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臨信徒生活
宣教佈道的常存感

我們是否正在喪失焦點?

  孩提時代的我特別珍惜每個安息日教堂裏那15分鐘的聖工消息。那個時刻我可以聽到一些非凡的人物,他們在我從未聽過的國家有著不可思議的經歷。這些人都是一些宣教佈道士,他們很多年離開自己的國家,向那些從未聽過耶穌名字的人宣揚真理。回顧往事,我意識到那些宣教佈道士的故事乃是一種催化劑,使我後來能離開家鄉到非洲去十一年。

  今天,當我思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宣教佈道捐統計數字之時,我記得自己兒時全神貫注的傾聽最新的聖工消息之時,我的父母的奉獻是每一美元的十分之一對照每65分錢宣教佈道捐。當時是二十世紀30年代。這樣的宣教佈道捐比例今天已經不常見了;現在這個比例已經降低到每一美元十分之一對照每四分錢了。1 難道樂意捐下降的原因是因為如今在各地教會大多已經不再講述我兒時所珍惜的聖工消息了嗎?

  的確,地方教會需要飛速發展──其原因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在大的城鎮和城市裏。稅收和城市裏的常規花費,例如安全、停車設施等等都在飛漲。但問題要比這更為複雜。我所擔心的是我們忽略了更大的景象,例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它的存在是為了確保我們擁有尖端的技術裝備嗎?是為了確保我們的空調正常運轉嗎?是為了確保我們教堂地毯與座椅顏色配合嗎?我認為這不是我們的先賢所關注的問題。宣教佈道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當教會第一次派遣宣教布道士到北美的多個地區以及更遠的地區之時,教會領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以便供給這些宣教布道士。當時沒有一個傳道人是領取固定工資的,而是由教會信徒良心受感之時為他們提供某些財物的支持。然而,大部分這類的信徒都是艱難工作,勉強能養活自己的家庭。因此,當時的宣教布道士去那些不認識的地方,並不是握有一份合同,表明他們會有多少的薪水作為回報。由於教會根深蒂固的使命感,教會領袖致力於上帝的工作,為要尋找一個解決方案。他們學習聖經中有關十分之一的原則,然後將這些原則應用在教會裏。

  懷愛倫鼓勵她的丈夫懷雅各召集眾位牧長,並請J·N·安得烈主持一次聖經研究,為要明白聖經中教導應當以何種方式維持聖工。這次研究是在1859年,地點是巴特爾克里克。會議結束時得出的結論是“十分之一制度一直沒有失效過期……我們稱之為在十分之一原則上的有系統的捐獻。”2

  隨著教會的發展以及對外擴展工作的擴大,復臨信徒在十分之一之外又樂意奉獻,他們定期的樂意捐對維持佈道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迫切希望完成耶穌所託付門徒的將福音傳遍地極的大使命。教會信徒——不是教會領袖——發起了這些募捐活動,僅僅幾年之後,這些募捐活動被列為教會的正式奉獻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整套完整的捐獻體系形成了。這些捐款的目的一直都是集中在佈道工作上。

  安息日學捐始於1878年,目的在於資助澳大利亞的宣教佈道工作。

  生利捐在十九世紀80年代始於紐約,同樣,該項捐獻也是被指定為全球總會宣教佈道預算捐的一個部分。

  生日/感恩捐開始於1905年,這也是全球總會宣教佈道預算捐的一部分。

  全球教會每年的善工捐始於1908年,宣教佈道工作也得益於這些款項。

  克己捐始於1911年,該款項也被指定為總會宣教佈道預算捐。

  第十三安息捐計畫開始於1912年。這些捐款部分用來資助特別的宣教佈道計畫。

  多年以來,這些不同種類的捐獻一直是復臨教會佈道工作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經濟來源。作為復臨信徒,我們乃是教會的一個部分,而且我們教會的款項管理是獨一無二的。那些忠心交納十分之一和樂意捐的教會信徒可以坦然的說自己在參與全球教會的宣教佈道工作。據我所知,除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之外,沒有一個教會擁有這樣的奉獻體系。這是一種蒙福的體系;而是這也是以聖經中的原則為根據的;此種體系可以使教會向世界各地派遣成千上萬名宣教佈道士,包括那些福音未進入之地。然而,至今依然有很多福音地方有待我們去開拓。

  作為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我們多少有些偏離了關注的焦點,忘記了自己在這裏的目的。難道你不厭倦我們生活之世界的狀況啊?難道你的心靈不盼望耶穌基督速速第二次降臨嗎?倘若你關注這些事情,那麼請思考以下事項:

  1,確保你們教會頻繁使用聖工消息DVD短故事和宣教佈道公報,以便使信徒知曉宣教佈道捐的情況。

  2,當呼籲奉獻之時,不要忘記提及這些捐款與宣教佈道的緊密關係。

  3,請你為了宣教佈道工作慷慨捐輸。

  根據我上次查考聖經的結果,我發現上帝託付給末後教會的使命沒有改變,這個使命依然是:“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願我們藉著祈禱以及慷慨的宣教佈道捐來表明自己委身於福音廣傳事業。

  ──約翰路加·雷梭在擔任全總總會管家部副幹事之時寫了這篇文章。目前,他是《復臨信徒世界》雜誌社的項目部經理。

  1 “全球總會財務報告,” 全球總會司庫李榮伯牧師,2010年4月6日,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全球總會春季會議。
  2 J. N. 拉夫伯勒,《太平洋聯合記錄》,1910年10月6日。引自懷亞瑟所著的《懷愛倫:早年生活》第一卷,原文第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