群體,瞭解他們的個性與文化特色,就能開闢仁愛之路。

聾人群體獨特的特徵

  用心去傾聽、思考,才能增進理解。然而,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認識到聾人群體中獨具特色的個性特點。其中包含一些更為突出且有益的見解:

  1.聾人用語屬於一種公認的語言,但對於有聲世界中它是一門外語。它重於視覺與肢體的表達,擁有其獨特的習慣用語。要與聾人群體溝通交流,遠非掌握其語言那麼簡單。這也要求與失聰者本身建立起一種人際關係。心靈之間的溝通乃是跨越溝通障礙的第一步。

  2. 耳聾並非智力薄弱的象徵。聾人群體的學習過程多與聽力正常的人有所不同,然而此種“不同”絕非意味著低能。失聰者往往都具有思考的能力,但不是通過詞語、句子或抽象概念來思考,而是通過視覺、空間和具體的思維模式去思考。

  3.聾人群體與聽覺正常的群體所用的幽默方式也具有差異。因為普通人常用雙關語以示幽默,耳聾者或許無法“領會”這樣的幽默。但他們擁有自己的幽默感,顯然,此種幽默感在任何聾人群體集會中都很常見。許多耳聾的人看到別人因聽到幽默的笑談之時也會展露笑臉,可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明白笑料的幽默之處究竟在哪兒。

  4. 聾人群體的音樂是以節奏或節拍為基礎的。這種音樂含有三方面要素:音長、流動性以及協調性。聽力正常的人,其音樂也有三方面的要素,包括:旋律、和聲與節奏。切不可斷定,失聰者聽不到聲音,就不懂音樂。



巴西:霍特蘭迪亞的一個聾人安息日學班級。

  5. 聾人群體重視覺。讓這一特殊群體坐在能清楚看到手語翻譯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許多人都願意坐在教會的前排座位上,這樣在視覺上會很少受到干擾。手語解說員既是信息的傳導者與表演者。

  通過瞭解聾人群體的這些特點,並且賞識他們的獨特之處,聽力正常的人才會認識到耳聾失聰者絕非殘障群體。他們的“健全”不同於非失聰群體,而且,他們具有的能力往往在聽力正常的文化群體中是看不到的。仁愛能增進對個人的理解並肯定他們的個人價值。

我們在傾聽嗎?

  儘管耳聾群體竭力地表達他們的關切與希望,可惜他們的心聲往往落得“充耳不聞”。我最初是在二十五年前體會到這種情形的,那時,我在北美洲服務,任區會會長特別助理,輔助多元文化的佈道事工。我在參加牧師會議時,注意到當地分會中僅有一位耳聾的牧師,會議的內容他完全聽不懂。他來參加會議只是出於對主的忠心。於是,我邀請他到我的辦公室,用電腦與他分享在會議中強調的內容。

  “為什麼我沒有想到聘用一名譯員來幫忙呢?”如今我才想到這個問題。但是,那時的經歷讓我開始瞭解聾人群體的文化。

日益變幻的景致

  時代在變,對於聾人群體文化的觀念意識也在逐步發展上升。最近,在肯雅首都內羅畢召開的聾人大會上,我瞭解到有幾位耳聾的復臨信徒參赴星期日教會的聚會。原來他們只有在星期日的教會,才能用自己的語言聚會禮拜。當這些教友選擇參加內羅畢的教會聚會,在安息日與我們一同敬拜主時,我真的很高興。他們也帶著朋友來參加安息日的崇拜聚會。如今,當地的聯合會會長要求所屬區域內的各區會至少要訓練並聘用一名耳聾的牧師。

  最近在韓國,教會領袖們也為聾人新進購置了教會設施。當地的教友稱,如今他們能夠有一個敬拜的場所,並且也將這裏作為聾人佈道中心,他們非常感激。

  在巴西舉行的聾人群體大會期間,發言人與參會者的熱情,牧師的事工彙報以及展出的各項資源,都顯明獻身的失聰群體與聽力正常的信徒領袖組成的團隊,經過通力合作,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就。同時,在大會上耳聾的青年人展現的活力與激情,真實地見證了青年人具有強大的內在潛質。

  接納與認可對於失聰者和非失聰者來說,都具有改變人生的大能。



烏克蘭:東歐的一個聾人青年團,在分會聾人會議之後,在基輔觀光旅行。

持續的挑戰

  不幸的是,許多挑戰依然存在。一位加拿大喪失聽力的教友講述了自己由於家庭危機而獨自遭受的痛苦。由於自己聽不到聲音,所以很難與聽力正常的人們接觸,更無法獲得他們的幫助。在法國,一些耳聾的復臨信徒寫道:“喪失聽覺的人往往是被人忽視的,甚至不被【視為教會的一部分】接納。他們遭受來自社會上聽力正常之人的歧視,有時也要面對教會內的排擠。”

  為要使教會的崇拜聚會、會議和活動對聾人群體更有意義,就需聘用譯員來服務,但這筆費用極為有限,這是美國教會事工中遇到的問題。有一位積極的、教會聘用在聾人教會服侍的聾人牧師,他的妻子是聽力正常的人,這位妻子在丈夫證道時為到訪聾人教會的聽力正常人進行翻譯,為的是說明她的丈夫“希望藉著遵守聖經中的黃金法則(你想讓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而成為非失聰群體的榜樣。”

接觸失聰者

  針對包括失聰者在內的其他文化群體開展事工時,有三個字的內在涵義富有極大的差異。它們就是“給”、“為”、“與”。“給”人服務的事工缺乏互動,顯然是效果最差的佈道方式。“為”人而設的的事工的確具有更高的關切度,可仍然無法體現互動。強調“與”人一起的事工開啟了結伴合作、輔助教導之門。以下的事工策略建議是用與人一起的方法:

  • 關愛與同情。任何有效的事工都源自這一對孿生組合的激勵。
  • 傾聽與觀察。強迫性的方法既不會受歡迎,也不會受到賞識。要察覺社區內聾人群體“心靈”的呼聲。
  • 設身處地的同理心。發自內心的關切與聾人群體交往,設身處地的瞭解他們。
  • 透明度與信任度。聾人群體十分提防那些常承諾而不兌現的非失聰者。信任需要用時間來培養,然而信任確是保持持久關的要素。
  • 結伴合作,構建使命。耳聾失聰者絕非是無知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經驗、想法和洞察力。與他們在事工上結伴。
  • 發展聾人的領導。在教會的每一個層面,必須把任何形式的長期事工影響圍繞著發展更多聾人領導來建立。當大家認真地追求向未層接觸的聾人宣教時,發展聾人領導是關鍵性的一步。我們不可把聾人的參與限制於單單是為襲人而設的事工上。他們對教會事工的所有範圍裡都有寶貴的貢獻。
  • 對於聾人敏銳的宣教策略實踐。如果能做到前面幾個步驟,這一點是可以達到的。

  “與”人一起的事工超越了那些只是“給”人服務或“為”人而設的事工之限制。這種事工強調更多的失聰傳道人和翻譯員的參與。那些還未得聽福音的其他群體,我們依然有很多要做的事。

  讓我們中間的盲人、聾子和身心受損的人成為一體,作為組建基督身體的各個重要部分,而且任何部分都是密不可分的(林前12:22、23),這在人看來似乎是極為矛盾的。可是,教會的真實特點借此就顯明瞭。

  懷愛倫在其著作中曾強調這一點,她寫道:“上帝按照祂的旨意……讓盲人、聾子和肢體有殘疾的人……都與基督的教會有著親密的關係……這乃是主對我們各人品格的驗證。”4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基督徒之間交往的方式充分地顯明,我們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一個完整的教會。在與傳統的觀點和世俗的觀念鮮明的對比之下,教會必須如承載著希望的燈塔般矗立,用心去見證各人的價值。作為基督肢體的一部分,務須常常自問:“我們聽見他們的心聲了嗎?”如果我們已經聽到,那麼要如何回應呢?

  仁愛只不過是第一步,但這是佈道必經之起點。

  1 www.deafworldministries.com/CDA_project.htm
  2 同上。
  3 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以電郵把資料提供給作者。
  4 懷愛倫,《教會證言》卷三,原文511頁。

  ──賴利·埃文斯是全球總會管家部副幹事,兼全球總會國際聾人事工聯絡人。

復臨教會聾人事工網址:

·巴西復臨教會聾人網址:www.surdosadventistas.com.br

·俄羅斯-烏克蘭網址:www.deafasd.com

·三天使聾人事工網址:www.3angelsdeafministries.org

·南方聾人協會(每週都有安息日禮拜)網址:www.deafchurchonline.org

·加拿大國際聾人事工網址:www.deafhop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