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道
圭亞那總統稱讚復臨信徒

圭亞那國家領導人稱讚南美國家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對社群的關注

  “我想要親自感謝復臨教會在本國堅持信仰方面的極大功勞,並在我們作為國家所設的社會複雜任務上提供幫助,”巴拉特·翟格迪奧說。

  在2011年5月25日圭亞那區會事務會議上,巴拉特·翟格迪奧致詞說了這番話。在這次會議期間,教會行政部門表揚了去年聯合國地球傑出人士獎得主對國家作出的貢獻。翟格迪奧因著自願奉獻時間和專長來提高圭亞那人,成為幾位獲獎人士之一。



領導人受表揚:尊敬的圭亞那總統巴拉特·翟格迪奧因提高圭亞那人民的生活,受到該國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嘉獎。在圭亞那區會於5月25日召開的一次事務會議中,翟格迪奧稱讚本會對社會的影響。[照片由圭亞那區會提供]

  翟格迪奧提醒與會代表們,每週一次向已歸信的人講道,不會改變社會。

  “耶穌的生活不只以祈禱為特色,而是以服務為特徵的,”他說。“所以我們不要只在美麗的建築物裏禱告,要進入人們所在的社群。”

  翟格迪奧承認本會在國家發展中的角色,號召復臨信徒們“加強每個圭亞那人的品格,包括那些敬畏上帝的人和不敬畏上帝的人。”他表示單單具有發展與前進的特點──例如更好的獲得衛生保健、教育及薪資更高的工作──不足以滿足人的需要。

  身為印度教徒的翟格迪奧在講話時多次引用聖經。他說:“聖經有我們需要的一切教訓,無論我們是不是基督徒。”

  翟格迪奧還鼓勵復臨教會強化其功能,作為一個支持體系,支持人們努力應對社會與經濟的種種挑戰。在這種情形下,“教會得在那裏……伸出援手,”他如是說。

  利用這次演講的機會,為更好的促進圭亞那公民間的種族關係,他引用了耶穌在新約聖經中確立的“愛人如己”的聖經原則,說:“如果我們在我們的家庭中、社會中、在圭亞那這裏,或在全世界,那麼……人們中間的各種關係顯然就會更好。”

  ──中美分會芭芭拉·賽沃瑞及ANN報導


巴哈馬國會承認復臨教會新組織

  在2011年5月巴哈馬國會會議期間,該國領導人說:這個加勒比海國家歡迎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對健康、堅固的家庭與教育的強調。

  該國總理休伯特·英格拉姆說:“你們的信仰事工和社會外展活動引起了我們許多公民的共鳴。”他提出了一條議案,承認本會在該國新建立的大西洋加勒比海聯合會(Atlantic Caribbean Union Mission)在巴哈馬是一個合法實體。



國會批准:巴哈馬總理休伯特·英格拉姆提出了一個議案,承認復臨教會新建立的大西洋加勒比海聯合會在該島國是一個合法實體。在5月9日的國會會議期間,英格拉姆稱讚了本會的服務和外展工作。[照片由巴哈馬新聞部門提供]

  國會一致投票通過了這條議案。

  本會領袖較早前把原有的西印度聯合會拆成了兩個聯合會:牙買加聯合會和大西洋加勒比海聯合會,後者的範圍包括巴哈馬、開曼群島、特克斯和凱克斯群島,約有25,000名教友。這次重組確認教友在該區的增長。

  大西洋加勒比海聯合會會長說,5月9日通過的議案不僅承認了這個組織,還授權教會行政部門在巴哈馬處理事務並履行法律職責。

  《巴哈馬期刊》報導,國會議員湯米·特恩儈斯特站在贊成議案這方說,在巴哈馬的復臨教會應該以其在社會中的角色為榮,特別是對外接觸青年人方面。

  國會議員弗雷德·米切爾稱讚本會在島上的人道主義工作,例如食品分發和修建家園工程。“我願意為此感謝它,”米切爾說。其他議員稱讚本會的高標準教育和外展活動。

  大西洋加勒比海聯合會是在1月份創建的,由三個自養區會、一個差會和該區域的六所中小學組成(譯者按:在一般名稱上,conference和mission都稱為“區會”,如果有union在前,就是“聯合會”,但在刻意標示兩者之間的分別時,conference和union conference分別稱為“自養區會”和“自養聯合會”,而mission和union mission則分別稱為“差會”和“聯合差會”)。它與牙買加聯合會共同擁有和運營在牙買加曼德維爾的北加勒比海大學。

  ──奈傑爾·科克報導,大西洋加勒比海聯合會


巴西盲人復臨信徒服務國家的傷殘人士

  安東尼奧·約瑟·菲來拉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一位盲人信徒,成了巴西全國殘疾人士人權倡議秘書處的新領導人。他是位於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埃瑟諾特教會的教友。他目前有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利用政府資源幫助殘疾人。



復臨信徒倡議者:安東尼奧·約瑟·菲來拉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一位盲人信徒,成了巴西全國殘疾人士人權倡議秘書處的新領導人。

  回憶在坡拿布可州的偏遠森林地區度過的卑微童年生活和艱苦學校生活,菲來拉說,從他年幼的時候起,他就想幫助其他處於類似景況中的人:“我總是意識到,我應該為殘疾人奮鬥,使他們達到一種更好的生活水平。所以從很早的時候,我就有了這個目標,並且使它成了我人生的主要目標。困難確實巨大,但是用信心和恆心我們正在獲得勝利,”他說。

  菲來拉說,他的信心非常重要,而且他相信上帝一直指導了他的生涯:“我在巴西的政治舞臺上處於這個偉大重要的職位乃是一個奇蹟,”他解釋說。“所以我繼續尋求神聖的靈感,好在改善約三千萬常常不知其自己的權利的巴西人的生活上,作出積極的貢獻,”他說。

  因為先天性青光眼,菲來拉生來右眼就是盲的。在他6歲的時候,因為一次醫療過失,他又喪失了左眼的視力。由於缺乏財力而引起的困難,也因為糟糕的健康狀況,他開始在累西腓一所盲人學校裏學習。

  他在14歲的時候開始政治活動,並且當選為累西腓盲人學院學生會主席(“主席”或譯為“會長”)。他的工作逐漸得到了信任,在2008年,他當選為巴西全國盲人組織的第一任主席。

  ──南美分會路賽亞·保拉報導,


前總會會長遺孀以琳娜·威爾遜逝世,享年91歲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前會長的妻子與現任會長的母親以琳娜·以斯帖·紐曼·威爾遜(Elinor Esther Neumann Wilson),於2011年6月8日早上在馬里蘭州代頓的一所護理院去世,享年91歲。

  僅僅大約六個月前,與她共度68年的丈夫,就是帶領全球總會達11年的魏尼爾,在2010年12月14日去世。他們的兒子魏泰德牧師於2010年6月25日當選為第20任全球總會會長。



會長夫人與母親: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前會長的妻子,現任會長的母親以琳娜·以斯帖·紐曼·威爾遜,於6月8日早上在馬里蘭州代頓的一所護理院去世,享年91歲。[《評閱宣報》檔案照片]

  “我母親是一個極其忠誠、謹慎盡責、鼓舞人心的人,”魏泰德牧師在2011年6月發行的《復臨信徒世界》雜誌上寫道。“她向我表明了個人對耶穌作為一位救主和一位朋友的愛,並且教導別人單純地信靠聖經的教訓,以及成為一個基督復臨安息日信徒意味著什麼。”

  威爾遜師母出生於1920年1月21日,在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長大。她的父親是約瑟夫·紐曼,來自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母親特麗薩·溫蒂裏希來自奧地利的威爾傑多夫。他們分別移民到了美國,在美國芝加哥的德語社區相遇。當以琳娜年紀還小的時候,她的母親就通過參加德語的佈道大會,成了一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很快加入了芝加哥市講說德語的復臨教會。

  以琳娜的父親是一名理髮師,她的母親也同時從事多份職業,其中包括鋪展窗簾和裁縫的工作,就是為了把孩子們送往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學校讀書。以琳娜的母親在42歲就去世了,當時以琳娜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

  以琳娜·紐曼的大學生涯開始於當時的以馬內利宣教士大學(Emmanuel Missionary College),也就是現在的安德烈大學。後來,她轉到太平洋聯合大學,在那裏她遇到了魏尼爾。1942年,他們剛剛結婚不久,就準備從事宣教佈道侍奉,首先是在美國的懷俄明州服務,後來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神學院進修阿拉伯語課程,當時該神學院坐落於華盛頓特區。

  魏尼爾一家於1944年出發往埃及,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對年輕的夫婦幾乎使用了所有的交通工具,設法來到埃及的開羅──在當時那個混亂的時期要想穿過地中海是不可能的。

  在埃及期間,威爾遜師母開始在小學任課,在她們全家搬到美國馬里蘭州之前,她一直從事這個職業。威爾遜師母多年來在約翰·內文斯·安德魯學校擔任二年級教師,後來離職,在丈夫工作上繁多的旅行中做他的助手。

  1966年,魏尼爾當選為復臨教會北美分會會長,任職多年,至1979年當選全球總會會長。

  以琳娜·威爾遜與他那熱情洋溢而外向的丈夫魏尼爾不同,她“並不是一個公眾人物”,她的兒子魏泰德這樣描寫:“她只是一個二年級的教師,喜愛將屬靈的真理諄諄教誨這些年輕的學子。她曉得如何做這份工作,而且做的非常出色。”

  威爾遜師母的哥哥理查·鄧巴(Richard Dunbar),是加利福尼亞洲羅馬琳達醫學院的醫學博士;她育有孩子兩名──雪麗威爾遜-安德森(Shirley Wilson-Anderson)以及魏泰德,孫子四名──艾米麗·威爾遜·迪瓦先(Emilie Wilson DeVasher)、伊莉莎白·威爾遜·萊特(Elizabeth Wilson Wright)、凱薩琳·威爾遜·仁克(Catherine Wilson Renck)和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曾孫五名──勞倫·萊特(Lauren Wright)、馬修·萊特(Matthew Wright)、亨利·迪瓦先(Henry DeVasher)、夏洛特·仁克(Charlotte Renck)以及瑪麗安·萊特(Maryanne Wright),他們全都健在。她有兩位兄弟姊妹已經過世:蘇·米克洛斯(Sue Miklos)和小約翰紐曼(John Neumann, Jr.)。

  她的小型葬禮已於6月13日的那個星期內舉行。各界無需送花,並請向安澤國際救援協會(ADRA)、復臨教會歷史遺址事工(Adventist Heritage Ministry)、復臨信徒世界廣播(Adventist World Radio)及基督徒盲人出版協會(Christian Record Services for the Blind)捐款記念。

  ──新聞編輯馬可 A·克爾勒根據威爾遜家人所提供的消息報導。


初次舉辦復臨青少年奮興會

  近來的一個週末,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初次在尼泊爾舉辦了青少年奮興會,表明本會的工作如何在這個前印度教國家取得了進展。

  約有350名30歲以下的復臨信徒參加了本次尼泊爾青年屬基督的奮興會,他們來自尼泊爾和印度北部,時間是5月4日到8日,地點在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東部約20英里的貝恩帕。

  許多人從他們遙遠的鄉村步行數日到公共汽車站來參加這次集會,聚會內容有講道,屬靈領導研討會,聖經學習與健康等。晚上,與會者們睡在水泥地板上,配有一個薄睡墊和毯子。

  “這是我向青少年講道10年來見到過的最熱心的青年復臨信徒,”來自美國的傑佛瑞·羅薩里奧牧師說,他是加州索諾拉的一位教師,任職于美國的興起學院,是本次集會的講員。

  本次集會的領導班子由8個人組成,年齡都在16-21歲之間。18歲的麥德琳·卡多娜領導組織了這次聚會。

  羅薩里奧說其他年輕的復臨信徒正在幫助帶領在尼泊爾的教會。20歲的芙羅拉幫助開辦了一個孤兒院拯救兒童,其中許多人都是在監獄裏出生受他們坐牢的媽媽教養的。“有400美元就可使一個小孩子擁有食物、衣服、和庇護所,”羅薩里奧說。

  “在我的世界,大多數20左右的人都更感興趣于傻姑又單身了等類的事或Facebook上最新的閒談,”羅薩里奧說。

  羅薩里奧在本次集會上的語言翻譯是19歲的腓力·登高,他和弟弟大衛都是新悔改歸主並發展為教師的人。他們的父親曾是一位巫師,也悔改信服了復臨教義。

  “福音已經明顯地改變了他們全家,”羅薩里奧說。

  與會者們星期六下午在貝恩帕的街道上和四圍的鄉村分享關於耶穌的文學作品,包括譯成了尼泊爾文的懷著《拾級就主》。

  “看到年輕人多麼渴望復臨教會的尼泊爾語文學作品,真是令人振奮,但是看到只印了那麼少又令人心憂,”尼泊爾的第一位復臨信徒巴修·蘭·施萊斯塔說。

  “我們想要耶穌快來。可祂太仁慈了,不能快來,因為數百萬的尼泊爾人還沒有聽聞有祂同在的甜蜜。如果人們還沒有經歷祂的第一次降臨,祂的第二次降臨有甚麼用呢?”施萊斯塔說。

  在尼泊爾,復臨教會大部分的基礎設施都在曬爾紀念醫院的周圍,這所醫院是復臨教會的一個機構,建於1960年。

  根據《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年鑒》,約有8,000復臨信徒住在尼泊爾,比起2008年的5,400人有增長。在該國有六位經任命的復臨教會傳道人。

  根據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年鑒》,1993年,尼泊爾只有212位復臨信徒。

  尼泊爾的人口超過了兩千八百萬。從前是一個印度教國家,尼泊爾國會於2006年宣佈其為一個非宗教國家。

  下一次的尼泊爾青年聚會計畫在2012年6月舉辦。

  ──復臨教會新聞傳輸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