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進入城巿──以愛的雙臂

用基督的方法觸及世界的大城市

  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了紐約和華盛頓之後的第一個週末,美國時尚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的編輯格蘭頓·卡特致電給特約編輯克里斯多夫·希欽斯。

  當時,卡特在自己的家裏,離曼哈頓的第七大道不遠;希欽斯卻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在趕往機場的路上。通話間,兩人都聽到有一支樂隊在演奏“共和國之戰歌”。卡特感到很好奇,就朝著大街上望去,他走到街上,看到來自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橡樹學院(現為橡樹大學)一個由一群十幾歲非裔學生組成的樂儀隊。

  這支小樂隊從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市來到紐約城,他們的舉動觸動了時尚雜誌編輯的心,也觸及了這座全球最繁華的大都市。“他們演奏的音樂,加上他們昂揚的氣勢,就如同一雙愛的臂膀,懷抱著身邊的人們,”卡特寫道,“就在那一刻,就在那裏,正是這一支迷人的小樂隊安撫了人們心中的憤恨。”1

  世界各大都市都極需要屬於福音的愛之臂膀所環繞。一個多世紀前,懷愛倫曾寫道:“主一直在呼召我們,要去關注大城市裏千千萬萬未聽到福音的人們,可是,一直都很少有人重視這項工作。”2

挑戰

  想像一下,站在孟加拉達卡市的新集區,看著人力車夫在皮爾卡納路上下穿梭,每隔一分鐘,他們就會搭載一名乘客沿路而行。從統計學來說,你得在那兒站上將近七天的時間,才能看到一個人力車夫載著一名復臨信徒經過。3 全世界各個城市地區正在上演著類似的情景,有些情形甚至更加令人揪心。4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復臨教會開始重視城市宣教佈道的工作。全球總會曾發佈1885年-1899年城市宣教佈道工作年報。1886年,報告中的數據表明,當時總共有36個區會,共有102名雇工,培養了224名平信徒成為實習生和練習生。5

  到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約翰·凱洛格醫生在芝加哥發起了醫藥佈道計劃,其中包括“興建規模較小的醫院、各種免費的診所、濟貧廚房、家訪護士項目、應急住所,以及‘救生艇使團’,來做佈道工作與社會工作。”6 當考慮宣教佈道活動最理想的基地時,凱洛格醫生和奧爾森長老找到當地的警署,要找“在芝加哥全市最骯髒、道德最腐化的地點。”7

  可是,幾年之後,懷愛倫說到復臨教會“忽視”了城市。我們若能坦言無妄,就必須承認,在一個世紀之後,這種“忽視”的情形依然沒有改變。1910年,紐約市的總人口近乎五百萬;如今,這一數字幾乎翻了一倍。而就在那一年,懷愛倫曾把城市佈道描述為“這個時代必需進行的事工。”8 若是在今天,懷愛倫會如何描述呢?

向前的道路

  當我們面對城市難以置信的挑戰時,我們該如何前行呢?懷愛倫最後總結說,耶穌的道成肉身的事工,即她所說的“基督的方法”,分為五個步驟。9 這分法是城巿事工的鑰匙。

  1.融入人群: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西南復臨教會在馬克·邁克爾利牧師的帶領下,植了三個新堂。邁克爾利牧師引導教友們與所屬社區的居民接觸,組建了Sisters for Christ(一個為青年女子預備成年生活的項目)的一個地方分會;他們幫助遭遇洪災的難民,還輔導年輕人學習。邁克爾利牧師從前是費城西部夥伴關係理事會(West Philadelphia Partnership Board)的理事,該理事會是為了促進社區公民生活的一個組織夥伴群。

  被植之堂進行各方面的工作,由幫助人們找工作到嬰兒奉獻以及假期聖經學校。當邁克爾利牧師接到呼召轉到首都華盛頓的一所教會任職時,社區的領導們都去懇請費城市長能夠把他留住不走。(中文版編者按:當時費城巿長是復臨信徒)10

  耶穌離開天國,來到地上,並且住在我們中間。祂披上人性的外衣,親手從事卑微的勞作,肩負人類所要經歷的一切。《聖經》作者記載了耶穌是如何面對面地接觸人群。僅在《馬太福音》的第8章和第9章,就講述了他接觸過五個人,包括痲瘋病人──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耶穌的這種做法會讓自己沾染儀文上的不潔。11

  派發文字資料與支持公眾佈道、廣播、網路宣傳等活動都是極好的,這些只會支持個人的、親手的、融入的事工,卻不能取代這類事工。正如我們差派許多宣教佈道士進入其他地方和文化一樣,我們也需要宣教佈道士長期而實際地獻身給城巿事工。

  2.顯出憐憫。談到尼尼微城時,上帝特別地說道:“何況這尼尼微大城……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1)幾百年之後,耶穌也彰顯出同樣的憐惜之情:“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

  維恩·克勞斯牧養一個教會,這教會是他和一個小組在澳大利亞悉尼以北約一小時路程的城巿植堂的。12 教會所處的社區之中有成千上萬年輕家庭,其中大部分都從未踏入教堂。

  有一天,維恩的教會有一對夫婦正在當地的一家商場裏購物,這時,一個青年人走到他們面前,詢問能否送他去美沙酮診所。夫婦二人毫不猶豫地立即就把他送到那裏。之後,他們又開車把年輕人帶回家,熱情地款待他。

  這樣,年輕人開始參加每個安息日的聚會,而且教友們也繼續送他去美沙酮診所。在法院審理年輕人的案子時,他非常驚訝地發現,竟然有幾名教友在現場作證支持他。幾個星期以後,年輕人全家都來到了教會。

  這一家人坐到教會前排的座位,他們的衣服上都飾有用金屬鏈和皮革製成的重金屬徽標。姐妹中,有一個把自己的男朋友也帶來,他是重金屬樂隊的領唱,雙手的每一根手指上都帶著銀飾品。維恩站在講臺上,看著他們,決定改換講道的內容,來談談在善與惡之間巨大的爭戰。

  年輕人的家人沒有一位是基督徒,可是聚會結束後,他們找到維恩,詢問在善與惡的交戰中,如何能讓自己選擇站在上帝的一方。維恩牧師向他們講解了基督的福音之後,他們都願意讓耶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3.針對需要來服事。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到達雅典時,曾用一些時間到各處參觀。他“走遍全城,仔細地觀看”雅典人敬拜的禮儀(徒17:23)。與保羅一樣,我們也要停下腳步,去觀察,去傾聽。

  幾年前,維恩的教會發現當地有些學生每天早晨不吃早餐就去上學。於是,教會領袖們開始與學校的行政人員合作,不久,復臨教會就滿足了這些饑餓的孩子們的需要。後來,當懷昂·格洛夫公立學校決決定要選聘一位校牧,他們便求助於維恩的教會。與維恩同屬中部海岸社區教會的羅瑟勒·瑪德恩獲這所公立學校聘用為由澳大利亞政府全額資助的校牧。

  “作為校牧,我的角色就是一扇向著耶穌打開的窗。”瑪德恩說,“我真的希望,學校裏的孩子、家長和老師,都能把基督徒看為真心關懷他們,關心未來人生道路的人們。”13

  復臨信徒在改善城巿方面應該站在最前方。

  在《耶利米書》中,上帝曾告訴流亡中的猶太人,當他們被擄到巴比倫時,要如何生活。“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原文為shalom,下同),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29:7)

  希伯來文“shalom”是功能性很強的詞,擁有多層的含義。可以用它來表達和平、安樂與繁榮的意境。復臨信徒在改善城巿方面應該站在最前方。復臨信徒要在城市中居住、工作,為所在的城市求平安,這樣,城市裏的每一個人就都會有一位朋友。

  耶穌示範了一個兼顧靈性與身體完美地平衡發展的整全事工:“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9:35)

  僅僅滿足人身體方面的需要,而未能借機分享耶穌的福音,就沒有達到佈道的目的。一味地談論屬靈的事物,而忽視身體的需要,就等於沒有認清基督的方法,也破壞了我們已經做出的見證。

  4.贏得人們的信任。2004年,安德魯·克拉克接受呼召前往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市,在颶風伊萬和法蘭西斯的災後,帶領復臨信徒社區服務團(Adventist Community Services)。當時,克拉克剛剛在哥倫比亞聯合學院(現華盛頓復臨大學)取得神學學位,這是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克拉克與自己的團隊一同照顧災民的生活,幫助他們重建自己的家園。

  當洪水退去,一切都恢復正常以後,隨即就召開了市政會議,討論是否准許復臨信徒社區服務團的遷入許可證。社區中有百多人來支持克拉克和復臨教會,包括其他教派的牧師們、商業領袖們、為妻為母者等等,這給予我們教會以極大的鼓舞。14

  5.呼召人們跟從耶穌。邀請人們跟從耶穌並非在所有其他步驟以上一些人為的建造,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人人都願意接受耶穌嗎?不。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與人群接觸,為他們服務嗎?當然不是。

  當克拉克和他的團隊接觸民眾,向他們表顯同情,為有需要的人服務,贏得人們的信任時,他們也遭受到其他復臨信徒的批評。“你們現在已經服務了好幾個月,可結果怎樣?”

  然而,上帝有祂的時間表。有一天,一位與克拉克一同工作過的紋身少年說:“克拉克牧師,我也是復臨信徒,對嗎?”我接到克拉克的消息,需要找一名聖經教員。查經請求開始湧現。“請來救救我們!”安德魯以他一貫熱情的口吻寫著說,“現在,我們四個人難以跟進七十人!”

  懷愛倫曾寫到,基督的方法,伴隨著說服力、禱告與上帝的愛,“絕不會,也不可能,沒有成果。”15

我們會有信心嗎?

  當摩西派探子去迦南時,他告訴他們要弄清三件事:(1)土地的狀況,(2)居民的狀況,(3)城市的狀況。

  探子帶著當地的出產回來,欣喜地說明土地和土產的狀況,卻對當地居民和城市的情況做了令人畏懼的描繪(民13:26-30)。那些人都巨大,各城市都“堅固寬大”(民13:28)。在如此艱難的障礙面前,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勇敢地表現出必勝的信心。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各大城市也都“堅固寬大”。然而,城市的壁壘並非是石頭,而是由世俗主義、後現代主義和消費保護主義構成的無形的障礙。我們願意擁有迦勒和約書亞那樣的信心,勇敢地說出,靠著上帝的幫助,“我們足能得勝”嗎?(民13:30)

  ──蓋里·克勞斯是復臨宣教佈道辦公室幹事。

  1,Vanity Fair, 2011年11月。
  2,《復臨評閱與安息日宣報》,1909年11月11日。
  3,這一數據基於達卡市七百萬人口中僅有730名復臨教會教友,僅作為保守估計;許多權威數據表明,達卡市的人口可能增至一千五百萬。
  4,當然,就這一情形來講,也有一些突出的特例。許多城市中心區內的復臨教會,幾十年來,一直是福音的燈塔。
  5,Ivan Warden, “Ellen G. White Speaks on Urban Ministries.”
  6,同上。
  7,引自Amy Lee Sheppard, “Doers of the Word: Seventh-day Adventist Social Christianity in Thought and Practice During the Gilded Age” (unpublished B.A. honors thesis,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ar. 26, 2007), p. 67.
  8,懷愛倫,《醫藥佈道論》原文304頁。
  9,懷愛倫,《服務真詮》原文143頁。
  10,參見www.advantagetechsolutions.net/SW2001_html/history.htm,及Monte Sahlin, Mission in Metropolis: The Adventist Movement in an Urban World (Lincoln, Nebr.: Center for Creative Ministry, 2007), pp. 128, 129.
  11,耶穌也注意到,在推推搡搡的人群中,深受疾患折磨12年的婦人用信心的觸摸。
  12,想瞭解該教會的更多情況,可訪問www.cccc.org.au.
  13,Rochelle Madden, “My Ministry Idea,” South Pacific Record, June 4, 2011, p. 12.
  14,活動視頻,“發現卡內基”,可線上觀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htzzdAHs4co,想收看更多有關教會增長的活動視頻,可在AdventistMission.org的收索欄中輸入“Carnegie”查找。
  15,懷愛倫,《服務真詮》原文144頁。


我們宣教佈道最大的挑戰

  世界城市地區是我們宣教佈道最大的挑戰,至少有以下三個原因:

  1. 極微的數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有人口一百二十五萬,而復臨信徒只有四百一十人,也就是說在三千多人當中才有一個是基督復臨安息日的信徒。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有一千五百萬人口,而復臨信徒只有五百五十八人,也就是說在兩萬六千多人中才有一個復臨信徒。

  在美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1,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教堂只有三分之一是在城市。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這個擁有二百四十萬人口的大都市,今天的復臨信徒比1948年喬治萬德縵在此舉行佈道會期間的信徒還要少。2

  城市地區的繁榮和增長無處不在—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歐洲和美洲。這些城市裏的大部分人都沒有宗教信仰。他們正是世界的未來,是一個會迅速發展起來的未來。

  2·獨特的城市問題:在世界許多地方,一位全球宣教佈道先鋒為一種外展工作努力時,在鄉鎮中好像一場最好的演出一樣,幾乎吸引了整個村子。倘若在澳大利亞悉尼市中心嘗試同樣的事情,那麼你要與以下事物競爭:劇院、電影院、餐館、音樂廳、俱樂部以及其他眾多娛樂場所,同時還伴隨著人們快節奏的忙碌生活。對於許多人來講,教會乃是一個老古董,是另一個時代的遺物。

  3·復臨信徒與城市脫臼:雖然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大部分的復臨信徒、復臨教會和機構都坐落於遠離這個廣大福音園地的地方。在許多情況下,市區的很多教會都是經常往返者的教會──這些教會的很多信徒,甚至是大部分信徒是從郊區駕車到教會,敬拜結束後再駕車回到自己的住所。他們幾乎不與城市這個福音園地進行接觸,教會是隔離的,是一個觀者,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偶爾的訪客。

  1,Stone and Wolfteich,Sabbath in the City, p. 2.
  2,Monte Sahlin, Mission in Metropolis: The Adventist Movement in an Urban World (Lincoln, Nebr.: Center for Creative Ministry, 2007), p. 156.


生命希望中心

  懷愛倫在異象中看出要通過整體的事工中心(她稱之為“影響力發源中心”)將基督的方法在城市地區實踐出來。這些中心應當從事多種多樣的活動,例如生活方式教育、小組聚會、文學、餐廳、醫療室、公眾會所以及“收割”事工。

  懷愛倫寫到:“基督教乃是借著社交的關係與世界接觸的。”1 她也催促復臨信徒要“努力使自己置於那些需要幫助之人中間,以便可以直接與他們接觸。”2

  復臨宣教使命辦公室的工作是要在世界各地關鍵的城市地區,協助建立一個由多所自助影響力發源中心構成的網路。這些中心要樹立同樣的品牌,要由相同的神學/屬靈原則作為基礎,但是在形式、大小、以及操作上可以不同,要根據所在的城市而定。這些中心的外貌、風格,以及口味要適合當地的情況,但是操作的理念和原則必須要一致。

  這些中心要擁有一個目標,要在經濟在形成自養,而且只要有可能就與某些有回報的企業,例如醫療或者牙科診所聯合起來。它們要利用當地的復臨信徒工人和志願者,與教會的部門、機構、以及平信徒組織形成夥伴關係。

  儘管這些中心重點的使命是撒種,但它們應當與小的團體以及城市教會的培靈計畫保持聯繫。它們必須是長期的、腳踏實地的計畫。

  1,懷愛倫,《服務真詮》原文496頁。
  2,懷愛倫,《教會證言》卷八,原文76頁。


鄉村生活

  復臨信徒住在鄉村的夢想,往往在懷愛倫的勸勉中找到根據。然而全面看她的著作,會使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我們對城巿的責任。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俄亥俄州區會研究與特殊專案部幹事蒙特·沙林,在懷愛倫的期刊索引中發現有107篇文章提及城市事工。蒙特·沙林發現其中有24篇文章指導人搬離大城市。然而,百分之七十五的文章都給出明確的指示,要復臨信徒搬進城市,以便接觸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居民。1

  舉個例子,懷愛倫寫到:“將要有一些平信徒搬到……城市裏……他們或許可以將上帝賜予他們的亮光照亮周圍的人。”2“為何某些明白現代真理的家庭沒有定居在這些城市之中呢?”3

  1,蒙特沙林,《大城市之中的佈道工作:大城市之中的復臨運動》原文16頁。
  2,懷愛倫,《復臨評閱與安息日宣報》,1891年9月29日。
  3,同上。


福音工場

  以下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城市(按該城巿的英文之字母順序排列) :

  • 中國北京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 埃及開羅
  • 印度德里
  • 孟加拉達卡
  •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 印尼雅加達
  • 巴基斯坦卡拉奇
  • 中國廣州
  • 印度加爾各答
  • 美國洛杉磯
  • 菲律賓馬尼拉
  • 墨西哥墨西哥城
  • 俄羅斯莫斯科
  • 印度孟買
  • 美國紐約
  • 日本大阪
  • 巴西里約熱內盧,
  • 巴西聖保羅
  • 韓國首爾
  • 中國上海
  • 日本東京

城市中的復臨信徒

  • 有至少20個城巿有超過一千萬的人口。
  • 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當地人口與復臨信徒人數之比例是953:1。
  • 相比之下,在世界最大城市之外的地區,當地人口與復臨信徒人數之比例是423:1。
  • 在1880年,每89,768人有1位是復臨信徒。
  • 在2010年,每405人有1位復臨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