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臨信徒生活
從兩種使命帶來的反思

從兩種使命帶來的反思

  最近,我夫家在阿根廷老家舉行了一次家庭團聚,我和家人觀察到兩種非常不同的使命(missions)。



全家福:維美斯特一家站在作為宣教佈道士的父母墓旁拍照,該墓地在彼尼特河復臨大學附近。

  第一種使命是聖伊格納西奧米尼傳教所(San Ignacio Miní)的使命,這個傳教所是米西奧內斯省(Misiones)內一所古老的耶穌會傳教所(mission)。在一個寒冷多霧的早晨,我們一家九口(父母、孩子、孫子)參觀了傳教所的遺址。其勢不可擋的建築特色是那座被毀的教堂,243英尺(74米)長,79英尺(24米)寬,用紅色的砂岩建造,有宗教的雕刻裝飾。教堂周圍是神父們的房間、教室、各樣商店,以及當地印第安人小居所的遺址。

  該區內有幾個傳教所,我們參觀這個傳教所是其中之一,在1610年由兩名耶穌會神父創立的。目的是幫助瓜拉尼的印第安人成為基督徒,學習讀寫以及市場銷售的技能。在十八世紀中期,約有三千名印第安人住在這裡,參加每日的彌撒,學習並實踐建築和農業技能,言談舉止有基督徒的樣式。只要這些人呆在這裡,他們就很安全不會受到掠奪者的侵犯,而且可以保持一種高雅的生活標準。

  在1767年,耶穌會被當地殖民政府驅逐出了該地區,那些印第安人又回到了叢林裏安家。再沒有學校,沒有聚會,沒有工作,沒有傳教所了。各建築物於1817年被毀,之後成為荒蕪的叢林,直至1897年。1940年,修復工作開始。現在,聖伊格納西奧米尼傳教所已經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一邊在這片土地上漫步,一邊試圖重構過去。這些印第安人真的成為基督徒了嗎?他們在傳教所的宗教生活中擔任著什麼樣的領導角色呢?回到叢林生活之後,他們的基督教信仰會變成怎樣呢?似乎當那些宗教領袖們回歸歐洲之後,如此的使命就已結束了。



教堂:在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的聖伊格納西歐·米尼,一座耶穌會教堂的遺址。

  大約一周之後,我們有機會思考到第二種的使命,就是阿根廷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使命。在一個寒冷的安息日下午,我們拜訪了克里斯波坎普(Crespo Campo)的教會和博物館,距離今日的彼尼特河復臨大學(River Plate Adventist University, 用當地文字寫是Universidad Adventista del Plata)不遠。在1890年,喬治·里費爾和其他幾個家庭從美國堪薩斯州來到這裡宣教,使命就開始,而且一直茁壯成長,直到今天。以下是故事的經過。

  在十八世紀後半個世紀,很多德國路德會信徒來到凱薩琳大帝統治的俄羅斯避難。一個世紀之後,他們的後代得有需要遠走他鄉,尋找更美好的生活。於是有人搬到巴西,有人去了阿根廷,甚至有人去了美國。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農夫和虔誠的基督徒。

  里費爾和其家人在美國堪薩斯州聽到了復臨信息。他越是學習,就越是願意與他在阿根廷的朋友們分享自己的信仰。他曾經在阿根廷居住過幾年。1890年初,他和家人以及其他幾個家庭乘船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又從那裏乘船沿巴拉那河去了戴曼特。在一個星期五的下午,里費爾和他的同伴們乘坐當時傳統的馬車在一個港口和好友萊因哈特·赫特茲見面。他們在回卡瑪里羅的路上(只有15英里,即25公里,那個年代卻是一段漫長的路程)談論安息日的道理。到了赫特茲進入院子的時候,他定了主意,要遵守安息日。

  里費爾和赫特茲開始在俄藉德裔殖民者中間傳福音,很快就有一群人歸信。赫特茲在附近一個小溪裏為他們施洗,隨後他們開始定期聚會。一直到1894年,全球總會才派法蘭克·維斯特法爾來那裏組織這36名信徒成為一個教會。維斯特法爾跟著便離開這個剛開始的教會,去堅固其他信徒,赫特茲繼續在那裏講道和施洗。新的信徒建立了一個小教堂,這個小教堂就是我們現在所拜訪的博物館。1896年,大約150人參加了克里斯波的第一次帳棚大會。



博物館:古老的克里斯波復臨教會,現在是一家博物館,坐落在彼尼特河復臨大學(縮寫UAP)附近。

  1898年,當教友們和拜訪他們的維斯特法爾牧師相聚的時候,他們很驚訝地看到一個年輕人,拎著皮箱從路上走來。路易士·恩斯特來到之後,他們驚訝地得知他來自烏拉圭,要來這裏讀書,因為他想成為一名牧師。他們決定:“我們需要創辦一所學校了!”這就是卡瑪里羅學校的雛形,後來就成了彼尼特河學院,現在是彼尼特河復臨大學。學校提供三十個主修科,包括醫學和神學的研究學位,那裏大概有2,500名學生。

  從這所學校出去的學生很多在美洲的西班牙語地區工作。此外,他們還去非洲、亞洲、歐洲和美國。除了那些畢業之後成為教會職工的畢業生之外,其他上萬名畢業生都作為平信徒支援教會工作。

  今天,彼尼特河復臨大學的學生延續了宣教佈道使命的傳統。學生宣教佈道活動在此受到鼓勵,甚至是某些課程的要求。由於教會信徒舉辦的活動,整個阿根廷都有新信徒加入教會。其中一次信徒的活動就是在2010年7月31日,從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彼尼特河復臨大學來的四百多名復臨信徒聚集在羅薩里奧市協助當地信徒“衝擊羅薩里奧”。在那個安息日,他們把近120,000本書散發到羅薩里奧市,然後在下午聚集慶祝當天活動。



交通工具:克里斯波復臨教會博物館中的微型俄羅斯馬車。

  我們全家拜訪彼尼特河復臨大學期間,也抽時間去了當地的公墓。很多忠實的上帝僕人葬在那裏。外國的宣教佈道士、當地的宣教佈道士、平信徒宣教佈道士──都在那裏等待基督復臨之時的呼喚。我們主要是去了我父母(生前是學院農場經理和醫院營養師的查理斯和黑茲爾·韋伯)的墓地,回憶他們過去無私的服務,並再次向上帝委身,願意成為地上承擔上帝使命的一家人。

  兩種使命,兩種結果。區別在何?在於平信徒的參與。在耶穌會,神父們是唯一的宗教領袖。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很多年來只有很少帶薪的牧師,而平信徒參與教會工作的傳統卻在不斷發展。

  或許,在現今世代裡,我們需要記住:教會並非牧師一人,而是由我們眾教友組成。

  更多關於彼尼特河復臨大學的信息,請登錄www.uapar.edu/es.

  ──在宣教佈道士家庭中長大的南茜·韋伯·維美斯特,是安得烈大學一名退休教授,目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尤凱巴市推廣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