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临信徒生活
宣教布道的常存感

我们是否正在丧失焦点?

  孩提时代的我特别珍惜每个安息日教堂里那15分钟的圣工消息。那个时刻我可以听到一些非凡的人物,他们在我从未听过的国家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这些人都是一些宣教布道士,他们很多年离开自己的国家,向那些从未听过耶稣名字的人宣扬真理。回顾往事,我意识到那些宣教布道士的故事乃是一种催化剂,使我后来能离开家乡到非洲去十一年。

  今天,当我思考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宣教布道捐统计数字之时,我记得自己儿时全神贯注的倾听最新的圣工消息之时,我的父母的奉献是每一美元的十分之一对照每65分钱宣教布道捐。当时是二十世纪30年代。这样的宣教布道捐比例今天已经不常见了;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低到每一美元十分之一对照每四分钱了。1 难道乐意捐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如今在各地教会大多已经不再讲述我儿时所珍惜的圣工消息了吗?

  的确,地方教会需要飞速发展──其原因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在大的城镇和城市里。税收和城市里的常规花费,例如安全、停车设施等等都在飞涨。但问题要比这更为复杂。我所担心的是我们忽略了更大的景象,例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我们拥有尖端的技术装备吗?是为了确保我们的空调正常运转吗?是为了确保我们教堂地毯与座椅颜色配合吗?我认为这不是我们的先贤所关注的问题。宣教布道才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当教会第一次派遣宣教布道士到北美的多个地区以及更远的地区之时,教会领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以便供给这些宣教布道士。当时没有一个传道人是领取固定工资的,而是由教会信徒良心受感之时为他们提供某些财物的支持。然而,大部分这类的信徒都是艰难工作,勉强能养活自己的家庭。因此,当时的宣教布道士去那些不认识的地方,并不是握有一份合同,表明他们会有多少的薪水作为回报。由于教会根深蒂固的使命感,教会领袖致力于上帝的工作,为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学习圣经中有关十分之一的原则,然后将这些原则应用在教会里。

  怀爱伦鼓励她的丈夫怀雅各召集众位牧长,并请J·N·安得烈主持一次圣经研究,为要明白圣经中教导应当以何种方式维持圣工。这次研究是在1859年,地点是巴特尔克里克。会议结束时得出的结论是“十分之一制度一直没有失效过期……我们称之为在十分之一原则上的有系统的捐献。”2

  随着教会的发展以及对外扩展工作的扩大,复临信徒在十分之一之外又乐意奉献,他们定期的乐意捐对维持布道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迫切希望完成耶稣所托付门徒的将福音传遍地极的大使命。教会信徒——不是教会领袖——发起了这些募捐活动,仅仅几年之后,这些募捐活动被列为教会的正式奉献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整套完整的捐献体系形成了。这些捐款的目的一直都是集中在布道工作上。

  安息日学捐始于1878年,目的在于资助澳大利亚的宣教布道工作。

  生利捐在十九世纪80年代始于纽约,同样,该项捐献也是被指定为全球总会宣教布道预算捐的一个部分。

  生日/感恩捐开始于1905年,这也是全球总会宣教布道预算捐的一部分。

  全球教会每年的善工捐始于1908年,宣教布道工作也得益于这些款项。

  克己捐始于1911年,该款项也被指定为总会宣教布道预算捐。

  第十三安息捐计划开始于1912年。这些捐款部分用来资助特别的宣教布道计划。

  多年以来,这些不同种类的捐献一直是复临教会布道工作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作为复临信徒,我们乃是教会的一个部分,而且我们教会的款项管理是独一无二的。那些忠心交纳十分之一和乐意捐的教会信徒可以坦然的说自己在参与全球教会的宣教布道工作。据我所知,除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之外,没有一个教会拥有这样的奉献体系。这是一种蒙福的体系;而是这也是以圣经中的原则为根据的;此种体系可以使教会向世界各地派遣成千上万名宣教布道士,包括那些福音未进入之地。然而,至今依然有很多福音地方有待我们去开拓。

  作为复临安息日会的信徒,我们多少有些偏离了关注的焦点,忘记了自己在这里的目的。难道你不厌倦我们生活之世界的状况啊?难道你的心灵不盼望耶稣基督速速第二次降临吗?倘若你关注这些事情,那么请思考以下事项:

  1,确保你们教会频繁使用圣工消息DVD短故事和宣教布道公报,以便使信徒知晓宣教布道捐的情况。

  2,当呼吁奉献之时,不要忘记提及这些捐款与宣教布道的紧密关系。

  3,请你为了宣教布道工作慷慨捐输。

  根据我上次查考圣经的结果,我发现上帝托付给末后教会的使命没有改变,这个使命依然是:“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愿我们借着祈祷以及慷慨的宣教布道捐来表明自己委身于福音广传事业。

  ──约翰路加·雷梭在担任全总总会管家部副干事之时写了这篇文章。目前,他是《复临信徒世界》杂志社的项目部经理。

  1 “全球总会财务报告,” 全球总会司库李荣伯牧师,2010年4月6日,美国马里兰州银泉全球总会春季会议。
  2 J. N. 拉夫伯勒,《太平洋联合记录》,1910年10月6日。引自怀阿瑟所著的《怀爱伦:早年生活》第一卷,原文第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