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分享祂

改變生命的的喜樂

  “不在乎我們所施予,乃在乎我們所分享,

   那沒有施予者的禮物,只是一個空箱。”

  1874年,年輕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第一次正式派出我們的宣教佈道士,在這之前25年,美國詩人詹姆斯·拉塞爾·洛厄爾述說了一種宣教佈道士倫理,這樣的倫理正應驗在復臨信徒的見證與佈道之中:“不在乎我們所施予,乃在乎我們所分享……”

  在約翰·內文斯·安得烈和他十幾歲的女兒及兒子從美國麻塞諸塞州的波士頓向歐洲發行復臨信徒雜誌之前十年,一位名叫漢娜·摩爾(她本人就是通過閱讀而加入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平信徒宣教佈道士,就已經在非洲的西海岸栽培了一批遵守安息日的信徒 1。一年之後,一位名叫邁克爾奇科斯基的前天主教神父,找到了資助人,並且旅行至義大利北部,在靠近瑞士邊界的瓦典西教派信徒的村莊,並在都靈、貝加莫和威尼斯宣講。他不知疲倦的努力造就了這片大洲上第一批受洗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並且也直接使得瑞士有了最早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會眾──多年之後,當安得烈來到瑞士的時候正是他們接待了他。2

  關於復臨信徒見證和宣教佈道的歷史,除非包括那些官方贊助和聘請來傳揚三天使信息的人物以外的故事,否則就不完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佈道的成功不能只以每年奉獻款項的多少,甚或付出的犧牲多少來衡量。派遣有才能的人出去與人分享耶穌的故事固然很好,但並不是因為這一點才標誌著我們是基督徒,真正表明我們是基督徒的乃是在我們每日生活中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福音的印記,福音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麼深入的滲透和影響。說服一顆敞開的心接受耶穌的最好方法不僅僅是我們給了耶穌甚麼,我們為耶穌付出了什麼樣的犧牲,而是我們要與人分享耶穌其人。

  恰好在一個世紀前,懷愛倫寫到“每位信徒都要成為一個導管,使上帝可以藉著我們與全世界溝通,使其與上帝恩典的寶藏,基督不可測度的豐盛相連。救主最大的心願乃是讓我們成為祂的代表,向全世界彰顯祂的精神和品格。世上最大的需要就是救主的愛通過人而彰顯出來。”3 每一個重生之人心靈中都充滿了為耶穌做見證的衝動,雖然他們的口才未經訓練,開始見證時字句似乎也很猶豫,但他們必須要見證自己所認識的一位。

  本會最大及最有國際性的佈道事工之一“分享祂”(ShareHim)的幹事傅肯伯說,“長久以來,而且在太多地方,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宣教佈道工作只是與那些正式雇用和專門為此做準備的人連在一起,作為一班子民,我們已經學習去將我們的努力用在那些似乎絕對安全的事上,即使他們還未在末日按上帝所希望的去收割莊稼。我們衡量成功通常是以數量──聚會人數的多少,受洗人數的多少──而不是用上帝所使用的衡量使命成功與否的方式:通過我們每個人努力的一貫性和連續性來衡量。”

  當描述到自己雖然上了年紀──很多像他這個年齡,長期服侍教會的領袖們都已經退休──但依然從事佈道工作之時,70歲的傅肯伯依然充滿做工的熱情。在2000年,這位前任全球總會會長傅肯伯(1990-1999年)開展了“分享祂”組織,以全球佈道而聞名,作為在教會佈道活動中迅速增加平信徒的參與的一種方式。以熱情,樂於助人及聲音渾厚而著稱的傅肯伯,正好是在教會148年的歷史中成長最為迅速的階段擔任教會領袖。在1990年7月,傅肯伯被選為全球總會會長時,全球信徒為六百二十萬;1999年2月當他離職時,全球信徒已經超過了一千零二十萬──信徒人數增長了超過67%。對於其他宗教領袖來說,可能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記錄會使其頗為滿意,但傅肯伯卻並不滿意。

  “使萬民做我的門徒──這是耶穌所託付於我們的主要使命──這個使命只有在每個信徒加入教會之後,自己也去佈道再使別人也成為信徒之時才會結束。”傅肯伯沉思著說。“教會信徒人數增加與否的確是僅僅取決於你是否也在使那些已經在教會中的男女成為得人的信徒,他們有否在每日與人交往中分享耶穌,以便贏得更多的人加入教會。如果我們贏得的那些新信徒,他們認為佈道工作以及走出去向他人見證耶穌的事工,僅僅是分派給牧師和傳道人的,那麼我們的使命其實沒有多大進步。”



外展:拉爾夫和雪倫·阿德里安斯在維吉尼亞州史密斯芒湖與一位社區朋友共享時間。

  他把這個蔓延的,多國性的“分享祂”事工描述為一個巨大的“實驗室”。傅肯伯坦率地承認,自從十多年前,他不再作全球總會會長之後,他已經學到大量關於見證和佈道的知識。

  “學習如何去真正地激發並裝備普通信徒建立有效的關係並贏得生靈,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他說話時臉上帶著悔恨的笑容。“讓我告訴你,這並非一些瞬間的啟示。我對於一些事情的設想徹底錯了。我以為,如果你將一個普通信徒從北美,西歐或者澳大利亞,並在非洲或中美洲給予他們在從事佈道工作上極好經驗,這樣他們回家後便會在所居住的地方做同樣的工作。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太多地方,當他們經歷了將福音傳給那些饑渴慕義之人,使他們有了改變之後,這些人回到家鄉教會,坐在教堂裏,但他們發現家鄉教堂與他們佈道時所去的教堂一點都不一樣。這樣,當年在他們佈道之時,那在他們身上燃燒的熱情就漸漸消退了。”

  從2005年開始,“分享祂”機構開始了一個自發地關注清除障礙或者說是種種藉口,因為正是這些常常阻止了平信徒不來參與教會的福音佈道工作。首先,分享祂開始在信徒中創建理解福音佈道的“實驗室”──自願自發去嘗試新方法和途徑,始終尋找哪種是在特定地區中最有效的分享福音的方法。

  其次,分享祂機構還在他們的網站:www.sharehim.org.上為平信徒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資源資料庫──鼓舞人心的視頻檔,培訓研討會,完整的系列講稿,幻燈片展示,圖表,規劃日程。在他們的網站上,平信徒和牧師們都可以註冊並參與一個“本土”或“國際性的”佈道活動,可以下載一個70頁的,關於事工開展策略與機遇的資原始目錄,可以效學他們的對外佈道的寓道故事,也可以觀看培訓視頻。

  分享祂機構模式的第三個決定性要素便是重新定位職責,以及從教會高層結構到低層結構──地方教會──之間的協調。在分享祂機構的模式中,當地的牧師和事工組是主要的決策者和執行者,而不是在區會、聯合會或者分會的佈道協調人。他們鼓勵當地教會要委託並授權他們自己的佈道小組,去計畫並實施一整年佈道的運轉系統,當然,教會的財政決定權還是由當地教會的事工組負責。“我們告訴教會的領袖和佈道負責人,不要將過多的錢用在當地全部工作和進取上,”傅肯伯笑著說。“請不要用金錢來扼殺佈道工作!”

  “我們也正在嘗試去幫助信徒和牧師們,對於佈道工作的構成漸漸產生更廣闊的視野,”分享祂機構的副幹事耶利米·威克斯如是說。通過它的“國度友人”的途徑,分享祂機構中的牧師們訓練信徒在一生中應該如何拉近自己與非信徒──那些願意漸漸進入信仰,允許信仰以循序漸進的自然方式進入其生活中的非信徒──之間的關係。他還說,“佈道工作包括信息和關係;這兩種因素都是必要的。很多教會在宣講信息的時候非常自信,但是對於處理各種關係卻很頭疼。因為關係是需要通過分享經驗而成長的,例如與同事共進午餐,幫助鄰居,甚或與某人打高爾夫都可能是開始引導那個人去與耶穌基督建立關係的一小步。”



聚在一起:厄瑪·詹金斯與黛比·邦德斯在維吉尼亞州一個瘦身活動中享受團契。

  當教友們一周又一周在安息日學或小組討論中討論關於他們如何與非信徒建立關係時,他們便開始使用由“分享祂”提供的規劃工具去將特殊的“收割活動”放在教會的日程中──然後邀請新朋友加入。

  “這就是國度成長的方式──當使男女信徒明白這是他們自己的任務;當他們有了這些工具;受了訓練;定期與其他信徒聚會討論上帝為祝福他們的努力做了甚麼,”威克斯如是說。“分享祂機構全都是在闡明如何佈道使人歸主的過程。耶穌並非呼召我們去完成一個高超技能,尖端科技的任務。祂叫我們去利用我們周圍的關係去邀請其他人接受祂為個人的救主。”

  很多教會已經和分享祂合作,以便為開發新區的普通信徒提供推動力、訓練和資源。在開始的10年中,分享祂鼓舞了上萬名平信徒在本國和國際間舉辦了上千個中小型的福音佈道活動,都由這些受過培訓的平信徒佈道。美國的第35次會議已經與分享祂簽訂正式協定,同時包括義大利、德國、加拿大、奧地利、丹麥和洪都拉斯的教會。

  2010年,分享祂機構在世界各地總共協調了771次佈道活動,或稱為“收割”活動;另外629 個活動已在2011年的計畫之中。2011年國際性活動地點包括印度、菲律賓、古巴、薩爾瓦多、哥倫比亞、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馬達加斯加島、多明尼加共和國、馬來西亞、洪都拉斯、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肯雅、印尼、尚比亞和辛巴威。

  從2001-2010年,在安靜時刻無線電廣播的聯合贊助下,由大學生組織的活動總計超過2,200次,有北美、歐洲以及南太平洋多所復臨大學的上萬名復臨青年、教師和職員參加。

  威克斯說“主已經差遣我們每個人去分享我們在祂裏面的和平與希望。祂所分派給我們的任務無需擔心或害怕,但做這樣的工作首先要求我們的改變。這需要時間和努力。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顆上帝所賜的強烈的愛人的心。祂可以給我們這種熱情;並且在祂的引導下,我們不可能失敗。”

  1 斯蒂芬·哈斯凱爾,“這信息如何進了非洲”,《復臨評論與安息日宣報》,1921年3月3日。

  2 安得烈·吉爾斯,“無需許可”。《復臨評論》,1998年5月14日。

  3 懷愛倫,《使徒行述》,原文第600頁。



膽怯學生的改變



首次:16歲的伊丹·懷特在古巴講道。

  在科利吉德高中(美國田納西州)上十年級時的一天,伊丹·懷特做出了一個改變自己一生的決定。當時,科利吉德教會的青年組正在計畫一次去古巴的“分享祂”佈道旅行,伊丹聽到了一個溫和的聲音對他說,“你要去參加這次佈道旅行。”

  “當時我非常害怕,”伊丹回憶說,“我不是那種喜歡出來台前的人……但是這次佈道旅行的一些事激起了我的興趣。”

  伊丹是以支援者的身份登記的,但隨後他被要求做講員,因為有一位原本定好的講員不能到場了。

  “開始時,我非常緊張,不知道我把自己帶到哪裡。我知道自己從未有過講話的經驗,但我堅信雖然我很害怕,主會引導我,於是我接受了這個任務。”伊丹回憶到。

  隨著對“分享祂”所提供的講章更加熟悉,而且確保有人做他和翻譯,伊丹在講解一個包括19篇講章的系列講座中感覺是那麼輕鬆自在。當他看到人們的改變時,每天晚上在佈道時,他的信心都會有所增長。



朋友:伊丹與一位新朋友分享笑容。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能從那些聽眾的臉上看到他們內心裏善與惡的爭鬥正在進行著。當知道自己被聖靈使用去感動他人追求永生時,這真是一件很棒的事。當你看到那些人走上前來,淚流滿面時,是多麼大的獎賞啊!”

  自從經歷了2006年在古巴的第一次佈道旅行之後,伊丹已經參與了其他6個佈道系列講座──其中3個還是在古巴,1個在厄瓜多爾,2個在美國。

  伊丹說:“古巴的第一次佈道旅行真正改變了我所走的方向。我在自己的系統中發現了傳福音的要訣。這必定要成為我餘生的事業。”

  伊丹現在是美國田納西州科利吉德的南方復臨大學的神學和考古學專業三年級的學生。



一個迫切分享的願望

  在觀看了查爾頓·海斯敦主演的《十誡》這部電影之後,8歲的瓦妮莎問爸爸:“為什麼上帝的誡命中明確說到不可跪拜偶像,而我們還向偶像下拜呢?”父親思考了一會兒,告訴她說,也許她需要去尋找那個“聖經上所說的真實的宗教”。由此開始了瓦妮莎20年的尋找歷程。



分享祂:在印度安得拉邦。

  瓦妮莎出生在一個羅馬天主教家庭,母親拋棄她們時,瓦妮莎只有2歲,姐姐3歲,妹妹當時還只是個嬰兒。她們的父親是一名美國海軍的軍官,在日本的沖繩島服役。母親離開之後,三個女孩子跟著和父親,以及先後三個繼母在美國的夏威夷長大。瓦妮莎就在那裏的公立學校讀書,並最終嫁給了她的高中愛人──羅納·泰勒。

  回憶自己的屬靈歷程,瓦妮莎訴稱所經歷20年的歲月為穿越“許多種教派的迷宮”──其中包括美國聖公會、浸信會、摩門教和耶和華見證人會。這些都是她在找到“聖經上所說的真實宗教”之前所進入過的教派。

  由於對聖經預言很感興趣,瓦妮莎就祈求上帝幫助她理解其中的奧秘,很快就有人給她寄來一本宣傳手冊,邀請她去參加裏奧·思古埃文的一個預言專題研討會。“這其實就是對我祈禱的回應,”瓦妮莎回憶說。

  在參加了第一天晚上的講座之後,瓦妮莎也邀請丈夫和她一起去。“不久,我們發現所有正在學習的內容都直接源於聖經。我們發現耶穌要再來,也學習到安息日的印記。我們可以看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是一個嚴格遵照聖經的教派。”1998年4月16日,瓦妮莎和羅奈爾得決定要一起受洗。在接下來的6年裏,他們繼續在信心中成長。2004年,他們決定回應上帝的呼召,去行使特殊的使命。



一家人:羅奈爾和瓦妮莎·泰勒與他們的兒女,15歲的布蘭登、17歲的布里安娜及9歲的貝西婭。

  他們變賣了一切所有的,把家(當時他們已經有3個小孩)搬到了密歇根州,羅奈爾得就在那裏的安得烈大學復臨神學院學習。在參加附近的菲裔美藉復臨教會崇拜時,瓦妮莎聽說現在有“分享祂”的好機會。“親自經歷了20年的尋找,最終聽到了上帝子民驚人的真理,我非常想與他人分享耶穌,並成為福音使命團的一份子。”她回憶說。

  不久,瓦妮莎受邀作為一名講員,與安得烈大學學生的一個小組一起去非洲的津巴布韋。“我知道自己不同於其他人……我感到自己是那麼沒有價值,僅僅受過一些大學的教育。但我意識到這並不在乎我如何優秀,受過如何高深的教育;這乃是關於耶穌以及祂是如何拯救了我,我想和別人分享這個故事。”

  自從2005年第一次去津巴布韋的旅行後,瓦妮莎已經參加了6次不同的“分享祂”活動,依次是貝寧共和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和印度,她在這些地方作為專題研討的講道人與人分享,後來又與醫藥佈道和斐濟的假期聖經學校合作同工。此外,瓦妮莎已經發現參與國際性的活動給了她在家鄉夏威夷與人分享的勇氣,在那裡主領過各種聚會,並鼓勵其他人也來參加“分享祂”的活動。



本地教友: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瓦妮莎與幫助所屬堂會舉辦聚會的桑塔納一家。

  瓦妮莎承認有好幾次面對挫折,特別是面對那些不大贊成她參與國際佈道之人的責難。“我父親說我們(羅奈爾得和瓦妮莎)應該將錢用在其他地方,甚至在我們本教會裏也有人告訴我說,這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

  然而,瓦妮莎仍決心繼續去與別人分享耶穌在生活中是如何引導她,以及耶穌即將復臨的好消息。

  瓦妮莎說:“這些經歷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屬靈的生命。我知道我可以藉著分享對耶穌單純的愛而接觸到他人,將祂的誡命存在我心中,並且無論祂引導我到何處,我都憑著對他的信靠去順從。”

  在她參與活動的5年裏,瓦妮莎非常感激“分享祂”所給予的一切支援,包括提供講道稿和其他材料,同時非常感激團隊人員的鼓勵,以及在各個佈道點那些幫助講員與當地人更好接觸的後勤人員。

  對於那些正在考慮是否抓住外出佈道機會之人,瓦妮莎直言不諱地說:“去,並做一本活的聖經。跟隨你心中迫切去分享耶穌的願望。禱告並懇求祂的説明。你有一個特殊的信息,有人在等著聽並想去相信。不要懼怕—如果像我一樣的人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





史蒂夫和瑞傑娜·波伊斯

復興教友

  西佛吉尼亞省雅各·沃普牧師負責的三個教會區域裏,“分享他”活動引起了很大反響,這使雅各·沃普牧師十分高興。他說,鼓勵人們參加六個“分享他”的活動使教友們得到了復興。

  “我們這裏面臨著一個困難:社區裡的牧師叫人們不要和基督復臨安息日信徒一起查經。因此,能有多少人參加我們的聚會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但是好的一方面是,我們那些帶領聚會的教友們成長了,他們更加理解所講的信息,更加積極地參與社區的外展工作。”

  史蒂夫和瑞傑娜·波伊斯是兩年前由雅各·沃普牧師為他們施洗的,他們在自己的社區裏開展了持續三周的“分享他”活動,他們希望能在這裏開展更多的聚會。目前,他們正在為將要開展的聚會積極準備,參與查經活動。



約拿單·葛列格

  約拿單·葛列格是另一名教友,當他打算在他所在的公立中學的一間屋子裏舉辦“分享他”系列活動的時候,他還是一名高中學生。約拿單在體育、學習和音樂方面都非常活躍,他邀請他的朋友們來參加聚會,一共16個晚上的活動,他和雅各.沃普牧師兩人輪流,一人負責一晚。雖然活動結束後沒有人立即受洗,但是約拿單的分享非常精彩,而且他很高興在自己的學校舉辦了這個活動。畢業後,他上了佛吉尼亞的漢普頓-悉尼大學,這所學校的校訓是“真理使你們得自由”。

  雅各·沃普牧師說,“我相信,每當你願意分享你的信仰時,你就會得到屬靈的祝福。”他鼓勵那些打算參加“分享他”活動的人們說,“來吧!不會有害處的。當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不論在哪裏,不論何時,讓我們全力以赴吧!”