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分享
天國屬於這樣的人

保持我們孩子似的冒險、好奇和直覺

  他們是平安的象徵。母親和孩子輕輕地浸入水中,漂浮在一個安靜的游泳池的水下。母親握著嬰孩的手,她的頭髮在後面張開,嘴唇露出微笑。嬰孩也顯得同樣快樂滿足。我想知道這個還不到一歲的孩子,怎麼會在許多6到7歲(甚至一些24,36,46歲)的人都會絕望地拼命掙紮使水花四濺的環境中顯得如此安寧。

  然後解說員的聲音打斷了電影的畫面,使我知道孩子們生來有一種本能,使他們能在水下呼吸。一旦他們長到約一歲大的時候,他們就認識到在水下是危險的。此時他們就必須重新學習他們天生的直覺了。

  當我聽到這個時,我想知道孩子長大時有多少別的本能需要重新學習。當耶穌說天國屬於孩子們時,或許這種本能的喪失及因此要重新學習乃是祂說這話的中心意思。我們生來都有直覺,耶穌打算要我們保留這些直覺,即使我們已經成人。

孩子似的冒險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時,我的朋友們和我經常每天從事一種不同的“冒險”。比如給我們的腳踏車的車籃裝上玩具圓規、地圖,和三文治,然後我們就去“到處”旅遊,去到當地的公園或某個小樹林。在那裏,假想世界的無主珍寶在等待著我們。我們會作探險家,發現新世界,並且救它脫離罪惡和毀滅。我們會扮演馬戲團的孩子,靠路邊雜耍為生,並且每晚進行音樂表演。我們會表演任何一種魔術,扮演孩子眼中看似很傳奇浪漫的任何虛構的人物。

  在5歲時,我有一個筆記本,在裏面寫下或畫上我所創造的故事。7歲時,我設計並印刷了我自己每週的時事通訊,詳細報導我這個小世界的更新材料。我照著我生活的那個地方的名字給它題名為“好收成公報”,並且傳給鄰居和朋友們看。在13歲時,我在學校的自修室裏完成了我的第一本小說(其中的故事和世界對我現在“成熟”的心思來說似乎是愚蠢無聊的)。我有幹勁和熱情。我追求冒險。當我想要完成或創造什麼時──我就主動開始幹了。

  但是當我18歲時,我發現自己把晚上的時間花在與朋友們線上漫無目的地閒聊,或不動腦地看電視。確實,我對故事有想法。我有異像要改變。但我失去了孩子似的緊迫感和冒險。當我還是一個小孩子時,整個世界是向我敞開的。當我開始進入成年期時,我觀察到成年人越來越不爭氣地傾向於讓時間消逝,而沒有做他們渴望去做的事。

  孩子們知道自己真實的熱情。(甚至在他們還不能把它說出來的時候就知道。)孩子們是被熱情驅動的,那不是我們應該迅速輕視的東西。作家弗雷德里克·白遲納說過“上帝呼召你去的地方,乃是你最深的喜樂和世界最深的饑渴得到滿足的地方。”

  成年人有時以邏輯和秩序的名義輕視熱情。他們對孩子們想像的世界和創造性的主動一笑置之,但是太多人沒有看到它的真價值了。我們──成年人和孩子們──都需要時間夢想,玩耍和創造,操練使我們感到充滿活力和完全的東西。在這麼做時,我們就向耶穌告訴我們要擁有的孩子似的冒險更近一步了。

孩子似的好奇

  孩子們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在吃晚飯前要洗手呢?為什麼我們在星期六去教堂而不是星期天呢?為什麼青蛙要叫;為什麼太陽那麼明亮呢?這種對答案的渴望是人類的一種深刻需要,是孩子不能抑制的。他們生來就相信沒有愚蠢的問題。我們生來是不會認為問為什麼是愚蠢的,後來卻學會這樣想。

  作為青少年,“為什麼”這個問題經常是沮喪地問出來的。我們受教不要問問題。但耶穌想要我們尋求。3我們沒有發現祂在那裏坐待,被動地問問題。我們必須挖掘。像建築師在出土文物上一樣,我們必須總是發現新真理──某種我們不是立即明白的真理。關於悟性,我們必須彈淨我們所發現的──那要花時間──然後我們才真的掌握住我們所發現之真理的寶貴意義。

  變得像小孩子一樣,乃是要在一個黑暗而邪惡的世界保持我們的喜樂和純正;乃是要“在世界卻不屬於世界;”4乃是要忘卻那些試圖壓制我們本能的好奇和對答案的渴望的東西──而且完全不屈服於那些使我們灰心不再尋求的東西。

孩子似的直覺

  馬德琳·郎格──幾十本書的作者,既有寫給成年的也有寫給兒童的──被引證說,當她在一本書中有什麼事要說,但對成年人來說太難了沒法說時,她就把它寫給兒童。

  孩子們是虛心的,心思開明的。他們有成長的親和力。孩子們並不試著成長;他們成長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成長。他們渴望冒險,而且他們不知足的好奇心自然使他們的心敞開──一種成長的心智。

  我記得,當我還是很年幼的孩子時,我常常感到討厭某些個人,而不知道為什麼。邏輯上,我的感覺是無法說明的。但我的本能反復地向我證明這事。過了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我感到不合意,甚至覺得有危險的那些人,顯明他們的真品格是不誠實,欺詐的。這種對內在指南的信任並不是某種要瞧不起的東西。孩子般敞開的心意讓孩子們順從他們的直覺。成年人往往太“邏輯”太理性了,遠離了聖靈的聲音。

“天國屬於這樣的人”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6像這樣的人──那些探險,尋求,專心、大膽的傾聽,而且虛心的人。

  孩子們更能尋見耶穌。因為我們的天父在我們裏面創造了本能,能最好地保證我們得到永遠的安全,也確保我們在一個使許多人都在絕望的恐懼中拼命掙扎的世界中享有平安。

  天國是屬於那些保持其孩子般的冒險,好奇和直覺的人的。

  1 弗雷德里奇·白遲納,《癡心妄想:一個探求者的初步》,第119頁。
  2 馬德琳·L安格,《一個安靜的圓》,第198頁。

  ──阿狄森·哈真絲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巿旳聯合大學主修英語和新聞學,副修音樂。她為本刊做暑期實習時撰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